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MAOA基因是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该基因与环境对反社会行为具有交互作用,然而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情绪管理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以及与工作记忆能力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多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验证、脑结构与功能的中介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MAOA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主要包括5-HTTLPR、DRD4、MAOA、COMT和BDNF五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如,母亲敏感性、压力性生活事件和家庭养育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但是,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携带易感性基因个体的种族和性别差异问题以及优势敏感性假说的验证,都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振宏 《心理科学》2022,45(6):1367-1374
儿童发展的环境敏感性模型是在整合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性模型、优势敏感性模型、情境生物敏感性模型以及感觉加工敏感性模型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关于个体与环境因素如何交互影响儿童发展的元理论框架。该模型认为儿童的环境敏感性即儿童感知和加工周围环境刺激信息的能力不同,其发展受到环境影响的大小就不同,高环境敏感性儿童受到环境影响大,低环境敏感性儿童受到环境影响小。儿童的环境敏感性是儿童携带的敏感基因与早期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敏感基因与早期环境共同塑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儿童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与行为反应不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存在基因多态性、神经生理与气质等不同的潜在环境敏感性因子。儿童发展的环境敏感性模型的提出,为从基因-神经生理-环境三项交互作用系统探讨儿童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风险决策是指个体对不同选项及其概率进行权衡之后做出决定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 需要平衡奖赏选项的诱惑和损失选项的忧虑。风险决策能力是人脑最重要的高级功能之一。在现实生活中, 风险决策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 而遗传和环境各自都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首先综述近年来风险决策研究领域中探讨遗传影响风险决策加工的研究, 包括双生子研究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在介绍分子遗传学研究时, 按照基因所属神经递质系统, 分别介绍了多巴胺递质系统相关基因(如COMT、DAT等)、五羟色胺递质系统相关基因(如SLC6A4、TPH1等)和其他基因(如BDNF)对风险决策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随后, 我们探讨了环境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 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接下来, 我们介绍了将脑的结构与功能作为内表型来考察基因和环境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影响的最新进展。在文章的最后, 我们指出今后对风险决策个体差异的研究应该同时考虑遗传和环境, 并考察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抑郁有着复杂的遗传基础并存在性别差异。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的直接效应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效应两个方面。本文在回顾、梳理既有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性激素、个体环境敏感性和中间表型在性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未来该领域应关注遗传对抑郁的动态影响,进一步探讨多基因交互作用、不同类型与性质的环境指标与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但目前对于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还未有研究涉及。近年来,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兴起, 揭示影响心理行为的表观遗传机制现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环境与基因组之间的纽带, 表观遗传学研究为揭示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提供了机遇。本研究以多巴胺相关基因、家庭环境以及两者对于创造力的交互作用为切入点, 对影响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进行考察, 并在此基础之上, 对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多巴胺相关基因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关系的系统考察, 筛选出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有关的基因; (2)对筛选出的基因, 进一步考察其甲基化模式在家庭环境及其遗传多态性与家庭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 深化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田相娟  王美萍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83-1591
抑郁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以及分子遗传技术的进步, 与神经可塑性有关的BDNF基因作为抑郁遗传学研究的候选基因日益受到关注。概观而言,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探查了BDNF基因与抑郁的直接关联, BDNF基因与其他基因对抑郁的交互作用, 以及环境因素对BDNF基因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然而, 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其原因包括研究设计、环境测量指标、抑郁测量方法与研究对象种族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未来研究可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考察被试种族、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 以及探究潜在的作用机制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有关BDNF基因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抑郁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然而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基因以及单基因-环境交互设计(G×E)考察抑郁的遗传机制。以757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age=11.32岁,SD=0.49岁),采用多基因-环境交互(G×G×E)设计,本研究考察了MAOA(monoamine oxidase A,单胺氧化酶A)基因T941G多态性、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显示,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交互作用于青少年抑郁,同伴侵害仅显著正向预测G等位基因(而非T等位基因)青少年抑郁。而且,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受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调节,上述交互作用仅存在于COMT Met等位基因而非Val/Val基因型携带者中。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的产生与个体差异存在多基因与环境间的复杂交互机制。  相似文献   

9.
