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疑必祸     
正《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和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曹家和吕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便想杀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却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而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便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而《敌后武工队》中,杨子曾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狠批一位被误会吃老乡饼没付钱  相似文献   

2.
自信的萤火     
《三国演义》里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曹操与文武重臣商议南征.徐庶对夏侯悖说:“今刘备有诸葛亮相辅,如虎添翼。大都督,怎可轻敌。”曹操听之,疑惑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徐庶答:“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通晓天文地理之才,  相似文献   

3.
正青春期里因为一场友情滑铁卢,遭受众人鄙弃的华歆,多年后再次亮相,已是东汉王朝一位业绩出众深受人民爱戴的政府公务员。当时的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帝都朝堂,你来我往挟天子以令诸侯;地方军阀纷纷自立为王,抢地盘争夺战时时上演。董卓挟天子权倾朝野,为所欲为惹得天怒人怨,华歆跟朋友们暗中计划了刺杀董卓的行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题为“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权刘备联军赤壁大战击败曹操,曹操狼狈逃至华容小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等个正着,但面对丢盔弃甲的曹操及其诸将,关羽这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使曹操在最后一关不战而去。这一回的描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且突出了关羽的义重如山,深为读者所感叹。然而在感叹中示免还有些遗憾:关羽怎么不杀掉曹操呢?诸葛…  相似文献   

5.
明初有一姓曹的知府,自称是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恰逢上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阴险奸诈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唤赵生,欲治其罪。只见赵生昂然而来,曹知府拍案喝道:“尔等小民,见了本官,怎不下跪?”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  相似文献   

6.
明初有一姓曹的知府,自称是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恰逢上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阴险奸诈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唤赵生,欲治其罪。只见赵生昂然而来,曹知府拍案喝道:“尔等小民,见了本官,怎不下跪?”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  相似文献   

7.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趣赏名人自喻诗李春碧华夏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休闲趣赏之,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曹操自喻“老骥”。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  相似文献   

9.
模糊的智慧     
模糊,作为一种策略,是运用者智慧的表现。所谓模糊策略,就是运用模糊术待人处事,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从古至今这类典型事例不胜枚举。曹操与汉光武帝“焚书安众”是运用模糊术的典型事例。官渡一战,曹操打败袁绍后,发现了不少曹操手下的人同袁绍“暗通”的书信。...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电视播放京剧《捉放曹》。演到曹操杀了吕伯奢,陈宫责备曹操不义,曹操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时,一位朋友开玩笑说:“曹操风格真高,他要背(bei)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背(bei)他。”戏里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负”既有以背(bei)载物义(如“负薪”——背[(bei)]柴),也有辜负、背(bei)弃义(如“忘恩负义”)。这两个意义几乎相反,却有内在联系。以背载物是初始义,一般初始义,都是比较具体的。由初始义,经过以背(bei)对着义(如“背负青天”),引申而转化为背(bei)叛、辜负义。  相似文献   

11.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12.
曹操在立嗣上的选择对曹植的影响韩鑫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俊才云蒸。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开创了一个“崇文之盛事”。曹操“外走武功,内兴文学”,不仅在政治上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达提供了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他身体力行为建安文学注塑了新的...  相似文献   

13.
巧借文化好促销林观现代消费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一种文化消费。因而,借助于文化促销便为众多的经营者所乐此不彼。杜康酒是我国历史名酒,魏武帝曹操在著名的“短歌行”中留下佳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在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朝代更迭中,杜康...  相似文献   

14.
方旭东 《现代哲学》2023,(3):141-154
在晚明奉教士人中,王徵以其“畏天爱人”之说独树一帜,基督宗教原有的信爱论在他这里变成了“畏天”说。论者一般认为,这种“畏”的宗教情感,是王徵以儒释耶的结果。本文挑战了这种流行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王徵“畏天”思想主要来自善书。通过对王徵所用“畏天”一词语义的考辨,作者确定,其用法与善书最为接近。而王徵从小所受的善书教育以及他本人对善书从未间断的修持,证明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王徵从善书那里习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看了不下数遍,可每次看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总会拍案叫绝,久久慨叹,为刘备的机智敏捷,韬光养晦,更为曹操的不识英雄和思维误区。曹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相信这也是很多常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他走入了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6.
昨日阿龙拿来“华容道”,又叫“捉放曹”的智力玩具,摆在我面前,要跟我论输赢。我很早就知道这个玩具,比较难玩,很费时间,就不想玩,想来个金蝉脱壳摆脱他的纠缠,说:“如果你在两分钟之内‘玩转了’,我就认输。”他嘿嘿笑道:“一言为定。”我说:“当然,军中无戏占。”只见他一会儿就把“曹操”走出来了,还不到半分钟!我再定睛一看,原来少了一个“五虎将”。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朱、王之争”无疑是明清之际多元学术思潮中的显题和主线。“王学护法”毛奇龄积极介入和回应此全国性学术议题,成为转移一世学风的学者。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毛奇龄用力最勤、用心最笃、体例多样、诠释独到的《大学》注本切入,最能极致地显豁经典诠释与明清之际“朱、王之争”这一学术思潮的生成与互动。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从文本和义理两面介入“朱、王之争”,以拒斥朱子改本、提揭“诚意”地位和重释“知行合一”为旨趣,显豁出逆时代主流思潮“由王返朱”而动的“尊王斥朱”的鲜明特质,相应地涵具丰富而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更新和挺立日益衰败的阳明心学,推动心学从脱略经典、一任本心向经典主义转进;二是拔擢方兴未艾的汉学,既纠补凌虚蹈空的阳明心学,亦为乾嘉汉学的崛起起到开山之功。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不仅展现出由经典诠释重构思想义理的“依经立言”之学术传统,也映照出时代思潮“朱、王之争”在经典诠释中的应用和落实,成为推究明清之际王学阵营应对“朱、王之争”学术思潮的典范个案。  相似文献   

19.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一个时代,共同倡导心学,私交也很好。关于湛若’水,王守仁曾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墓表》,《甘泉文集》卷三十二)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答王汝中兵曹》,同上书,卷三十二)王、湛二人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初识,“一见定交”,至嘉靖七年(1529年)王守仁先卒,其间二十多年,时有交往与书信往来。正德五年(1510年),湛若水居南京,王守仁调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卜邻而居,常会讲于大兴隆寺。后正德八年(1513年),湛若水出使安南…  相似文献   

20.
朱建军 《天风》2013,(9):16-16
希西家王在犹大诸王中属于屈指可数的好王,圣经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参王下18:3—7)。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希西家也难逃性情的制约。《列王纪下》20章记载了希西家人生中的一次非常经历——“病得要死”(参王下20:1),然而,希西家恳求耶和华,上帝便改变了对他人生的计划,对他说:“我听见了你的祷告,看见了你的眼泪,我必医治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