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心理疲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以及任务框架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2 (疲劳, 非疲劳) × 2 (获益框架, 损失框架)被试间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疲劳诱导后完成风险决策任务, 控制组直接完成风险决策任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于非心理疲劳组, 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且不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研究通过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系统比较60名幼儿在错误信念认识和表征变化任务上的表现。研究表明:ToM能力的表现模式可能随测验程序或被试样本的变化而变化;年龄小的幼儿在任务上的表现更可能受实验条件的影响;不同条件下幼儿关于自己的表征变化和他人的错误信念的认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羊群行为是消费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消费者模仿他人进行消费决策的行为。本研究通过模拟消费情境对消费者羊群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研究1通过操纵观点的强弱研究消费者的信息加工方式。结果发现,消费者的羊群行为是消费者采用一致性启发式或能力启发式的结果。研究2进一步通过操纵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程度考察两种启发式的作用条件。结果表明,在群体内部一致性程度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采用一致性启发式,与大众决策保持一致;在群体内部一致性低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采用能力启发式,与专家的决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姓名不仅会影响他人的印象与评价, 还可能会影响个体实际的心理与行为。近几十年来, 心理学家在决策、成就、健康、人格四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来考察姓氏或名字对个体的实际影响。姓名的多个维度(如独特性、性别倾向、含义效价、温暖-能力维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以预测这些领域的心理与行为(包括职业决策/生活决策/经济决策、职业成就/学业成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犯罪行为、人格特质/心理需要/面孔特征等)。但是, 现有研究证据比较混杂, 理论解释有待完善。未来研究应全面考虑姓名维度, 重点解决可重复性、因果关系、心理机制、跨文化普遍性等问题, 努力构建更系统、更包容的理论来解释姓名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决策自信力较低,感到较强的决策压力,较少采用良好的决策方式而趋于采用适应不良的决策反应方式;抑郁障碍越严重,决策功能的损害愈明显,而与抑郁障碍的分型关系不大;抑郁障碍缓解后,患者决策能力大大改善,可达到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别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9.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复杂情境下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在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有意识思维方式下的决策表现差异。实验1发现复杂情境中无意识思维方式下,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表现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发现复杂情境中有意识思维时,在陌生人条件下,为他人决策表现分数显著高于自我决策与预期他人决策,自我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在朋友条件下,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的决策表现显著优于自我决策,为他人决策和预期他人决策表现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视角-心理距离作用假设(the Perspective-Distance Effect Hypothesis,PDEH)。 相似文献
11.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参照点效应”概念,对决策者的认知编码和信息整合方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关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文章系统阐述了参照点效应的相关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参照点效应未来研究的4个趋势:日益重视多重参照点效应的研究、开始关注动态决策中的参照点变化机制、重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注重在现实决策任务中验证和发展参照点效应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决策中,决策者将面临包括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更多信息。同时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医学科学的不确定性、患者知识的提高、参与意识的增强、因特网的普及等促使临床决策更加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参与临床决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们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随机对273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了解临床医生对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困难与态度,分析影响患者参与临床决策的因素,为促进医患共享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Kaisa Herne 《决策行为杂志》1998,11(3):181-192
Standard choice theory assumes choice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point of reference. Based on a number of studies which challenge this assumption, Tversky and Kahneman have proposed 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 which captures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points on individual choice. If choice is reference-dependent, switching the reference point so that it is first dominated by x and then by 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choosing y. Switching the location of an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reference point without altering the dominance relationship should also influence reference-dependent choice in a predicted manner. In this paper the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 is tested in two experiments which focus on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reference points.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give further confirmation to the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Wang,2008a; Wang& Johnson,2012)以底线、现状和目标为参照点,将决策结果空间划分为失败、损失、获益和成功4个功能区域.根据3个参照点的心理权重的排序:底线>目标>现状,该模型继而推导出跨越不同区域的以现状为分界的双S-型的价值函数,以及据此产生的对于跨越不同参照点的预期结果的偏好转换、和损失-获益及失败-成功的两种不对称性.总之,风险决策的基本任务在于,在使得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同时使底线不保的可能性最小化.三参照点理论将统计学和金融学中的均值与方差(均差)分析与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参照点效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面对不同的风险选项时,通过分析各个预期结果的均差分布与3个参照点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应性的决策.本文介绍了三参照点理论的基本推论、运行原则、实证检验、以及它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相比较的异同之处.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三参照点理论对实践中管理决策的指导意义和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ULTIMOORA method. Specifically, it discusses it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extensions alongside with an overview of their applications. Indeed, the MULTIMOORA is a relatively new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ethod consisting of the three parts. Therefore, it is specific with peculiarities of both complete and partial aggregation techniques. The MULTIMOORA method consists of the three parts, namely the Ratio System, the Reference Point, and the Full Multiplicative Form.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xtensions of MULTIMOORA into the fuzzy environment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The carried out survey identified the two major areas of application of MOORA and MULTIMOORA, namely engineering decision support for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researches. The economic researches can further be classified into those related to micro‐level or macro‐level analyse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Helga Drummond 《决策行为杂志》1994,7(1):43-55
This paper analyses a case of hiring a manager who subsequently proves to be incompetent. Analysis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in escalation, especially politics. When these are considered, persistence emerges as both escalatory and rational. Likewise, behaviours manifest of information bias are actually logical managerial strategies and may mask political calculation. New potential escalation variables are identified including power, vi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 culture. Withdrawal reflects an intricate balancing of factors including risk and opportunity.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