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怯场”并非不治之症──谈演讲怯场的科学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讲怯场”是指在人多的场合发言、表演时,因紧张害怕而产生的神态举止不自然的现象,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丧失自控能力的行为。演讲怯场常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喉头发紧、两颊涨红、表情尴尬、声音发颤、语无伦次、眼睛不能成像,甚至僵立不动,手足无措,抓耳挠腮;严重的还会手指和小腿颤抖起来,面肌抽搐,大汗淋漓,讲不出声等。可以说,怯场会使演讲者丑态百出,出尽洋相。它是许多演讲者的大忌,甚至有人谈之色变。 其实,演讲怯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初学者几乎人皆如此,即使是世界第一流的演说家也在所难免。霍思登回忆林肯的初次演…  相似文献   

2.
是谁说的     
有一天在某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女老师问:“同学们,‘我懊悔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日本女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内森·黑尔,1776年。”“谁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老师又问。“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那个日本学生又站起来回答。“完全正确。”老师说:“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木子是位日本学生,可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难道你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注意:你们都是美国人,可她却是日本人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相似文献   

3.
在2013年12月的一次主题为“欢喜心过生活”的演讲中,林清玄巧说数个生动幽默的故事,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自我解嘲,而其言谈挥洒自如,展现了驾驭局面的高超能力。我站着演讲,这样你们就可以看到我英俊的样子!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听到有两位同学在交谈,一位说:“看,是林清玄,林清玄啊!”  相似文献   

4.
“卦变”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相似文献   

5.
演讲窍门     
许多人都视当众演讲为畏途,而运用以下小窍门,能助你化畏途为坦途。 一、开场白, 讲几句俏皮话,尽快与听众沟通。例如,会议主持人一般在演讲者开讲前先介绍几句,对演讲者赞誉有加,而演讲者可以和主持人打趣:“主席先生,谢谢您的褒奖。我注意到您认读我的手写体没有任何问题。”演讲者还可以俏皮地自我介绍:“我是×××,你们坐在后排的听众可能看不太清楚,我的形象酷似大明星×××,你们看像不像?”谁都知道听众怕听冗长的演讲,所以也有演讲者这样开头:“首先,我有两个消息向各位通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  相似文献   

6.
演讲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以追求一种实效性为目的,而这种效应的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除了借助于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手段,还取决于演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演讲者与听众及演讲环境等——之间的心理上的相容和调节。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要想通  相似文献   

7.
思想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0甘,在金碧辉煌的洛杉矶永晶大教堂,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面对数以千计的美国听众,用英文发表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演讲,阐述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及其生动实践,真诚地表达了“以对话求理解,以共识求团结,以包容求和谐”的美好理念。短短十分钟的演讲,数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并被向186个国家现场播放。演讲获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功!那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是什么东西超越了东方与西方、信仰与文化,从而51发了强烈的共鸣呢?可以说,奥秘就在于演讲者诚恳谦逊的态度和入乡随俗的语言,但更在于思想的力量——因为…  相似文献   

8.
文盲     
甲:不会使用电脑的就是文盲。乙: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反过来看,会使用电脑的,也可能是文盲。甲:胡扯!哪有文盲会用电脑的?乙:你使用电脑几年了?甲(得意地):5年了。乙:请问,5年来,你还用过笔吗?甲:只有文盲还在用笔。乙:请把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笔写  相似文献   

9.
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必须保持心理活动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这种指向性和集中性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注意。注意有心灵的门户之称。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保持高度的注意,才能保证活动的效率,对于听者来讲,只有当他们对演讲者的演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到演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的王健教授,一次演讲中,几句开场白后,拿出一个苹果,一根塑料管,问大家:“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塑料管穿过苹果?”会场顿时活跃起来,有人说用钢条将苹果打通后再将塑料管穿过去,有人则讲先将苹果煮熟了再用塑料管穿过去……王教授将大家提出的各种辅助方式、工具方式以及各类化学物理方式逐一排除后,又问大家:“还有什么办法能将塑料管穿过苹果?”听众面面相觑,大  相似文献   

