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廷翰(1491—1559)是明代朴素唯物论哲学家,在我国虽被湮没无闻400余年之久,他的著作在日本,对伊藤仁斋、中江岷山和山片蟠桃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对吴廷翰哲学思想的研究,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学者,对吴廷翰生平事迹、家世等所知甚少,就连其生卒年亦未确定。鉴于有进一步发掘吴廷翰材料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周磊 《中国哲学史》2021,(2):37-43,53
明代“气学”心性论建构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以王廷相的“性由心主之”与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为代表.王廷相建构了现实、动态的人性论,其“性由心主之”理论将人心设定为人性养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种致思方向符合“气学思维”逻辑推演.而吴廷翰的“心由性主之”则依然没有摆脱理学“复性”模式,人心在人性养成过程中作用较低,因此...  相似文献   

3.
“当时,不信道的人对你用计谋,以便拘禁你,杀害你,或驱逐你;他们用计谋,真主报复这计谋,真主是最善于报复计谋的。”(8:30) “如果你们不援助他,那末,真主确曾援助他了。当时不信道的人把他驱逐出境,只有一人和他同行,他二人在山洞里,当时他(穆圣)对自己的同伴说。‘你不要忧虑,真主确是与我们在一起的。’真主把安宁降给他,并以你们看不见的军队援助他,使不信者的言词变成最卑贱的;而真主的言词确是最高尚的。真主是万能的,是至睿的。”(9:40)  相似文献   

4.
媒体扫描     
《天风》2010,(7):38-38
<正>基思·高夫:中彩让他穷困而亡《商务周刊》:家住布里奇诺斯的英国人高夫和当时的妻子"幸运"中了大奖,获得900万英镑奖金。高夫因怕同事的嫉妒而离开了他在面包房的工作。出于"无聊",他开始  相似文献   

5.
天下的一切事物,只有人心最广大,因此有了“心比天高”之说,人即使得了现世的各种事物,也不能满足人心的,那么可以满足人心的只有信望爱了。 天主是极明智而极仁慈的,他的作为,使人没有话可说。他可依照事物的本性,而造生事物,人不能有所非议。禽兽的欲望只在当时,他们要求吃饱而能饱  相似文献   

6.
容人乃大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他同学的书桌,放置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户射进来的,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了吗?你说,这不是无理取闹吗?可是,这个人却不愠不怒,问,哪,我的桌子该放哪里?放在那边去!同学一指床头的位置。他居然二话没说,就真的把桌子搬到了床边。  相似文献   

7.
本讲义首先是围绕着讲座的题目展开的,海德格尔依次说明了“本体论”、“实际性”以及“实际性的解释学”的含义,并初步表达了他的整个讲座的要旨。他所理解的本体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象论,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实际性指的是人的此在,而实际性的解释学涉及此在自身的解释。他所提供的西方解释学史纲也是基于他的实际性解释学立场的,根据这个立场,他对奥古斯丁的解释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相反,他对当时占主流的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认识论一方法论解释学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生颜色爱好特点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喜欢某种颜色,有的人又偏爱另一些颜色,而这种爱好又会因所针对物品的不同而有变化。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民族存不存在一般的和绝对的颜色爱好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葛斯(Garth)研究发现,白种人、黑种人、日本人、印地安人最不喜欢白色和黄色,墨西哥人和菲律宾人也都不喜欢白色。因此,他曾提出白色不为人类喜爱的观点。然而,一九三五年周先庚先生首次对中国的大、中学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中国学生大多数都喜欢白、蓝,而不喜欢紫、灰,从而否定了葛斯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爱好正是中国人当时的一般颜色爱好特点。后来,沈迺璋等人也作了有关的研究,得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以往我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光鲜面,而其中的历练、积累、艰辛却鲜为人知。1975年,高中毕业19岁的金志国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刷酒瓶。当时的高中文化不低,他倍感委屈,刷的酒瓶常被返工。一次又被质检员指责后,他将酒瓶摔在地上说:"我不伺候它了!"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期,在阳明心学兴起的同时,产生了以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为代表的气论复兴思潮。对这一思潮的评判,不仅是学术史上的大事,而且关于我们今天如何吸取历史上的理论思维的教训,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在近现代的转型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仅对罗、王、吴心性思想的同异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1.
力与命     
正墨子这个人很有意思,凡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都要"非"掉。当时诸侯间争战剧烈,他就"非攻";当时儒家在社会上是显学,他就要"非儒";当时社会流行"命运"观念,他就要"非命"。我感觉诸子百家中,墨子是一个特别有热血,也特别有正义感的人。他老是喜欢和当时的流行思想唱反调,这大约也是侠客的本性使然。墨家,本身就是"侠"嘛!墨子的三篇《非命》在我看来有重要价值。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还认识不到偶然性中的  相似文献   

