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东西文化进行比较时,都很少涉及宗教。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不要把文化传统局限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范围。应该从各个方面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物质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等等来剖析和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谈传统文化迥避宗教,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但实际上宗教神学又没有离开中国民众的生话。周谷城先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是人们对死亡的一种文化体验仪式。放眼世界,每个民族和地区对于死亡都有自己的理解,长期积淀的结果会形成固化的观念和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得更加充分。本文从临终关怀的一般意义出发,通过研究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丧葬礼仪,探讨维吾尔族临终关怀的基本传统,以及这种传统与文化、宗教和生死观的关联性,最后结合现代医学救治,提出这些传统对于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旧中国,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人民之间有很大隔阂;社会上存在严重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如毛主席说过的,“人民五亿不团圆”。那时,利用伊斯兰教的信仰、穆斯林不食猪肉的民族习俗和宗教禁忌等编造故事或是直接谩骂侮辱穆斯林群众的事经常发生。由于我国的各民族穆斯林长期受到侮辱和伤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这类事总是十分敏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青年穆斯林常常在发生此类问题时,换个新鲜鸣苏里”(洗大净),拿上棍棒刀枪与其他民族械斗认为这是去啥西得”(为宗教牺牲)。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禁忌"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社会,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中,禁忌几乎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在历来的人为宗教里,禁忌则常常通过教义的规定,成为规范戒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道教禁忌来看,由于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国度,因而其禁忌也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道教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样,道教禁忌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如何扎根"这一问题,它关系着基督教能否被中国人所接纳、认同,能否在中华大地上健康茁壮地发展,彻底地融入社会,成为"本土宗教"。本土创新,适应时代当福音传到一个新的地方,有可能会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及国家政治政策发生摩擦,受到排斥、攻击;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循化县境内有一处藏族民间神山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共享的圣地,崇信该圣地的信众当中有藏、土、蒙古、撒拉、回、东乡等不同民族.藏语称“阿尼夏吾”,当地穆斯林叫“奄古鹿拱北”.围绕该圣地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宽容、共享和谐的特殊地域文化.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这一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经过此起彼伏的竞争博弈,最后做到了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笔者提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徒之间若能深度了解彼此的民族情感、宗教禁忌、生活习俗等,就能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这也是阿尼夏吾神山信仰现象长期延存的内在根源.这一经验对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的和谐共处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圣像画发源于拜占庭,10世纪随东正教传入罗斯大地。随着东正教的传播,圣像画崇拜也渐渐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的思想意识及风俗传统之中。除了教堂的装饰物、各种礼拜仪式的必备之物,圣像更成为俄罗斯每个普通家庭"红角"的永远圣物。本文以普通信徒的家庭"红角"为研究视角,介绍俄罗斯民族传统生活中有关圣像的风俗文化:圣像的分类、摆放位置、习俗禁忌,以及"年老"圣像的处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与卫生保健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与卫生保健述略李百川回族在它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由于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和不断渗透,虽然长期与汉族杂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熏陶,但本民族固有的习俗仍世代沿袭,诸如饮食起居,家庭生活,以及婚丧、节庆、禁忌等各个方面,无不显示出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0.
穆斯林饮食禁忌是重要且严格的宗教禁忌内容之一,它具有规范穆斯林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控制作用,但同时又具有社会认同功能,对内团结信众,对外传播伊斯兰文化。由穆斯林饮食禁忌探讨宗教禁忌的社会认同功能,对我们如何在多元文化下"求同存异",消弥因触犯宗教禁忌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西部地区,宗教种类众多,宗教与民族关系紧密,和谐的宗教关系和宗教结构对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对西部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对解析西部地区宗教与社会诸多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关系、民族关系,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中国化”包含了文化、民族、社会、语言等多重维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继承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传统,又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选择。一、语言与宗教密不可分语言与宗教天然联系,这种联系是语言哲学、宗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宗教学的重要创始人、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在《比较神话学》中,  相似文献   

13.
回族穆斯林生活禁忌刘书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禁忌。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大多与伊斯兰教有关。回族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繁衍中,其生活禁忌随之成为全民族重要而显著的民族心理素质特征之一。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尊重少...  相似文献   

14.
<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宗教问题是一个与民族生活习俗交织在一起的既复杂又敏感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独特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宗教发展犹为迅速,但由于农民信仰素质和文化程度较低。难以分清披着宗教外衣的非法活动,加之受非正常传教人的利用,使不少信教群众受骗上当。而非正常传教的蔓延,严重地影  相似文献   

16.
四川苗族历史上的传统信仰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川苗民俗禁忌的内容也多与传统宗教相关联.近代西方宗教传入苗区,但是古朴和自然的原始宗教仍然是川苗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的基本模型是扶植与控制并举,利用与改造共行。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则是利用宗教系统来稳定整个社会系统,即所谓"坐致天下太平"。政策允许信仰或不信仰宗教,没有强迫人民改变其宗教信仰,出家与还俗较为自由,自此形成古代中国宗教政策允许信仰自由的传统。政府为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先后设置僧官和道官制度,这是对宗教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调整处理宗教经济和其他经济的矛盾关系,在扶持宗教经济的同时又不让它损害国家和其他经济集团的利益,这是政府宗教经济政策的使命。政府宗教思想文化政策,对各民族的融合起了促进作用,各朝政府都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处理。对宗教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对具体宗教形态的认识范围内,没有上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去把握。中国古代宗教政策留下许多经验教训,有待我们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印度属人法的历史与独立后《印度宪法》所规定的“统一民法”目标、独立后印度属人法的改革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民法改革与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的冲突等。本文特别分析了在印度特殊的宗教政治氛围中,人们的宗教权利与政府的宗教平等政策之间,尚存在着协调的难题;作为立国基础的世俗主义在印度并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成为宗教与立法分离的依托。在生活方式即是宗教的国情下,统一民法不能够避免依赖宗教和习俗,更不能最终解决民法与宗教文化、多元社会、民族政治相关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