11.
无处不在     
某中学邀请我做一场文学讲座。快结束时,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一位女同学问:“清心老师,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灵感都从哪里来?”正欲回答,只听前排一个男同学低声说:“经历呗。”我莞尔一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样过了一分钟,我问:“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12.
有位女商人上了辆出租汽车,因当时是车辆高峰时间,而且这位女商人急赶火车,所以她建议司机往某一路线去。“我做出租车司机15年了,”司机嚷道。“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走才最好?” 女商人尽力解释自己无意伤他感情,但司机仍不停咆哮。她最后意识到这个司机太难打交道,是个不通情达理的人。因此她突然改变方式:“您知道,您是对的。”她告诉他。“我刚才假装说您不知道最好的行车路线对我来说一定显得十分笨拙。” 司机听她这么一说,吃了一惊,用一种困惑的眼  相似文献   

13.
传说有一天,一位猎人去拜访心中仰慕已久的大学者,没想到这位学者正和家人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猎人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会浪费时间做这种游戏?学者问他:“你背上的弓为什么不把弦扣上?”猎人回答说:“如果一直扣紧,弓弦就会失去弹力。”学者接着说:“我和家人荡秋千,理由也是一样。”事  相似文献   

14.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15.
对殷高宗的“修政改行”能否消除桑谷妖象,《论衡》呈现出彼此矛盾的叙述。王充对“政治能否影响物象”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包容不同观念体系在内的复杂阐释。他将灾异区分为常态下的“无妄之变”与非常态下的“政治之灾”,认为君主是否应“修政改行”取决于不同时局下灾异的不同性质;又将物象变化区分出“运气”、“政治”和“礼俗”三层含义,分别对应“不改其政而救备其灾”、“修政改行”和“以礼禳灾”三种应对方法;他对“变复之家”持双重态度,认可其“物类相感”之道而反对其“灾异谴告”之说。本文认为,王充提出了一套“阴阳变和”的天人感应说,注重消灾手段的伦理意涵,教导君主应秉持恻隐忧民、遵循礼义、亲近贤哲诸原则以应对灾异。  相似文献   

16.
战争与谎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战争时期,真理是如此宝贵,因而必须用谎言去保卫它。”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为了赢取一场战争或战斗的最后胜利,双方往往会使出浑身解数,使用各种各样的作战方式,其中,谎言便是战争中交战双方最为热心的一种。在历史上,由谎言引发的一场大暴动要数英属印军大哗变。1857年,英国殖民者利用所属的印军去征服邻近的小国,引起了周边民族的强烈不满。当时,印军使用的武器是在枪口上塞进火药的来福枪,这种枪在发射每一颗子弹前,士兵必须从子弹的下…  相似文献   

17.
一天夜里,就要熄灯睡觉时,我突然有些想家,想念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我拨通了那串解密思念的数码,接电话的是父亲,他着实为我深夜来电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儿?我赶紧说没事,刚才突然想家,想说说话。说什么话,深更半夜的,你妈睡着了,威呢?是不是也睡了?父亲肯定还是怪我的来电不合时宜,但言语中掩饰不住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18.
面对突然出现的恶意挑衅,如何反击?请看三个成功的例子。达尔文赴宴时,恰好与一位美貌女子坐在一起。那女子意欲挖苦一下达尔文,就故意问道:“您说人是猴子变的,那么,您也是?”达尔文笑笑:“当然。只不过我是普通猴子变的,而您是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的。”有个坏小子意欲攻击身为犹太人的海涅,就故弄玄虚地对海涅说:“我去过一个小岛,那里非常漂亮,只可惜没有犹太人和毛驴”。海涅笑笑:“没关系,下回我们一起去,就什么都有了。”歌德在经过魏玛公园的一条小径时,侣好碰到一个政敌,那政敌意欲表面四摄,就改意趾高气扬他…  相似文献   

19.
《哲学动态》对此作了报导。在近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的学者曾用现代概念,加以概括,认为“动态平衡”乃是《周易》思维方式特点之一。①我们在这里用“分而变的循环”概括《周易》的这种特点,比起“动态平衡”的概括,也许更贴近《周易》,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动态平衡”之动,在《周易》那里就是具体的“分而变”;没有“分而变”,也就没有动。而“动态平衡”之平衡,就是“循环”,平衡体现在“循环”之中;没有“循环”,也就没有平衡。一、关于《周易》之“分而变”如果承认《周易》为象、数、…  相似文献   

20.
一位名人曾说过,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这种倒过来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18世纪的末期,英国人来到了澳洲,澳洲的土著人很少,而且还没有开化,这样辽阔的大陆,怎么开发呢?英国政府便把犯了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