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2.
葛洪是道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所展示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非常丰富。该书建构了以"玄"为本体的美学思想体系,认为"玄"不仅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蕴含了各式各样的美,而且是世间各种"美"的现象的总根源。该书按得道多寡将人们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得玄道者"、"真知足者"和追求物质享受者分别得到的美感。该书对感官刺激式审美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对于人们无益而有害,是物质对精神的绑架。此外,该书对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等问题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陈卫民 《美与时代》2007,(10):85-86
书籍装帧营造出的"空白"、"虚淡"、"意蕴"三重美感,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空白"、"虚淡"、"意蕴"美感创意手法的研究,分析了其对书籍装帧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多种设计语言,在创意中更好地创造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4.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秦林芳 《学海》2006,12(1):177-181
浅草-沉钟社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全面交汇的背景中进行文化抉择,并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在人道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谨严"型作品.在内容上,它们以客观化的人物与环境为中心再现重大的社会生活,并寓托了作者严肃的思考.在形式上,它们一方面着重运用第三人称无焦点叙述视角,通过叙述者的讲述和展示,保持了叙述的客观冷静品格;另一方面则以叙事为中心,以质实、细密的语言和完整、严密的结构建构起了缜密的文体,从而充分发挥了表现严肃题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8.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莹 《美与时代》2004,(7):79-81
一、魏晋思想家论文艺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形式.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虚静",管子、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等,都曾涉及到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