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你所有的锐气和毅力磨砺得圆融圆通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爱国爱教对我们基督徒来说至关重要,一个没有自尊心不爱国的人,一个缺乏爱德信仰的人,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可悲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要自强、自爱,必须知道爱我们的国家与爱教同样重要。如果国家不壮大富强,你个人再有钱有什么用?如果国家没有稳定,你的信仰再坚固、平安也是没有保障的。如果国家没有尊严,你再有地位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3.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需要艰苦磨炼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诗句虽是对教师的称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想智如泉源必先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想为人师表,必先自己一身正气,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想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知“道”、有“业”、不“惑”。“道”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知“道”,是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业”是指事业,即教师也要做到事业有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希望,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能够桃李满天下,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算是事业有成了。“惑”是指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讨论“人不信神,就会为所欲为,什么坏事都敢干”的观点“法轮大法”除了如上所述谈了许多神的问题外,还从道德的角度谈了一个信神的观点,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也非常容易得人心。摘录其中两段:“人之所以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人知道,做不好的事去不了天国还要下地狱会遭报应。人在约束自己不做坏事,维护人类的道德。……人不相信神的时候,大家想一想,就非常的可怕!人什么坏事都敢干,他认为谁也看不见,就干坏事……”“人不相信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人在毁灭着人的道德。人相信业力轮报,相信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恶报,人干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5.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6):20-21
甲:人生烦恼都因贪、瞑、痴!我想,贪只要认识到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以克制;痴只要亲近善知识明白事理也可以明白。推独我的烦恼是天生性格所致,没有办法。乙:你有什么烦恼呢?甲:我不贪名利,愿为他人多做功德;也肯努力学习,使自己读书明理,但是瞑心难抑,与人相处不易,实在烦恼啊!乙:你认为你没有贪、痴的毛病吗?甲: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主要的。乙:(摇头)不对吧,要知道瞑心的根源还是贪与痴呀!甲:我不同意,你说说理由看。乙:好,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起瞑心呢?甲:随时随地都会。乙:(笑)为什么事呢?甲:现在…  相似文献   

6.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听到佛教讲“空”,就以为它是虚无飘渺,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不能硬说它不存在。我们是认同它的实质存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是基于因缘所生法而存在,是变化无常,而不是恒久固定的。所以简单来说,“空”即是指事物的变化无常现象。而相对于我们的思想来说,就是明白没有什么事物是固定不变的。    譬如明白身体是“空”,就是说,我们知道身体是不停地在坏灭和生长的,样貌和体格在一段时间后必定有所变化,故此,我们不执著一时的样貌和体格作为恒久的价值。然而,更重要的是明白心也是“空”,就…  相似文献   

8.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4,(2):1-1
应醒寤不寐 “你们要当心,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来到。正如一个远行的人,离开自己的家时,把权柄交给了自己的仆人,每人有每人的工作;又嘱咐看门的须要醒寤。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回来:  相似文献   

10.
倪光道 《天风》2013,(12):14-16
三、怎样才能不论断人? 首先,要接受主的责备,承认自己假冒为善的罪。 大家都知道主多次责备文士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的人。叫我们这些喜欢论断的人承认自己的假冒为善,实在不太容易,但是这一关必须得过。我们要问:主的责备是否太严厉?不!因为这是我们的实际光景,我们自己不清楚,主在帮助我们看清楚——我们常常以审判官自居,论断别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乙:我们分、,完“中庸之道”之后,回头再去讨论阿人”做媒”的问题。丙:阿婆是“?道者”,认为“中庸是最适中的”,观.她又否定‘“中间人”,这样不是自相矛尼/自打嘴巴吗?乙:不会的3壬。果解作“中间”碰壁的话,她马上“转I二”而解作“适中”便可以了。甲:但是,胎地里把“中间”改为“适中”,是“偷换概念”‘“偷天换日”的手法。况且,说句空洞无物的话有什么用呢?乙:有“瞒天过海”的特别用途!甲:利用文字魔术做成的障眼法,的确可以骗过很多人。乙:很多“中道者”自己也不意识到“空无内容”而自/。;欺人。自…  相似文献   

12.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3.
厚道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作“厚道”。厚道不是方法,虽然也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干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如果美德分为显性与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52年,在布里斯高的弗里堡大学举办的讲座上,M.海德格尔提出一个在当代引起一定反响的命题:“科学不思考,并且不能思考;”他补充说道,“甚至那就是它的幸运,我要说,这保障了科学本身的和已被确定的论证。”科学不思考,这至少是一个别出新裁的论断。科学家,我们知道他们,我们不时地在报纸上和杂志上看到他们露面。即使我们始终不明白他们做些什么,但至少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异想天开的人。他们并不是胡乱地从事研究,而是有条  相似文献   

15.
没有借口     
以严格训练而著称、以将军摇篮而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传承着这样一个规定: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用四种简捷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回答,也不能多说一个字。有一次,该校一位连长指派一个名叫赖瑞的学员到营部办事,完成时限只有三个小时,却交待了包括求见要人、请示上级、申请紧缺货物等内容的7项任务。赖瑞下决心按时完成7项任务,但具体怎么办却没有十分的把握。果然,事情很不顺利,麻烦就出在当时十分紧缺的醋…  相似文献   

16.
克利托丰     
《克利托丰》的整场对话只在苏格拉底和克利托丰两人之间进行。在对话的序言部分(406al-407a4),苏格拉底向克利托丰提出“指控”,说有某个人告知他:克利托丰在与吕西亚斯交谈的时候批评了他的“空谈”,而赞扬了塞拉西马柯的“教导”。接着克利托丰为自己进行了“辩护”,说自己并没有蔑视苏格拉底,而只是对他有一些不满。苏格拉底表示愿意听到对方对自己优缺点的评论,并且会从善如流。接下来对话完全变成了克利托丰的独白,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克利托丰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论(407a5-410b3)。这是本篇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A.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赞扬。这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和“正义”的说教和规劝,而且,克利托丰同意这些规劝,认为追求美德和正义、关注灵魂是重要的事情。B.克利托丰对苏格拉底的批评。克利托丰向苏格拉底及其“同道”追问“如何去学习正义,什么是正义及其效果”,但是,苏格拉底及其同道始终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关于“正义”的知识。第二部分,克利托丰的最终判断(410b3-e8)。克利托丰希望苏格拉底不要只停留在关于正义的“规劝”方面,而且要给出关于正义的“知识”,否则,他只能得出结论:要么苏格拉底不知道正义是什么,只懂得歌颂它,就像歌颂舵手技术的人并不懂得掌舵技术;要么,苏格拉底知道正义是什么,但是不愿意与他分享。这就是克利托丰感到绝望并且求助于塞拉西马柯的原因。整篇对话到此戛然而止,苏格拉底对克利托丰的批评没有任何反驳,甚至根本没有回答。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8.
静静地灿烂     
以《落霞》三部曲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对记者说:“希望社会上的干扰少一点,我不想汹涌澎湃,我只想静静地流淌。”20年的“静静流淌”,铸就他今天的辉煌。山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冷静和安静的人”。王蒙崇尚做人坚持“低调原则”。他说,有些写作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作品发在什么刊物上,是大刊物还是小刊物;是登头题还是二题、三题,还是最后一题;  相似文献   

19.
我的信仰心     
李汶道 《天风》2009,(4):55-55
要明白自己的信仰心,还得明白何谓信仰?信仰,信心瞻仰之意也。是人对某种对象的信服和尊崇,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指向,是人心灵归宿深处的一种目标。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圣经上说:“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信念,  相似文献   

20.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