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争”     
我们所知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我们不愿意去和一个很弱的或过强的人“争”,前者无趣味,后者无胜算。总之,无聊。所以,我们通常说的人与人之“争”,都是能耐、地位彼此相差不大的人。  相似文献   

2.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8(4):110-115
本文通过对“无”这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的发掘 ,认为哲学史上的“无”含义有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万物皆有 ,而无无的“无” ;第二类是有无统一的“无” ;第三类是万物皆“空”的“无”。并从变化发展和物质存在形式二种角度探讨了有无统一的“无” ,从本原、语义、自性三种角度探讨了万物皆空的“无”。在此基础上 ,分析比较了对作为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的“无”与作为佛教基本概念的“空”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教语文的自己,除了爱读文学作品,还非常喜欢浏览各种杂书。自己总觉得,看杂书的收获不单单就是一个拓宽视野所能概括得尽的。虽没什么钱,可生性好施。自己过去一直以为没有金钱的“布施”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布施,可是自从那次在一位友人家随手翻看一本叫什么《自我开发100则》的小册子后,具体讲,是读了一篇有关佛教“无财七施”的短文后,自己对“布施”的看法变了,行为也变了。现在心灵更加充实了,自己感到更加幸福了。“无财七施”是这样说的。房舍施。比如,下雨时把行路人请到家中,这是把温暖、舒适带给他人。座席施。乘坐公…  相似文献   

4.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7,(5):150-159
"有宗"与"无宗"的区分是印度古人对自身知识和实践情势的自我理解。作为固有传统,这一区分在宗教层面虽得到现代学界的接受,但从哲学层面看,它并不充分。在对两者作出充分的语文学及哲学分析后,这一区分可以追踪到印度宗教哲学的"实事本身"——超越、至真。通过对奥义书哲人与佛陀教诲的原则性回溯,可以看到,"有""无"大防是宗派性和教条性区分,而在本源精神上,奥义书(及商羯罗)与佛陀(及龙树)的智慧保持着根本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挪威的登纳有一条中心大街,街上有百余家商店,但没有一家商店经营的商品是相同的。所以人们称这条街为“无重复商店街”。挪威的“无重复商店街”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市场竞争“特”者胜,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特的思路,而决不追风赶潮求时髦,更不“傻子过年看街坊”,看别人干什么赚钱,我也紧随其后干什么。   而国内许多城市的大商场几乎都是“重复”的:一层是化妆品,皮鞋皮包;二层是男装;三层女装;四层家电、运动休闲用品;若有五层,便摆上几台游戏…  相似文献   

6.
上海一家超市的商品陈列格局是,把与电冰箱相关联的小商品,如保鲜纸、除臭剂等等放在一起出售,竟然大受欢迎。一个消费者说,这几样东西买了冰箱都要用,放在一起卖节省购物时间。于是,我想起了“边缘商品”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刘秀荣 《管子学刊》2009,(1):120-123
面对各地对《韶》乐的争宗,本文考证了《韶》乐的由来及其故乡,明确指出,《韶》乐源自帝喾之《九招》和帝尧之《大章》,齐国是其真正的故乡,湖南、广东之说纯系传说。  相似文献   

8.
成竹在胸"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画竹子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了。它的引伸意思是指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许多成功人士曾出色地运用这一成语的思想内涵来成就自身的大业,有的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最典型的要数古代鲁国著名工匠梓庆制造钟架与鼓架的事了。钟与鼓是当时朝廷必备的乐器,以备朝会之用。而安置钟与鼓的架子,都要刻上天上的神鸟神兽的图像,悬挂在庙堂上,要求精致绝伦。当时鲁国的一些高明的工匠不敢接受这项工程,而梓庆却从容不迫地包揽了下来。过了些时日,梓庆就交付了钟架与鼓架。只见那钟架与鼓架制…  相似文献   

9.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12,(6):117-121
在儒学史上,孔子"有德无位"是一富有张力的触及孔门存在根基的思想史事件,朱熹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在传统朱子学中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研究表明,朱熹对孔子"有德无位"事件的解释主要是在其《中庸》学中完成的,有意义、性质与原因三个解释向度,这些解释为朱熹选择理想实现途径以及确立生存角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看不见的手”与经济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和经济学思想中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市场力量 ,“看不见的手”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有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伦理功能。但是 ,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市场 ,“看不见的手”不能解决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的所有社会伦理问题 ,必须认识到它自身存在的伦理缺陷。分析“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功能和伦理缺陷 ,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本人居住的宿舍某三楼,有一位张先生,人们管他叫"神算",一是因为他平素喜欢对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总要作个预言,二是因为他有时倒还真的算得很准。  相似文献   

12.
“谁”来实行“德治”、“谁”才能实行“德治”?围绕着这一问题,文章从韦伯的统治结构“三类型”说切入,论述了儒家的“卡里斯玛”崇拜及其与“德治”思想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德治”是以“卡里斯玛”崇拜为特征的“德治”,即“圣王”-“德治”。儒家寄希望于“卡里斯玛”式“圣王”来实现“民本”-“德治”-“邦宁”的“德治”理想。然而,这在“传统型”的君主制政体下是不可能真正和全面实现的。文章还分析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影响,指出除了给君主以“卡里斯玛”光环和一定程度上对君主有规范作用,唯有“德治”思想体系中的“德教”产生了实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景公颇感迷惑,反问晏子:“难道和与同不是一回事吗?”  相似文献   

14.
徐湘霖 《法音》2001,(9):26-33
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在唯识论者看来,认识对象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不能规定为自在之物。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人心识所显现的影相而已,这是因为心识具有识变功能,能变现一切境(对象)…  相似文献   

15.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  相似文献   

16.
陈鑫 《美与时代》2023,(2):12-14
“书画同源”的理论一直贯穿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画家们无不追求“有笔有墨”之意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基于此,研究吴道子的“有笔无墨”和项容的“有墨无笔”。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流传不易,宋、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难以留存,通过对画史上的品评和记述画家及作品的著作进行探究,凭借文字的记载和描述,探寻绘画艺术中吴道子“重笔”画风与项容“重墨”画风各自蕴含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17.
1羡慕比自己强大的企业是正常的,但因此而藐视自我是致命的。每一个商海弄潮的企业,在正视自身不足的同时,都必须永怀自信。  相似文献   

18.
池田大作“创造价值”的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认为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把人生的“幸福”与“成佛”、“创造价值”联系为一体,这是池田之人生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绘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形”与“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秀的绘画作品既让人惊叹其“形”的工巧,又让人盛赞其“神”的精妙。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神兼具成为绘画作品追求的准则之一,所以,从“形”与“神”在绘画中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学思想潮流出发,探究其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不是睿智的园丁用花钳剪去沉重枝头上的繁叶累丫,那么,植株在其以后的岁月里。便很难轻松地绽放花朵、收获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