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觅千佛山     
千佛山是九龙沟旁万山丛中的一座山峰,上山的路常年被潮湿地隐蔽在树丛中,滑不唧溜的。我拄着竹棍向山上行进,一路寻找着佛的踪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除了在一处石壁上并排塑着阿弥陀佛和地藏菩萨石像,我再也没有找到别的佛像了。直到登顶,顶上正在修复的千佛古庙里塑着几尊佛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人问起关于佛像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看到藏传佛教寺院中供奉的一尊“面目狰狞”、牛首人身的形像心生疑问:这是供的什么佛?为何如此恐怖?可能会有人从旁告之:这叫“大威德金刚”,是佛的忿怒相。可人们仍要感到不可理解:佛教不是讲慈悲、和平、安宁的吗?怎么会有如此狰狞的样子?这代表什么意义?又是从何而来,有无佛教理论、经典依据(是否为西藏人杜撰)?老实讲,这些问题有的已  相似文献   

3.
国内动态     
阿育王塔地宫出土珍贵佛教文物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阿育王塔地宫近日在浙江临海被人发现。考古专家在地宫中挖掘出8尊保存完好的佛像,以及镀金酒盅、水晶佛珠、铜钱、铜条等北宋时期文物。挖掘出的8尊佛像中,有两尊为铜铸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工艺精细,另外6尊为白银打制。专家在银片上发现“崇宁甲申记”5个字,据此推断这些文物的年代应为北宋。澳门最大的妈祖庙落成澳门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近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2000多名来自内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妈祖信众参加了庆典。观礼嘉宾和信众登上位于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山上的天后宫,这…  相似文献   

4.
习惯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劝。  相似文献   

5.
换一种眼光     
有一个人对自己正住着的房子不满意,就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要把房子卖给别人,自己另外再建一座。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一个朋友碰上他,关切地问:“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出售房屋的广告,现在你的房子已经脱手了吗?”这人说:“噢,那则广告是房屋中介公司刊登的,可是现在我已经不想卖了。”“为什么?”朋友问他。“因为我看了中介公司对这幢房子的描写,觉得它正是我理想中  相似文献   

6.
习惯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劝。  相似文献   

7.
人生写意     
有个白发苍苍的哲学家,有一天,他给他的三个弟子出了一个题目,让大家探讨一下人生的哲理。他是这么说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三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小和尚,两个小和尚性格各异,爱好各异,至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请你们讲讲……”于是,三人想了想,又想了想,然后讲了三个不同的故事。第一个讲的故事有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小和尚说:“今天准许你们下山,看看动物园,不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4,(7)
正一座山,因一道圣旨而名扬天下,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千古流传,一座山,因一尊大佛而道场重兴。此山乃位于宁波奉化市溪口镇的雪窦山,海拔1081米,享有"秀甲东南"之美誉。山上资圣禅寺则是历史悠久的佛教丛林,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中兴于现代。千余年来,资圣禅寺几经变迁,五毁五兴,亦有"大慈弥勒菩萨应迹道场"之称。  相似文献   

9.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10.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11.
一尼泊尔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自古有山国之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形容泥波罗(尼泊尔)国“地多硗确,如骆驼背。”据尼泊尔民间传说,现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的溪谷即尼泊尔溪谷,原为一巨大的湖泊,湖内开着一朵奇异的莲花。后来文殊师利菩萨由摩诃支那(中国)五台山来到此地,一手执宝剑,一手持书卷,把山岭劈开,将湖水排出,这才有了尼泊尔。文殊师利菩萨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尼泊尔人民的极大尊敬。现在加德满都西边有一座叫做斯瓦扬布的小山,山上有斯瓦扬布寺,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建。寺内有一造型奇特的大佛塔,塔基纯白,塔身金黄。山坡上有一座文殊师利菩萨庙。西边一块岩石上有一双深约一寸的脚印,传说是文殊菩萨留下的脚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园,即在今尼泊尔境内。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这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有29尊精美绝伦的辽代彩塑像,被人们赞誉为“辽代彩塑艺术博物馆”。这些塑像,尤其是那些站立的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个个庄严美妙、栩栩如生。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脸如满月的面相美;身姿优雅的体态美;华丽飘逸的衣饰美。其中,以“合掌露齿菩萨”为美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14.
清末许奉恩的一本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个徽商携重资到苏州贸易,由于两人不注意节俭,所带钱财不久便被挥霍一空,两个人不得不白天行乞,夜晚便寄宿破庙。一天晚上,二人在一所破庙里就地燃起一堆火,看看眼前的处境,相对嘘唏。甲徽商摸...  相似文献   

15.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相似文献   

16.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浅了,基督徒谁不能回答呢?罪人就是不信的人,义人就是信主的人嘛! 这样的回答合乎圣经吗? 但愿我们能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一) 我们先要思考:“罪人就是不信的人”有没有圣经根据? 有人会说,约翰福音3章18节明明记着:“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这就是圣经根据。  相似文献   

17.
废寺     
早就听说京西有一座荒废的庙,离法海寺不远,在香山鬼见愁的西南面,建在一座叫天泰山的小山上。庙叫慈善寺,因冯玉祥将军三次光顾而颇有名气,它的周围留有不少冯先生的摩崖石刻,是石景山区的风景名胜点。听去过的人告诉我:“没意思,一座破庙,毫无看头,还是不要去吧。”我也就断了去看的念头。今秋,友人盛情相约,说那里环境甚雅,还有红叶可看,而且绝对没人,难得清静一回,我也就心动了。坐汽车出磨石口,过五里坨,再折向东北,渐渐盘旋而上。半路上岔出一条简易公路,据说是专为通向慈善寺而修筑的。沿这条路再行驶一刻钟的样子,便到了慈善寺。它…  相似文献   

18.
我是罪人     
一个传道人正在街头布道的时候,忽然有个青年人站出来,很不以为然的问他:“牧师!你说人人都有罪,背罪如同背重担,为何我没有感觉呢?究竟罪有多重呢?是一公斤呢?五公斤呢?还是十公斤呢?”传道人温和地反问他说:“若把五百公斤重的东西,放一个尸体的上面,他能感觉重担吗?”青年爽直回答道: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枫     
那天下午,我和一位美国苗族朋友在花溪公园散步,我问他:“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他回答说:“当然喜欢,初来乍到,一切都太新鲜了。”走着走着,他忽然兴奋地叫道:“枫木——那不是枫木吗?”我说:“是呀,你们那里也有?”“起初没有,后来,大伙儿新栽了一批,现在枝繁叶茂。”他说完,兴致勃勃地从背包的笔记本里取出一枚几近风干的枫叶,然后又从地上拾走一  相似文献   

20.
菩萨争肉吃     
古时候,有个老头儿信佛,家里供着好几尊菩萨。一天早晨,老头儿要出门办事情,吩咐儿子把煮好的肉用盘子盛去供菩萨,老头儿走后,儿子把肉吃的精光,把菩萨全部砸得稀巴烂。老头儿办完事情回来,见此情景,勃然大怒:“谁把菩萨砸碎的?”儿子说:“他们争肉吃互不相让,打起来了,打得粉身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