行为遗传学研究之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定量遗传学方面,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对于环境和遗传关系,不仅认识到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形式,还揭示出遗传对环境测量的影响——基因型-环境的相关。分子遗传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途径,目前以寻找基因为主,将来则以认识基因如何工作为重。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以行为基因组学为中心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双生子及子代研究(TOSS)收集了909对双生子及他(她)们的配偶和他(她)们的青少年子女的数据。设计该项目是为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遗传与环境是如何影响双生子父母的养育方式的?2)遗传与环境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家庭关系的?3)家庭关系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心理调适的?由于此研究包括了双生子及其子女,该设计可以与其他研究相比较来具体地分析遗传与环境的关联。此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厘清遗传与环境在养育方式和家庭关系中的型态,同时也澄清了父母亲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他(她)们的养育方式,以及父母的个体特征是如何帮助解释了遗传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此研究今后将进一步分析遗传与环境的关联与互动,以及候选基因与环境的关联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RNAi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已经在植物、线虫、果蝇、锥虫甚至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RNAi现象. RNAi同时也是体内抵御病毒入侵、抵抗外在感染和抑制转座子活动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通过介绍RNAi 技术富有传奇色彩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对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界产生的巨大作用,认识到RNAi是多学科联合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关节软骨主要是由软骨细胞和周围的外基质组成的无血管组织,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弱,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治疗软骨损伤性疾病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而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基因转染技术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种子细胞,与之相关的基因转染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与软骨细胞和BMSCs相关的基因转染方面(包括病毒载体、单基因转染和多基因转染)取得的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A cued, visuospatial attention task and a working memory task were administered to 89 healthy adults genotyped for a T-to-C polymorphism in CHRNA4, a nicotinic receptor subunit gene. Increasing gene dose of the C allele of the CHRNA4 gene (i.e., no C alleles, one C allele, two C alleles)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action time (RT) benefits of valid attentional cuing and reduced RT costs of invalid cues, bu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a second experiment, 103 healthy persons were genotyped for a G-to-A polymorphism of the dopamine beta-hydroxylase (DBH) gene. Increasing gene dose of the G allele of the DBH gen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working memory accuracy at a high memory load. However,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BH gene and visuospatial attention. Thus, a double dissociation was observed, with visuospatial attention associated with CHRNA4 but not the DBH gene and, conversely, working memory associated with the DBH gene but not CHRNA4.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rmal allelic variations in single neurotransmitter genes modula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components of cognitive function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发生涉及癌基因的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K-ras基因是与肿瘤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一种癌基因,其功能异常能够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研究已发现K-ras基因的突变激活是结直肠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本文拟对K-ras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在结直肠腺癌形成与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some instances of germ-line gene therapy will change the identity of the person who receives the benefit of therapy, and that in these instances there is no good moral reason to conduct germ-line gene therapy. Against this we argue that even if gene therapy should have an effect on the identity of the resulting person, this would not diminish the urgency of the therapy. Not only would impersonal moral reasons speak in favour of such radical gene therapy, there would also be person-affecting reasons to perform it.  相似文献   

16.
生殖系基因治疗的技术和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殖系基因治疗是通过对生殖系细胞的基因修饰,给该细胞发育而来的整个有机体及其后代带来永久性的遗传纠正。本文着重对生殖系治疗的现有技术条件,存在技术问题及各种观点作一归纳,主要试图反映生殖系基因治疗的科学背景及当代人的思考,希望有助于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因技术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健康与疾病为分析起点 ,探讨了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中 ,基因技术的发展 ,内含着排解人类疾病苦痛、扩大其相应的自由选择领域等文化要求 ,这些文化要求也孕育了基因技术的伦理归属 ,即基因技术被天然地赋予了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这一价值 ,构成了其“利用自然”的活动状态 ,负载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对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表明 ,基因技术不可能以一种独立于伦理的态势独立发展 ,伦理的关怀和引导 ,一直存在于基因技术发展的始终 ,并始终体现着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维护 ,从而使人的尊严成为基因伦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Extinction of conditioned fear is an important model both of inhibitory learning and of behavior therapy for human anxiety disorders. Like other forms of learning, extinction learning is long-lasting and depends on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Epigenetic mechanisms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ersistent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therefore, in these studies, we have investigated whether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fear extinction. Sinc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s crucial for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long-term memory, we examined histone modifications around two BDNF gene promoters after extinction of cued fear, as potential targets of learning-induced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Valproic acid (VPA), used for some time as an anticonvulsant and a mood stabilizer,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is a histone deacetylase (HDAC) inhibitor. Here, we report that extinction of conditioned fear i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istone H4 acetylation around the BDNF P4 gene promoter and increases in BDNF exon I and IV mRNA expression in prefrontal cortex, that VPA enhances long-term memory for extinction because of its HDAC inhibitor effects, and that VPA potentiates the effect of weak extinction training on histone H4 acetylation around both the BDNF P1 and P4 gene promoters and on BDNF exon IV mRNA expres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ne H4 modification,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BDNF gene expression, and long-term memory for extinction of conditioned fear. In addition, they suggest that HDAC inhibitors may become a useful pharmacological adjunct to psychotherapy for human anxiety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9.
20.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脂联素基因序列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等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45T/G、+164I/T和+276G/TSNPs发生频率在原发性高血压(EH)中增高,直接影响脂联素血浆浓度。脂联素基因SNPs是EH的一个新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