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运行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法律运行的道德追问规定为两重向度 ,既有其学理的依据 ,又是历史给予的启示和破解现实难题的需要。对立法的道德追问不仅要考察法之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 ,而且要审视法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相契合的状况。对司法的道德追问则不仅要关注司法是否公正以及司法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是其道德情感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感”产生于“公正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的想像 ,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正的”共鸣感情。它的作用是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斯密把主观的感情当作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公正的旁观者”也是抽象的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公正判断中的“非理性”研究是社会认知双过程加工理论在公正领域的拓展, 也是不确定性管理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就加工过程而言, 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是公正判断中“非理性”的主要表现。自我因素、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等个体变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来看, 目前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研究还比较庞杂, 其进化根源、生理机制、如何与理性过程交互作用等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第三方视角、多理论解释的整合及多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居住在北京小月河地区的304名“蚁族”为被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考察了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以及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蚁族”的生活满意度偏低,但其情绪状态仍然乐观,积极情感体验较高,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2)公正世界信念对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的“蚁族”越幸福;(3)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即越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蚁族”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或即将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最终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黄金大米"的儿童试验被曝程序违规,引起公众广泛的质疑和思考.此次试验的程序规范缺失,致使儿童受试者不但没有受到特殊保护,反而其正当权利被忽视与侵犯.儿童受试者权利被忽视是实质不公正,恰好暴露出我国的人体试验程序公正存在问题,法规条文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缺陷,致使受试者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受试者权利保护是实质公正的价值追求.程序公正是实质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完善、正当的程序才能确保受试者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因此追求程序公正,以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受试者权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一种伦理观可以理解为给诸如“正当”和“错误”这类道德术语的意义,提供一种多少有些系统化说明的尝试,这样,人们就完全可以把伦理观与一种道德观区别开来,道德观在于把“正当”或“错误”这种术语应用于人的行动的一定实例中。如果某人说“正当”意味着“有助于人的幸福”,他可能是表达一种伦理观。如果他说,讲真话是正当的,他可能是表达一种道德观。也许我们可以在各种伦理观中作出下列最广泛  相似文献   

7.
价值层级与伦理生活辩证法包利民正如罗尔斯在《公正论》中所指出的,伦理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是“公正”与“好”(善)。不同伦理生活实践及理论建构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大都可以还原到对这两个概念的规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之上。比如:何者第一性?应当从何者推导出另一者来?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伦理学中“目的论”与“义务论”两大思路。认为伦理学应当建立在“好”(善)这一价值范畴上者,被称为“目的论”。目的论思路在伦理学中影响曾十分广泛,但其地位在当代变得起伏不定了。本文将评介一下当代西方对目的论或伦理学是否可能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作为生命伦理学学科分支的《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结构及其基本论题,阐述了公共卫生的伦理基础、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公共卫生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等对公共卫生各领域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伦理问题。指出公共卫生是建立公正社会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必备要素,应该以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而不是以哪个理论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公共卫生工作之所以能得到伦理辩护,缘于健康是人民安康的基本层面,而人民的安康是建立公正社会的基本内容;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效用、公正、尊重、共济、相称;最后讨论公共卫生限制个人自由在伦理学上可辩护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有三个层面的伦理问题.首先,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是<物权法>的基本伦理问题,只有满足了自主和公正的道德原则的私有财产才是正当的,这是<物权法>的伦理基础.其次,物权平等是<物权法>的核心伦理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平等理想,<物权法>难以承受其重,它需要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整合和合理运作.最后,报酬请求权与拾金不昧的美德是否冲突,是<物权法>中的一般性伦理问题,两者并不冲突,<物权法>应该规定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