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唯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18-118,101
李白的诗歌是对其豪迈不拘之人生的真实写照,处处透露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读懂李白的诗歌,才能真正了解其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本文从李白的诗歌入手,着重分析了他在“疯”、“癫”、“狂”、“痴”中透露出的洒脱与飘逸以及在“愁”、“乐”、“苦”、“笑”中表现出的豪放与豁达,充分展现了其借诗歌所表达出的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豪放洒脱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2.
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的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的;人的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的。人们在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3.
奋斗     
奋斗是一个充满质感、厚度、韧性而又让人感到肃然起敬的词语,它的内涵丰富、内蕴深刻,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奋斗”二字中掂量出它沉甸甸的份量.因为每一人都知道,一旦他叉无反顾地选择了奋斗之路,那么,他就会像一个朝圣者一样向着自己心中的麦加之地无所畏惧地向前、向前。凡是自喻或被他人称之为奋斗者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游戏人生、甘于命运和自安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此“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是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的存在。天地之“时”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究极。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寸化揶袅历铎九.千年而不寄的原闵昕存.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3,(8):F004-F004
用箴言训诲人是古时的一种教学法,即是在日常生活小节上“比喻”真理(智慧)之奥秘。故古时史官于帝王前亦晨夕诵读箴言,使他谨慎戒惧,治国有规。“箴言”一字的原文有二意:一为“比喻”,用日常事例表达真理(智慧)。一为“统治”,即示其教训之权威,世俗伦理教条非绝对真理,故无此权威。故箴言实乃人生有权威之格言。  相似文献   

6.
清代山阴人金缨所编《格言联璧》,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在人生各种关口颇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而“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一“看”,说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体现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7.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忠恕之道。概括地说,其特点是“能近取譬”,设身处地,从自已的感受、愿望推想到他人的感受、愿望,推知自己施于他人的一定行为是善或恶,该或不该,推知对人应取的道德态度或责任。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犹太哲学及其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人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民族,她为人类贡献了《圣经》,创立了一神教,对人类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谈到哲学,人们往往会问:犹太人有哲学吗?如果有,其特点是什么? 一要弄清什么是犹太哲学,还需从什么是哲学谈起。众所周知,哲学肇始于古代的希腊。在早期的希腊哲人那里,哲学被规定为“对智慧的爱”。爱就是追求或探索,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用以爱智的工具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因此,所谓哲学,乃是人类理性对于宇宙和人生之根本问题的反思和求索。理性反思的对象可以有许多,而哲学反思的乃是其中…  相似文献   

10.
该文的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学之意识形态的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的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的主宰,因而,它们的普世“唯一”是虚假的,退而求其次的“最好”显示着“最强”的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的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的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的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的历史应该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感悟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是万绿之源的绚丽花朵;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桌供人享用的佳肴;还有人说,人生就是那坎坷崎岖的山路;而我说,人生就是永不停顿的攀登。野菊将它的诗写在崖畔,谓之“秋耀金华”;大雁将它的诗写在蓝天,谓之“雁过留声”;睡莲将它的诗写在水中,誉为“清水芙蓉”;兰花将它的诗写在暗处,点缀“曲径通幽”;我将自己的诗写进生命,憧憬“未来盛世”。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悲壮  相似文献   

12.
墨家的伦理学常被概括为功效主义,但其背后的哲学谱系非常多维与丰富。墨家如儒家、道家一样是在天人关系论中展开其伦理思考的,不过墨家的天人论是一种天对人监察与赏罚而人只能效法天的比较“强硬”的天人观。在这样一种天人观影响下,墨家一方面与儒家一样认为人禽之间有根本性差异,但墨家所认可的人禽之别在于人有“力”(勉力而为);另一方面墨家不像儒家那样重视人性论、心性论,而认为以“所染”来理解人性即可。这样一种对人的理解虽然更强调人应“被动”地效法天,但仍旧需要言行合一、学以成智、明义以成德等个人修养来既实现对天志、鬼神之真理智慧的认知,又将这些真理智慧——墨家的“十大主张”——实践于现实。  相似文献   

13.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李健 《哲学动态》2022,(12):62-69
对老子的“自然”概念可作两层分疏:“法自然”与“辅自然”。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言,从文法修辞上可以还原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人法地、天、道也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地、天、道的本质),人“法自然”的诠释路线可以克服“道法自然”的诠释困境。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而言,讲的是圣人“辅自然”,意在君王应顺辅百姓之自然。其他关于“自然”的原文及思想,均可统摄在“法自然”与“辅自然”的两层义涵之中。人“法自然”是在天人(天道与人道)关系里讨论修身智慧,是向上法(人取法地、天、道之自然),凸显天道的本原地位;圣人“辅自然”是在君民关系里讨论治国智慧,是向下辅(圣人辅百姓之自然),凸显民的自主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小引《箴言》(Boverb)一书,是以民古代智慧文学的结晶。本书是从民间日常生活中搜集的有关处世为人的格言警句,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人生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是人生智慧的宝藏和生活的力量源泉。它不但能使人获得“智慧”,躲避“愚昧”,也给人提供反省过去自...  相似文献   

16.
赞美     
《天风》1994,(10)
赞美,是圣经中一个古老的名词。赞美神是一切被造之物的天职,整个宇宙就在昼夜不停地歌颂赞美神的荣耀、慈爱、权能和智慧。作为按神形像被造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当因神的创造之功、救赎之恩和眷佑之爱而发出极大的赞美! 神喜悦人的赞美。但人切莫以为神也好大喜功,爱听美辞,于是人可以有口无心,廉价地甚至纯粹是习惯性地高喊几声“哈利路亚”(“赞  相似文献   

17.
学道有感     
未曾入道之前,早已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叹为观止,对道士们居住在深山庙宇中那种闲云野鹤、清静飘逸、修真养性的修道生活梦缠魂绕,日夜向往。在我的想象中,道士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充满着高深莫测和神秘色彩。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而在道教的洞天福地,应该隐藏着许多像经书中所说的大德高道,修真之士。洞天福地,宫观庙宇应该是“藏龙卧虎”之地。出家修道是一种很高尚的事情,是一种超脱人生,逍遥人生,无为人生,得悟宇宙智慧真谛的不二法门。有着对道教如…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 ,政治人生 :“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第二 ,人生态度 :“孔颜之乐”与“吟风弄月”。周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是周子把政治建于其人生理念的基础之上 ,视其为人生延伸的一个领域 ,从而保持了在政坛险恶与污浊包围中的清白和高尚 ,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二是周敦颐揭示出 ,在人生过程中 ,保持一个快乐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种“乐”决非源于现实之物质性功利 ,而只能来自于人们心灵对仁义道德获取后产生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之“善”最深层次的内涵乃是现代科学在本性上所具有的“优越”,而科学的自成目的使一种纯粹的科学活动成为可能,这是科学因其自身而固有的善。科学之“福利”与科学之“德性”(智慧),是在“对人有用”或“令人愉悦”的意义上而成为“善”的。在科学之“善”的概念内涵中有异常明显的两难。只有当我们真实地注意到那在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愈来愈令人不安同时又是不可回避之物之时,科学才可能是优越的、自由的(自成目的)、有用的、令人愉悦的。  相似文献   

20.
池田大作先生认为生命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基准,它具有三个特征:绝对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平等性,即生命没有先后顺序,没有男女、肤色、民族之分,也无贵贱上下之别;创造性,即人在向生命极限挑战中不断地创造着人生的幸福。生命尊严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菩萨界的生命作用,在于其作为实践性的特征而在向他人的"感同身受"和"鼓励"之行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