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民间曾听到这样一则寓言,有一段时间,因为下地狱的人锐减了,阎罗王便紧急召集群鬼,商讨如何诱人下地狱。群鬼各抒己见。牛头提议说:“我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根本没有天堂!’”阎王考虑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2.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8):34-34
天堂与地狱女儿:"妈妈,我不想和贝尼结婚了,那个人不信有天堂和地狱。"妈妈:"别担心,孩子。只要一结婚,他就会尝到味道了。"女儿:"为什么?"妈妈:"凭你这坏脾气,结婚后他不等于天天生活在地狱中?不过,蜜月会像天堂!"[感悟]如果真能活出"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禅房花木深     
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大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相似文献   

4.
如果只是因为认识到地狱的折磨,又害怕这种折磨,因而热衷于天堂,那么,对地狱的观念和对沉沦的恐惧一旦冷淡了,他们对天堂和得救的渴望也会跟着冷淡下去。  相似文献   

5.
哪里是天堂     
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天堂。来到天堂门口,他喜极而泣,然后开始欢呼起来:“我终于来到天堂啦!我终于来到天堂啦!“然而天堂的守门人却诧异地问道:“哪里是天堂啊?“欢呼的人一下子惊呆了:“难道你不知道这里就是天堂?我明白了,原来你没去过地狱啊!“是啊,在  相似文献   

6.
天堂与地狱     
白隐禅师是日本修行很高的高僧,不论道德行为或是学识规范都让人敬佩。据说,某官员来拜访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官员便好奇地问:“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吗?如果存在,可否带我参观?”于是,白隐禅师说了一些不雅的话,羞辱官员。官员急得跳脚,用脏话回敬禅师,白隐禅师说:“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你  相似文献   

7.
念力增上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恶念;善恶之念就好像人生的两条路.善念走向天堂,恶念走向地狱。  相似文献   

8.
鬼源初探     
鬼,来无影,去无踪,要想探知其源流委实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笔者在近日翻阅古籍时却偶然觅见了它的一些端倪。据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所载,对鬼字的解释为:人所归为鬼。人去世后,归往何处?按迷信者说,一般有两个去向:一为天堂,二是地狱。天堂诚然是生前为善者所进,地狱自然就是生前作恶者所入了。去世之人能进入到上述之地的毕竟是少数,因为人间大部分是平庸之辈,这些人的鬼魂当然只好滞留人间混碗饭吃了。然而,这正好给巫婆、神汉和其他装神弄鬼者提供藉以吓人的依  相似文献   

9.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相似文献   

10.
《因果图鉴》是台湾信士江逸子所绘,反映十殿阎王及所属地狱的种种情状,旨在宣扬佛教因果轮回思想,以达到扬善惩恶的教化目的。该画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人物画造型特征,画面释文亦深刻翔实,是宗教内涵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正在阎王跟前表白生前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所以自认为是一个好官。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12.
崔阎王命令皇协军从梯子上解下王兆喜,双脚蹬在王兆喜的肚子上,水从两头冒出来。不一会儿,王兆喜苏醒过来。两个皇协军把他扶起。“怎幺样?这个滋味好受吗?我看你还是说了好。”崔阎王狞笑着说。“你就是打死我也是这句话,她一家跟队伍走了。”王兆喜还是不慌不忙的说。崔阎王恨急,双手卡住他的脖子,王兆喜忍耐着,仍然不说。“好硬的骨头。”崔阎王喘了一口气,然后命令皇协军:“给我乱棍打死!”棍子象雨点一样打在王  相似文献   

13.
解读孤独     
孤独,是天堂,也是地狱。孤独让人行走于刀锋之上,要么崩溃,要么创造奇迹。在印第安人的传统中,一个勇士深感沮丧的时候,会进入洞  相似文献   

14.
教堂幽默     
<正>它名字叫"群"一青年信徒找到牧师,要求牧师为他"赶鬼"。牧师问他有何症状?他说:"我每天花在微信朋友圈上的时间太多,无法自拔。而最近读经时突然发现,原来魔鬼的名字就叫'群'(参可5:9)!"[提醒]此"群"是人,那"群"是鬼。此群非那群呀!看房价再定有一个信徒向一些生意人传福音,说完之后问他们:"你们死后愿去天堂还是地狱呢?"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去天堂。但最后一个生意人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他慢  相似文献   

15.
益西寺地狱法会称"涅瓦"(Dmyal-ba),系苯教伏藏师松安林巴的掘藏舞本所编排。法会以戏剧为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向信众展演三组亡灵在中阴阶段接受阎王审判的情境,使其获得死亡教育。仪式行为中,宗教知识的艺术呈现具有象征性。宗教权威与世俗诉求的和解引发了这一叙事逻辑,促成了仪式目的与艺术媒介的合作性关联。本文即以四川省新龙县雍仲苯教益西寺的地狱法会为例,就场景构建、戏剧角色和仪式功能三个方面,梳理"无常"和"羯磨"概念及其象征话语的书写机制,分析"中阴救度"这一宗教主题的世俗面向和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6.
说“谎言”     
假如要给“谎言”下一个确切定义,恐怕也不太容易说清楚。例如,大人们经常这样教训孩子:“说谎的人要被地狱里的阎王割掉舌头!”而这句话本身肯定就是谎言。法国著名画家勃纳尔有一句名言:“许多小的谎言加起来就可以构成大的真实。”无论是现实生活,(据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每星期说谎13次。)还是文学、绘画等等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龙颜大悦,  相似文献   

18.
坚守诚信     
有一则有关诚信的寓言故事:有一个鬼魂被判要下地狱,但他不服判决。原因是他在阳世活得很好,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一样不缺。可死神却偏要让他无情地死去,而且还要判他进入阴暗、潮湿、饥饿、寒冷的地狱去受折磨。死神为他保留了申辩的权利,让他去找上帝评判。这个鬼  相似文献   

19.
正记得很多年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听人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里不解,就急匆匆赶去寺里问老方丈。方丈正在坐禅,将军冒冒失失开了口,老方丈眼睛都没睁开,很轻蔑地说:"你这样一介武夫,连个起码的礼数都没有,还配听什么修禅的道理。"将军大怒,咣当一声拔出剑来,直指老方丈鼻尖:"你个臭和尚,问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识抬举了?!"方丈睁眼,一指将军:"此一念,你就在地狱。"将军一怔,忽然羞赧,掷剑  相似文献   

20.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