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2.
孟子论管仲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弗色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5.
耶稣治好胎生的瞎子黄志芳福音书中记述:“耶稣前行时,看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的门徒问他说:‘辣彼,谁犯了罪?是他,还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来瞎眼呢?’耶稣答复说:‘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显扬出来。’”(若9:1-3...  相似文献   

6.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7.
<正>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重生忌死的观念影响,对生命的逝去一贯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本节开头我们引述孔子的语录,其实已经强调了类似的意思。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往往带有人本思想,如《论语·先进》中记载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意是说,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说文》曰:“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曰:‘元元本本,始于一。’”由此可见:“一”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一”乃是万事之本始,万物之流宗。“一”又是一切数目的基本,天地间万象虽殊,但终归于一。用今日的哲学术语来说:“‘一’是神学、形上学、宇宙学、  相似文献   

9.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0.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11.
“他们来到贝特赛达,有人给耶稣领来一个瞎子,求他扶摸他。耶稣便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在他眼上吐口唾沫,再给他复手,问他说:‘你看到什么?’他开始看见了,回说:‘我看见人,他们好象树木在行走。’然后耶稣又按手在他的眼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竟能清晰地看见一切。耶稣打发他回家去,说:‘连村子也不要进去。’”(谷8:22~26)耶稣领瞎子到村外医治,治愈后又叮嘱不要进村,是不想让更多人看见和知道他发显神迹。他对湖滨城市的人很失望,不想再感化他们,“那时,耶稣开始痛斥他在那里显过很多灵迹的城市,因…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印顺导师指出:“宗教的施设教化,在于给人类以绝望的安慰。若肯定地说,这种人(五逆十恶之人)决无办法了,这在大悲普利的意义上,不是圆满的。任何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步,只要能真实的回心,忏悔向善,这还是有光明前途的。”[1]他又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  相似文献   

13.
1983年第5期的《中国语文》上刊登了李芳杰同志《“畸零人”?》一文,文章认为“‘畸零人’一词的新造值得商榷。”共实,“畸零人”一词并非新造。《红楼梦》第63回中,妙玉给宝玉下了个帖子,因她下着“槛外人”三字,宝玉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于是,邢岫崓给宝玉出主意,说道:“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  相似文献   

14.
《秋水》最后一段写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这段话中,“人们习惯上以为……其实……”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句式,它让人感到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这里面有个人思考,有发现,也有创造。  相似文献   

15.
有两个小幽默。 其一、A是面包厂厂长,B是砖头厂厂长。一天,A在法庭上怒火万丈地控告B:“你供应我们的砖头太软,简直就是面包!”B也立刻反驳:“你卖给我们面包太硬,简直就是砖头!”而法官意欲出出他们的洋相,就故意指着B问A:“他供应你们的面包简直就是砖头,是吗?”答曰:“是!”又指着A问B:“他供应你们的砖头简直就是面包,是吗?”答曰:“是。”法官又问:“真的如此?”两人答曰:“真的如此!”再问:“此话绝不反悔?”两人再次答曰:“绝不反悔!”法官立刻宣判:“既然如此,本法官郑重宣布,A立刻将B所…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学而》第十五章:“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 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此章:“未若贫而乐”一句,梁皇侃《论语义疏》(新安鲍氏知不足斋本)作“未着贫而乐道”,比今本多一“道”字。由于“道”字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对此章、乃至对孔子人格思想的理解,所以,这一差异便引起了清代以来众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尽管大家的说法纷坛错杂,但综合而论,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古本《论语》本来就作“末若贫而乐道”,今本作“贫而乐”,乃是在传抄中脱漏了一个“道”字;二是它实际上反映了…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桅杆     
一个出门求道的人在渡船上遇到两个青年,他虔诚的样子拿人觉得好笑,两个年轻人骗他说:”你是不是想知道‘道’的真谛?”他说:“是呀”年轻人说:“现在你顺着桅杆爬上去,等你爬到顶上的时候,就明白‘道’的真谛了”学道的人连忙脱下外衣,去爬桅杆,当他抓到桅杆顶上的时候,两个年轻人拿起他的衣服和包裹逃跑了。  相似文献   

18.
传说,阿凡提经常捉弄欺压穷人的人,就连国王也不例外。这使国王非常生气,于是国王想借机除掉他。他找了一个理由,把阿凡提抓到宫里。在处死阿凡提前,国王让人分别在两个纸片上各写上一个“死”字,团成纸团,放到匣子中。然后国王惺惺惺地对阿凡提说:“尊敬的阿凡提,看在真主的面上,让你碰碰生死的运气。匣子里有写着‘生’或者‘死’两个阄,你可以任意摸出一个。摸出‘生’就放掉你,摸出‘死’就绞死你。清你动手吧!”国王“嘿”“嘿”奸笑着,觉得既表现了自己的仁慈,又达到了置阿凡提于死地的目的,不由洋洋自得。阿凡提敏锐…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器教     
正孔子重视诗教,也重视器教。所谓诗教,是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所谓器教,则是以器物来教育弟子。《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乃宗庙之贵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较高的评价。孔门十哲,子贡据其一;孔门四科中,子贡擅长言语,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春秋局势,引得司马迁称赞  相似文献   

20.
“宰予昼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NB648也;于予与何诛?’”中“昼寝”一语,古来注家多解为“白天睡觉”,但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此小事,孔子的批评不就太过严厉了吗?所以,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反孔,举此事指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繁体的“昼”与“画”形近而讹,“昼”当作“画”。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唐代李匡义作《资暇录》也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挂反,且云当是‘画’字,言其画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