12.
不转嫁祸端     
正晋代颍川人庾亮,曾任丞相参军,是晋明帝穆皇后的长兄。他的坐骑是一匹叫的卢的马,当时有一个叫殷浩的,劝他把马卖了,说的卢马是一匹凶马,谁骑它就会给谁带来灾难。庾亮听了之后,反而决定不卖了,他对殷浩说:"我卖马,必然有人买马,谁买了谁就要有灾难,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平安,而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呢?"他越说越感慨:"战国时期有个人叫孙叔敖。他在小的时候碰到过一条两头蛇。他听  相似文献   

13.
劳里 《佛教文化》2011,(5):114-114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地方人。少年出家,当时柯迦罗传人《僧祗我本》创行羯磨受戒,他依法成为比丘。这以前中原已有离俗为僧的汉人,而受戒者以他为先,故人称他为汉地真沙门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的艺术天才,不表现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文学,而表现于建筑及其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当时的哥特式教堂,如果不能使一个近代人觉得自己的渺小,至少也可以打击他的傲慢,使他不敢对他的中世纪祖先采取鄙视的态度。——约翰·麦茜  相似文献   

15.
进窄门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一个人问他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耶稣回答他说“: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吧!”(路13:22)那个人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天国只有犹太民族的份,而外人只能留在外面,然而耶稣坚定而清晰的回答无疑的对他们是一个惊醒,一个打击,耶稣的答案是“:你们应由窄门进去!”在这里,耶稣同时也给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重要关系的答案,那就是:一,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二,而且给出了得救的条件就“是进窄门”且“是竭力进窄门”。进窄门:就是天主…  相似文献   

16.
正步骘是三国时期临淮淮阴人,当时正值乱世,他到江东避难,结识了广陵人卫旌,因为生活贫困,两人就一起种瓜来养活自己。会稽人焦征羌是郡内的豪门贵族,他是个傲慢无礼的人,打男骂女、欺行霸市,还纵容手下的门客任意胡为,因此大家都很害怕他。步骘和卫旌在他的地盘谋生,担心他会来找  相似文献   

17.
岳清华  林超群 《天风》2014,(4):54-55
最近,有一因信仰邪教而自杀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湖北省襄阳市农村的刘宗保夫妇因为沉迷于邪教“三赎基督”,先后跳桥自杀身亡。刘宗保本是农村当时不多见的拥有高中文凭的人,为人善良,乐善好施。刘宗保夫妇自1992年开始信“三赎基督”,以为信了这个教,种地不用施肥,生病不用服药。好心民警建议刘宗保去教堂请教牧师关于基督教纯正信仰的问题,他到了教堂,牧师安排信徒们一起与他交流、为他祷告,还送他一本圣经,可他却发现圣经上的内容与其此前的信仰相差巨大,从此再不去基督教堂,并开始了频繁的自杀,多次被人阻拦或救起,直到3月3日他从桥上跳下,再无踪影。刘宗保的妻子当时就在不远处默默地望着丈夫从桥上跳下,没有阻拦。她说,这是神的惩罚,谁也没办法逃避。3月16日,她亦跟随丈夫,跳下了湍急的运河。这对夫妻因信仰“三赎基督”而踏上不归路,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错误的信仰真是可恶的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8.
被梁启超誉为清初五大师之一的朱之瑜 ,其独立人格是他实学思想的立足点 ,超然于当时的思想界。他在言行中从自己的自觉、统一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出发 ,不为外在的“位”、“势”所动 ;在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上 ,不是消极地顺从社会权威 ,而是根据自己的人格信念和人生理想对当时的学术权威进行批判考察 ,做出自己的判断 ;他的一生是为抗清复明而奔波的一生 ,其独立人格还体现在执著的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方面。  相似文献   

19.
Ⅱ.许多年以前,事实上是1954年,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科学的目的》,最初用英文和德文发表于1957年12月。该文有一部分是对象牛顿和 M.玻恩等伟大人物所持的这一观点的驳斥:牛顿的理论可以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来。当时我并没有着重驳斥牛顿理论是归纳的结果这种历史神话,因为我认为二十年以前我就已经摧毁了归纳理论,当时我充分乐观地相信,捍卫归纳的人仍然在进行的所有抵抗不久都会失败。(不过我比较详细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卡尔纳普的归纳概率理论,结果是他放弃了这一理论;他为捍卫归纳而最后采取的形式,同他在《概率的逻辑基础》这本大部头但我认  相似文献   

20.
瑞斯·戴维思(Rhys Davids在论述佛陀在古代印度宗教及哲学主要流派中的地位时曾作如下论述:  乔答摩佛陀土生土长在印度,一生过着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印度教还没有出现,他与当时存在的并占主要地位的宗教也没有诤议。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宗教建立起来,并使它发展,而不是要它毁灭。诚然,对当时人们所信奉的那种理论——即在人身当中存在着一微妙(微细)的叫灵魂的东西——他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这种理论对宗教而言是不究竟的教义。他用来取代这种“灵魂”实体理论的教义是多种精神因素之组合的理论,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