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灯不被点亮,就有可能一生都走不出迷茫的困境。感谢上苍,让我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为我点燃心灯的人,是他让我从此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大智慧,什么才是人生的大风流。  相似文献   

2.
1.自我认知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已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  相似文献   

3.
智慧语丝     
正当别人不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李嘉诚谈每一批富翁的诞生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相似文献   

4.
让步的艺术     
在人际交往中,让步是一种常有的现象。让步不是儒弱,失去人格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然而尽管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真到做时往往又不肯让步了,那么让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赫蒙是美国一个很有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又在德国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按理说拿着这些名牌学府的文凭找工作一定会被优先录取,可是当赫蒙带齐所有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他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秘密     
正马修开始记事时,母亲住进了伦敦一家有名的传染病院,父亲里奥陪护在母亲身边。祖父母在家照顾马修。马修想念父母便嚎啕大哭,不停喊着叫着要妈妈。可是,无论马修怎么哭闹,都无法见到母亲。慢慢地,马修习惯了祖父母照管他。马修的父亲偶尔会回家看他和祖父母。父亲每次回家都把马修举过头顶,马修惊呼、大笑,像过节一样开心。父亲会从提包里拿出母亲带给他的各种美食和玩具,他开心得手舞足蹈,一样  相似文献   

6.
如果开一家网络鞋店,你觉得一年能赚多少钱?如果我告诉你是9亿美元你相信吗?这可不是什么神话,谢家华和他的网络鞋店Zappos就做到了。为此,美国人称谢家华的网站为“鞋类亚马逊”。他的网站曾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25个网站”之一,2007年Zappos的销售额为8.4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9亿美元,占美国鞋类网络市场的四分之一,谢家华也因此被评为2008拉斯维加斯青年创业的楷模。从一双鞋到9亿美元的财富神话,谢家华究竟是靠什么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人生呢?  相似文献   

7.
新的一年来临了,新的一场求职大战也渐渐拉开了帷幕。但是,伴随着这场求职大战的前奏,却常常响起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应届大学生的各种求职病症。问题一:简历问题主要表现为,简历内容主次不分,不能突出自身竞争力。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意向一栏中写了一连串完全不相关的职业,让人实在不明白他是什么都能做好的全才,还是什么都做不好,甚至让人怀疑他对应聘单位的诚意。专家建议:简历一定要繁简适度,突出自己的应聘优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用没用全都往上写,最好能够根据不同的应聘岗位来设计不同的简历,这样既能突出自己的优势,还能让招聘…  相似文献   

8.
马德 《思维与智慧》2001,(11):12-12
(1)美国的希而顿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五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这个世界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是智慧。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不放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寻觅觅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却落于平淡。财富的真正获得不是通过实物的买卖得来的,而是用智慧换来的。成功的人,能让他掌握的每一件东西变成财富,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智慧人人都有,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它用成了小聪明。 …  相似文献   

9.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你所有的锐气和毅力磨砺得圆融圆通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叫詹姆斯的年轻人,想进入美国当时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维斯卡亚公司工作,但这个公司因为高级技术人员人满为患,所以不再招人了。詹姆斯没有灰心,他想了一个办法,假装自己一无所长,来到这家公司的人事部,提出只要让他进入公司工作,给多少报酬都可以,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人事部就分派他到车间打扫废铁屑,而且开的工资很少。  相似文献   

11.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小李在老师眼里是一个既听话成绩又好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应聘进了一家颇有名气的房地产公司.小李认为自己刚到一个公司,人微言轻,所以处处都保持低调,说话办事从不与人争抢,开会讨论什么问题,尽管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从不抢着发言,总是让有资格的同事先说,临到自己也是随便附和几句.  相似文献   

13.
山顶上住着一位智者,山下的人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年纪,但都很尊敬他。每逢遇到什么解不开的疙瘩,都前来讨教。智者从来都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忠告,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咨询者自己领悟。  相似文献   

14.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5.
正1995年的一天,他有些诙谐地对老板说:是该提升剃须刀"仪表"的时候了。老板明白:他这是建议自己做品牌。因为当时国内剃须刀生产走的都是低端路线,严重的同质化,导致互相杀价,一件产品从27元已降至14元左右。可是老板怕担风险,说只要销售量大也可以赚钱。他决定自己干,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当时国内生产的全是单头往复式的剃须刀,由于质量差,被人们讥为"拔毛机"。再就是国际品牌,售价却高达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他要做一百来元的剃须刀,填补中端产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短文《伤仲永》,说年纪小小的仲永便能作诗,但他父亲却以此为赚钱的资本,结果,这个孩子最终成为庸人。还有一篇短文说,有两个学画画的孩子,一个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且经常获奖;一个把自己的画一张张放人纸篓,不轻易示人。前者的父母经常以...  相似文献   

17.
和婴儿聊天     
有的父母也许会想,和这么小的孩子有什么好聊的?岂不知,和婴儿聊天大有学问。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初生婴儿喜欢听父母的声音。虽然他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从父母的声音中,他能明白父母的存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与他交谈,不仅仅是观察和扶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观念如此重要,但常常为我们所遗忘。必须让这个重要的观念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在每开始一项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应该花最大精力去重点做的事。  相似文献   

19.
回家     
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一个男人百无聊赖地坐着,他旁边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但这个孩子一路上都显得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不停地看着窗外,像是寻找着什么。男人心里很纳闷:这么小的年纪能有什么心事呢?男人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开始读起来,显然他不想再琢磨这个孩子的举动。但是,过了一会儿他禁不住抬头又看了一眼,小男孩把脸紧紧地贴在了窗户上。他想小男孩肯定是在克制自己不要哭出来。男人试图问问发生了什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孩子擦了擦眼泪,朝他笑了一下,并没说什么。就这样车开了一天,男人百无聊赖地看着自己的书,小男孩一直盯着窗外。  相似文献   

20.
一位西方作家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老师去点燃。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最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父亲或者一个母亲在训斥自己做了错事的孩子:你真是蠢得不能再蠢了,你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人家哪个孩子不比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