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从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社会道德状况评价差异的认识根源,认为价值评价的相对性来自于主体社会实践的特殊性,指出了实践着 的价值主体的个体性、多维性和历史性的特性是制约着价值认知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人类主体实践是检验价值判断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文章还认为,必须突破价值定势的“惯性”,才能找到道德评价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有四。之一,据世界观而形成,为世界观与认识,实践过程之间的中介。世界观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总的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这种背景和框架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此外,世界观也只有内化为主体的思维方式,才能与具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发生联系。之二,为认知结构、价值指向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坛荟萃     
漆玲:从主体的多种功能具体把握主体本身要具体把握主体,就必须首先具体把握主体的功能.因为主体的具体性正是通过主体功能的具体性表现和展示出来的.主体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实践功能、认知功能、评价功能和审美功能四个方面.实践功能是主体以实践活动的方式,通过运用现实的工具把握客体的功能.实践功能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品格.实践全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考察世界观概念的起源与演变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观哲学的基本前提。在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世界观始终是关于实在世界的总体性认知,并因表达时代精神而对哲学、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吸收了世界观概念的积极意义,建构了实践论的世界观哲学。这一世界观哲学具有超越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它也有别于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种使主客二元对立、导致现代人无家可归的世界观哲学——主体形而上学。这种主体形而上学正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哲学所要批判、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原三娜  罗晓敏  张帆  邵枫  王玮文 《心理学报》2014,46(12):1805-1813
注意定势转移任务(attentional set-shifting task, AST)可用于特异性检测啮齿类动物前额叶皮层及其皮层下神经通路介导的认知灵活性, 是目前研究认知灵活性及其障碍神经基础的重要模型。本研究系统调查了大鼠种系和检测程序差异对AST结果的影响。通过比较Wistar和Sprague Dawley (SD)两个种系大鼠在七阶段和五阶段两种AST检测程序中的认知表现, 研究发现:(1) SD和Wistar大鼠前额叶认知功能存在差异, 后者的总体认知表现优于前者。尤其是Wistar大鼠在逆反学习阶段的达标训练次数及错误率显著低于SD大鼠, 表明Wistar大鼠具有更高的策略转换灵活性。(2)在AST测试中逆反学习和外维度定势转移是认知灵活性评价的核心指标。这两种认知转换过程分别以前期策略和注意定势建立为基础。结果显示在两种AST检测程序中Wistar和SD大鼠在逆反学习和/或外维度定势转移等复杂学习阶段的达标训练次数和错误率均高于其它简单关联学习阶段, 表明在目前实验条件下大鼠均表现出定势形成和转换困难的反应模式, 不同认知反应间的结构关系具有稳定性。这些结果提示大鼠前额叶皮质介导的认知灵活性存在种系差异, AST各阶段认知反应间的结构效度不受目前使用的大鼠种系和检测程序差异的影响, 扩展了对AST模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主客间认识关系的主体间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活动直接涉及两类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互识(交流、传讯)关系。正象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必须以主体间交往实践或社会互动为前提一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也直接以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间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境下发生和实现。哲学认识论,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8.
对基督徒来说,其荣辱观的主体意识是来自圣经和与上帝亲密体验生活的认知。本文就基督徒的荣辱观谈一下笔者在信仰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奔、李连科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发表《自我认识与精神文明》一文。文章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自觉的人,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认识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外界(自然和社会),一是认识自我本身,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中,自我不仅是主体,有时也是客体,是认识对象。自我究竟怎样认识自身呢? 首先,认识自我,就既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又要区分主观和客观。自我具有二重性:作为认识者,他是主体;作为被认识者,他又是客体。在自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钢琴演奏不单是手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艺术思维活动和心理动势。对钢琴演奏技术问题进行缜密的理性分析,使头脑里形成合乎逻辑的、清醒的理性认识,是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的必由之路。掌握了如何去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也就掌握了自我训练的基本技能。本文拟从钢琴演奏思维模式中的“认知”出发,结合钢琴学习来谈一谈“认知”在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应用。二、对“认知”的认识和理解“认知”即通常意义上的“认识”,是人类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的认识,分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在心理学领域,主体(个体)…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具有“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直觉、灵感等,后者包括情感、意识、需要等。“认知因素”是主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储存、加工等活动的认识实施因素,它们既能直接形成新的知识,又能充当认识发展过程的环节。“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中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一、自由是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由根源于实践认识。自由是符合必然和主观目的之实践认识及其主体感受的统一体。或者说,自由是在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具体性、历史性。它们一起决定了自由的具体性、历史性。 实践认识是主客观统一的表现形式。它具体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过程中,主客观统一表现为符合目的的认知目的性活动,是认知目的性活动(主观)与认知必然过程(客观)的统一。认知目的性活动是有目的之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认知必然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行为就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以市场为活动中心而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决定主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许多,从主体角度来说,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直接因素则是价值观,因而,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使行为主体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的经济行为,就必须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主体质·主体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为,关于主体概念的对象域之规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难道这些“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正是主体,不正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主体既然是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那  相似文献   

15.
仲实 《学海》1990,(Z1)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才能充当认识的承担者,现实的人才是认识的主体。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康德、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的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首先,列宁对黑格尔关于康德先验主体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运动。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只承认认知进化的线性积累,忽视了与之反向的认识运动。具体说来,它存在以下不足: 就认识结构两极的相互关系来说,它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映射和顺应,忽视了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建构。传统观点强调:思维是对于存在的反映,即承认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和意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理性有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然而人的认识能力尽管是不断发展的.在现实的时空中却是相对地有限的.因而与无限的客观世界形成永远认识不完的矛盾。这样,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就出现了假说、信仰、迷信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就必须了解一点认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就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识关系来说,主体主要是运用概念性的思维工具来实现对客体的观念的或理论的掌握,把客体转变为主体的意识的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主体的思想、观念的一部分。这种通过观念认识所实现的掌握和转变,与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掌握和转交不同,它并不改变和影响客体在现实的时间空间中的客观现实存在,而只是掌握关于客体的信息,通  相似文献   

19.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趋向.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人们往往频向于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待和衡量新的信息.思维定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一子思维的参照系数大小,思维主体长期接受同一信息的频繁刺激而造成的.思维定势在思维过程中有积极的一面,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相一致时,主体凭经验即可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发生矛盾时,思维定势便呈现出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维主体总是趋向于用老经验老方法去解释新信息,而不愿意…  相似文献   

20.
情境性启动法是对权力感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权力情境性启动的两种启动方法(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进行介绍,接着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启动方法在中文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认为中文材料的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是适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国内权力社会认知研究中启动权力的方法。最后对权力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的研究范式、方法差异和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