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回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回族文化的新要求,并对回族应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时代,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代文明,从而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代文明,从而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2,(3):F0002-F0002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5.
赵德昊  周光辉 《学海》2024,(1):27-38+213-214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老板佛教徒"是上海佛教公益慈善的重要参与者,佛教公益慈善实践与公民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老板佛教徒"组成的"信仰共同体"及其所参与的公益慈善活动,一方面是出于信仰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出新时期佛教社团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即以信仰为纽带的社会团结,是公民共同体意识得以培育的载体,为志愿者精神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藉此可以建构出一种"功德互惠、精神分享"的社会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7.
尽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这些专有准确的概念是近现代以来才形成的,但在几千年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爱社稷、疆土、文化等的爱国实践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概念明确形成、意识得以强化确实是近百年来的事,是中国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于危亡的产物。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强化不仅鼓舞着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亦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在当前研究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对这组概念的形成,意识的强化过程进行严肃细致的研究分析,不仅能够促使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也对人们的爱国主义实践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由云南大理民间儒生编撰的善书是当时用来作宗教劝善的经书,具有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色。从善书创作的具体语境角度审视此时期的善书文本,潜藏着底层民众对中华大家庭的共有情感,体现在对共同国家疆域的关注、共有文化的认同表述、共同的身份意识书写几方面。其具体语境明晰表述传统道德文化、身份共同体的价值信念,在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正确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实现传统善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可谓当下民间传统善书发挥当代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1,(1):70-70
本刊讯2020年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第十一世乌兰葛根嘎拉僧海日布丹毕尼玛诞辰一百周年,2020年12月5日至6日,"弘扬新时代爱国爱教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纪念十一世乌兰葛根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行。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0,(0)
<正>"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但至今学界对"民族"一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中华"语境而言,从时间与属性来看,"汉族"、"华夏"、"炎黄子孙"、"少数民族"等称谓都非现代性的民族用语,唯一能进人世界语境的是"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在外来民族的压迫和现代国家独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政治共同体意识。时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政治生活中,乃至学界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21,(3):5-8
帕松列龙庄勐: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提交了关于传承历史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帕松列龙庄勐在提案中指出,在传承傣族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南传佛教僧团可以“辅助双语教学”“辅助做好宣传资料双语互译的工作”“配合做好傣族传统、风俗保护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历史悠久道教祖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地处巍巍秦岭北麓的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所,这里不仅是素有"天下第一福地"美誉的中国道教祖庭,更是一处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寻根圣地。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0,(0)
<正>一此时此刻,"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中国"应当是什么?一个简明的事实是,中国是一种政治时空,立基于文化共同体预设,恰为一种政治共同体与法律共同体。晚近以来,自西徂东,大凡形制已定、得为现代"国家"的nation,无一不是这种共同体。而就中国来看,这个nation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民族",由此形成"中国"这一state和country。浩浩"中国",为此nation、state和country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9,(10)
正本刊讯2019年9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四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论坛暨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研讨会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主持并讲话。十一世班禅说,我们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能自我孤立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外,要从思想上意识中建立起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未来观。我们要建立新时代教义阐释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是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15.
"中心与边缘"模式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基本的认知类型,文章探讨这一认知类型如何在南岭走廊社会中展开。以南岭走廊地区的山地瑶族的度戒仪式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山地瑶族用仪式来体现中心与边缘的可跨越性特征。中心与边缘认知结构同时也是一种跨地域想象,其使南岭的瑶族跨越地域与民族性局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农融 《中国宗教》2020,(3):41-43
广西沿海沿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宗教对外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宗教对外交流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第七届科学无神论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弘扬科学无神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和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全国高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因置身的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而呈现出一体多元格局。新疆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本文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视野,着眼于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对新疆萨满教等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宗教文化作粗线条勾勒,以展现新疆多元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格局。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5,(2)
从中外经验教训来看,这几年来屡被提及的促进或加强各民族交融在当代中国很有必要。但弱化民族意识、只讲历史上的团结而不提冲突并不能起到相应作用,大力促进族际通婚、推进嵌入型居住格局等措施则有很多实践限制。就当前而言,要促进各民族交融,比较关键的措施是逐步取消或改变固化民族界限的政策,厘清有关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的目的及限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培育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3):62-67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守望相助,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国家以政权为核心,通过对政治权威的尊奉,形成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作为一个开放性共同体,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天下一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