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正>北魏疆域辽阔,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迁都后,洛阳作为当时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出土了大量的北魏墓志,这些墓志最能直观地体现当时所流行的书法风格。其中元氏墓志所表现的形式美是北魏政权审美趣味转变最有力的证明,作为北魏书法改制的“标准品”,结体、用笔都是十分严谨,但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其风格却出现多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折射。云冈造像题记留下的开窟造像、平城洛阳交通等线索,成为今人研究北魏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孙茜 《中国宗教》2023,(1):70-71
<正>北魏时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洛阳伽蓝记》从建筑缘起、建筑布局、建筑特点、建筑装饰等多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北魏都城洛阳的众多极具代表性的著名寺院,生动展现了早期佛寺建筑中国化的历史。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天下。尤其是在北魏时期,佛教广泛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这也正是佛寺建筑中国化转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融合"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生动展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古印度、中亚等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北魏太严五年(439),北魏灭北凉,迁3万多北凉国人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沙门佛事俱东"。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后来担任北魏最高的僧官——"沙门统",并于北魏和平元年至  相似文献   

7.
<正>北魏的佛教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以线造型”的壁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佛教建筑,是古印度、西域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北魏(386-534)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诸帝很多都信奉佛教,采取“崇佛”政策,以之作为“敷导民俗”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自信的萤火     
《三国演义》里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曹操与文武重臣商议南征.徐庶对夏侯悖说:“今刘备有诸葛亮相辅,如虎添翼。大都督,怎可轻敌。”曹操听之,疑惑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徐庶答:“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通晓天文地理之才,  相似文献   

9.
水泉石窟北壁30龛以弥勒为主尊,真实地展现了杂密经籍中“空中七佛”、“六神王”形象;体现出时代造像内容杂糅的特点,它的发现,填补了北魏朝龙门地区石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高曼 《法音》2022,(5):37-41
<正>由于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域内宝刹林立、香火鼎盛,盛况空前。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至于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1]而及至北魏末年,各州郡所立寺院已达三万余所。《魏书》中云:“(北魏)世宗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至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2]北魏佛教之盛,可见一斑。本文将以对北魏洛阳佛寺记载翔实的《洛阳伽蓝记》为文献基础,对当时佛寺的社会功能做些初步考究。  相似文献   

11.
末法到来     
中国净土宗的成立,其背景是末法思想的出现-这是由于人们产生了佛教将要灭亡的危机意识。公元440年至441年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镇压佛教,破坏寺院.焚烧经典,逼迫佛教徒还俗。这一事件称为北魏废佛。由此,在佛教徒中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2.
北魏王朝经过短暂的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继承延续了北魏的壁画艺术风格,其之后的继承王朝北齐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形成了邺城规制,出现了以杨子华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像娄叡墓和徐显秀墓室中的壁画艺术成就之高,代表了那个时期壁画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葛洪     
(283—343或363)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侄孙。出生江南豪族,十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十六岁起,广览经、史、百家,以儒学知名。从西晋方士郑隐学道。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顾秘任洪为将兵都尉;因破石冰有  相似文献   

14.
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魏时期的铜铸佛板是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造像的主体内容为一佛二胁侍,但图像细节明显异于一般的佛与胁侍造像,其中以二胁侍的持物尤为特殊。以铜铸佛板中的二胁侍应为菩萨化的梵天与帝释天为基础,根据相关材料探讨了北魏铜铸佛板大致的造制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6.
千年名刹少林寺本刊通讯员车林俯视河洛的嵩山屹立在中原大地。嵩山的西支少室山挺拔峻峭,丛林茂密;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随山就势,红墙碧瓦,于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幽深秀丽。古老而神秘的少林寺从北魏太和19年创建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1500个年头了。1995...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3)
<正>一佛教在北魏时期取得了空前的迅速发展;北魏是中国佛教关键的成熟期~([1])。然而,北魏鲜卑——这个崛起于漠北荒原的游牧民族,对于佛教的认识与接受,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佛教在北魏的传播是伴随佛教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而不断进行的,也必然带有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的特色;沿草原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魏书·释老志》云:"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8,(12)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一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而且使洛阳再度成为中原地区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实早在汉代,洛阳就是佛法流布的重镇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洛阳之白马寺,即为佛法传入中...  相似文献   

19.
2001年3月26日,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项研究发现少林武术源自安阳》的电文稿。报道说,以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马爱民为首的11人课题小组,从1989年开始,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撰写出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其结论已经通过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的鉴定,认为“少林武术起源在安阳”的结论具有创建性和发现性。 对此,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师和少林文化研究所所长温玉成研究员。他们说,迄今为止还未读到这篇研究报告。该报告称:“印度僧人达摩于公元486年至495年游历北魏嵩洛(少林寺一带),而此时,少林寺根本…  相似文献   

20.
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之路,是不断被中国文化影响而发生风格改变的道路。云冈二期的造像已经出现了明显世俗化的趋势,加上北魏"太和改制"的影响,石窟艺术中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增多起来。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更是步入了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快轨道,由北魏到唐代,龙门石窟历史地见证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