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0):18-28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要求,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人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田:你我认识有二十年了吧?凌:今年整二十年。田:咱们和佛教音乐结缘也二十年了!凌:是啊,你是一心一意,大有建树;我是三心二意,一事无成。田:随缘就好。我这辈子就庆幸自己可以一心一意干自己爱干的工作(指从事佛教音乐研究)。凌:我也庆幸自己这辈子可以三心二意乱干自己爱干的事儿。说起佛教音乐,我在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的编委时,曾在佛教音乐部分写了一篇《北京智化寺音乐述略》。其间对智化寺音乐、佛教音乐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问题思考较多,有些问题佛教界和音乐界都很关注,意见也多有分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首…  相似文献   

3.
王祥伟 《法音》2022,(4):14-19
<正>佛教中“教化”一词最初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讲经说法等方式教导感化众生。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教化的目的除了劝导众生行善去恶外,还逐渐有了劝人布施的功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化劝施之风愈来愈盛,甚至出现借之聚敛财富的不良现象,故至唐代还曾被官府明令禁止,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颁布的《禁僧徒敛财诏》中云:“近日僧徒,此风尤甚。因缘讲说,眩惑州闾,  相似文献   

4.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明延寿生于唐昭宗天复四年 (904年), 卒于宋开宝八年 (975年), 浙江余杭人。延寿为禅宗法眼宗创始者文益的再传弟子, 他以禅宗命家, 强调万法唯心, 以心立宗, 力使经教纳入禅宗范畴,进而倡导祖佛同诠, 禅教一致。在中国佛教禅教关系演变史上, 永明延寿是继宗密之后影响最大的人物。正是在延寿之后, 禅教一致说日益成为强劲思潮, 并进而影响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的格局与走向。永明延寿为什么要阐扬禅教一致理论? 他是怎样阐扬禅教一致理论的? 延寿禅教一致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6.
赵九明 《法音》2014,(6):16-23
正一、问题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人类文明进入以科学为轴心的知识时代,从佛教境遇的角度看,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过程是:前期,佛教被视作宗教迷信遭遇批判打压;后来,宗教信仰者得到怜悯和同情,佛教被当作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当前,佛教处于边缘性的宗教文化地位得到包容,其现实的某些积极因素或价值成分得到认同。毋庸置疑,这是佛教境遇的一个向好过程,佛教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现代发展模式与途经,正在教界内外广泛热议,佛教融入现代社会并健康发  相似文献   

7.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穆斯林经济亦相伴而生。中国穆斯林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除了具有一般经济的共同作用外 ,还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它的独特作用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穆斯林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穆斯林经济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发展中国穆斯林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在伊斯兰教经典中 ,包含着丰富的市场观念 ,其观念主要有 :(一 )伊斯兰教重视商业 ,鼓励人们积极从事商业活动。伊斯兰教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单独拥有他所获得和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人们所需的东西由大家分管。人们要获得自己所没…  相似文献   

8.
清末,佛教随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衰朽而老迈不堪。面临列强的宰割、西方科技文明的强力冲撞,爱国志士纷纷谋求自强之道,在一批贤达力倡教育救国的同时,佛教界也提出了办学兴教的口号,有感于“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的状况,曾游观欧亚,颇具近代世界眼光的杨仁山居士,受基督教和日本佛教开办宗教院校的启发,呼吁中国佛教“欲求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伴随着采西方教育体制的新学堂的遍地开办,取新学堂体制的佛教学堂,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与一些长老们为对付庙产兴学风潮而开办僧学不同,杨仁山居士于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举办…  相似文献   

9.
人文宗教相对于拜神教来讲,它崇拜人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到佛教都有这个特点。宗教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宗教最终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谈到佛教、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年近八旬的楼宇烈教授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由于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我到达时候,楼老师上完一早上课也刚进家门。看到他毫无倦意,我笑言:"老师这些年好像精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台湾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出现日益分化趋向,由此导致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寺院、教义和经济利益的分化。财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台湾佛教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不仅佛教在规模上的迅速膨胀与台湾社会的富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由于佛教拥有巨额的财富而使教内外对于经济利益与传统教义的矛盾提出了种种问题,这些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台湾佛教应答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台湾佛教逐步实现适应现代社会所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既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国佛教自身传承和延续的内在发展需要。本文试图从历史必然性、现实必然眭与发展应然陛三个方面对佛教中国化作出逻辑解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佛教大盛,尤其中、晚唐,文人士大夫礼佛诵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几乎没有谁不同佛教思想或僧徒发生关系。文人崇佛,大诗人白居易便是一个很突出的代表。考察一下白居易的崇佛,可以从中窥见唐人崇佛的一些情况,窥见当时社会思想及文学同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2)
正太虚面对近代社会危机及佛教自身的危机,提出了新的判教体系,并展开了"人生佛教"的新佛化运动。"人生佛教"是以他对佛法的判摄和对时机的判断为基础的,从判教思想契入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教理基础,也更能理解"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一清末至民国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碰撞之下,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在民国佛教判教活动中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5.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婆罗门教是否传入过中国?学界颇多争议.本文从古代文献、碑铭、图画及现存文物遗址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证据,证明婆罗门教曾经在中国传播过.虽然婆罗门教没有像佛教一样在中国大规模流传,但毕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讨论的问题。一般说来,儒家的伦理学说,在调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尤其在现代家庭生活中,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道教则在养生学、医学方面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儒家与道教的现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至于佛教,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它只对佛教信徒才有意义,以此它的价值不带有普遍意义。然而佛教是我国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在我国均有流传,成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的,所以不少人把中国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相互吸引、相互冲突、相互融摄。其深入协调的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外来的印度佛教,逐步演变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9.
大约100年前,中国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相继注意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两者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亲疏关系,并对此予以了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研究工作均未能深入.之后近百年,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对造成佛教、佛教徒和佛教国家在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方面长期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在现代社会尤其受人关注.本文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信仰模式的对比,对形成二教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霍母斯·维慈在《中国佛教的复兴》中对上个世纪早期佛教因应社会剧变的反应是否可称为“复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以为其问题实质正是佛教的神圣性资源如何在现代性过程中得以保存。本文从制度层面、佛教社会功能、全球化或现代性、卡里斯玛、信仰者及其行为五个领域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佛教的经验研究,试图通过它们反映的当前中国佛教现实情况来重新回应维慈的问题,以反思民国改革对现在的影响,亦为当前佛教实证研究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