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田芳很早就出名了。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年纪轻轻的,就住上了小洋楼,骑上了凤凰牌自行车——这车可不亚于当今的小汽车,平日也总是趾高气扬的。这很遭人嫉妒。“文革”一来,他可就倒了大霉,他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下放到农村被管制劳动。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张锡昌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着祖国未来的面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成功。不管是在仕途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还足让人仰慕的权贵,他们多数不减在成功的基础上更加进取的雄心;即使是在经济上财富多得只认为是一种符号的巨商大贾,也仍然少不了继续竞争的欲望;甚至在技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也是“学而不止”孜孜不倦,这似乎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家为了推销商品,在竞争中取胜,往往把一些怪诞的创意运用到促销活动中,其效果如何呢?当然不错,常常是一举两得、或出奇制胜。您若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旺牌山漏斗森林,位于荔波县立化镇西南面,是国家级茂兰咯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保存最为完好,典型的漏斗森林。这是一个四周封闭,从山顶至底部全被森林覆盖的峰丛漏,相对高差达400米,充满着自然奇趣的漏斗森林。今年8月上旬,我随同沈阳、云南、广西电视台记者、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朱副所长及县人大常委会陆兴华主任等一行10多人,徒步穿越这片人迹罕至,神秘莫测,幽深静谧的动植物天然王国的原始森林。  相似文献   

8.
文道合一与诗乐合一——朱熹与邵雍文学本体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与邵雍是理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又是理学家中的重要诗人。在理学家中,邵雍诗数量最多,朱熹诗艺术水准最高。他们都提出自己的文学本体论。与朱熹过于谨严的"文道合一"的文学本体论不同,邵雍提出了"诗乐合一"的本体论主张。这是理学诗学观的两种重要理论形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理学流派差异性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是理学家个性差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深入全面地阐释过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在我看来,当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当作法权主体即人格来加以看待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考察,也就包含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审视。不  相似文献   

10.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沃伦·哈定是一个喜欢说“是”的人,而克利夫兰则是一个喜欢说“不”的人,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奋斗方式,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12.
于天宇 《哲学研究》2023,(11):33-4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将资本的生息资本形态比喻为“自动的物神”,说明生息资本是资本自足性的实体形态。这不仅意味着资本统治的物性逻辑的完成,更意味着资本统治的观念逻辑的生成。马克思对资本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物神”阶段到“自动的物神”阶段的深化。“自动的物神”的形成,不仅使资本全面压榨了劳动者,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自身人格化的对象——资本家——的现实处境。“物神”如何成为“自动的物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场域变化,是理解资本统治、破解资本逻辑、预见无产阶级真正解放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一方面能够透视当前资本发展的新形态,另一方面也能够预见祛除资本神性逻辑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3.
占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科学无神论”网站的留言栏内有个网名为Lanlan的女士有个问题求助大家,内容摘引如下: “我(虎)和男友(猴)感情很好,可是他的家人因为属相相克就是不同意我们在一起。彼此都异常痛苦。因为能遇到一个相知相爱的人实在不容易。他们家人查了很多书,都是  相似文献   

15.
聪慧四法     
美国有个资本家请一位著名的画家为他画一幅肖像。肖像画好以后,资本家却拒绝交付原来议定的5000美元的报酬。他的理由是:“画的根本不是我。”怎么办呢?画家很不痛快,因为他确是花了不少精力才画成这幅画,而且肖像和资本家本人也确实很像。资本家说不像,只是一种无理的挑剔。画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  相似文献   

16.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竞争、社会竞争、人际竞争的时代,许多参与竞争者付出了各种努力,争取达到自己成功的目标。然而,在任何竞争范围和时间条件下,能够实现成功并不容易,而遭遇挫折成为参与竞争者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世纪老人色尔汉与中国伊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我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者包尔汉·沙希迪先生。包老见证了20世纪的历史,他是中国伊协的发起筹建者之一,他为中国穆斯林和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奋斗了一生。 包老出生在俄国喀山省特铁什县,自幼学习阿拉伯语,研习《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知识,青年时期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他目睹了旧中国的落后和软弱,亲身感受了民族分裂和帝国主义压迫的痛苦。受民主思想影响的包尔汉回国后不满当时的封建军阀政治,他坐过新疆军阀的监狱。后担任过新疆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9月,全国解放前夕他与陶恃岳将军一起通电全国和平起义。 包老是中国伊协的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穆斯林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全国性统  相似文献   

18.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19.
文杰 《思维与智慧》2001,(12):32-32
某家电企业近年来大抓新产品开发,先是放弃了原有的洗衣机生产线,改产市面上热销的热水器,投产不到一年,看到微波炉开始走俏,又转产微波炉。这样短短几年中,产品换了一种又一种,市场上热销什么,他们就“争”着生产什么,总想抢占一席之地,可到头来经济效益却一年不如一年。时下,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常采用的手段都是与“市”力争。然而,高明的企业却更喜欢与“市”无争,任凭竞争对手们你争我夺“瓜分”现实市场,他们却独自埋头在潜在市场的“沃土”上“种瓜得瓜”,最终独享市场。海尔便是这样的智者。近年,海尔为将冷柜打…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杜威和罗素的学说风靡一时,对当时文化思潮有重要影响。他们在宗教方面的言论,特别是针对基督教的看法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效果。杜威与罗素都是无神论者,与杜威相比,罗素的反基督教立场更为鲜明。他们的宗教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者对宗教的看法,同时,也受到了赵紫宸、徐宝谦等基督教学者的批评。杜威和罗素的宗教观引起那个时代与今天的学者们思考和争论这样几个问题:"信仰"的内涵应如何界定;宗教活动与政治运动在性质上有无相关性;怎样评价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