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姚苏晟 《美与时代》2014,(11):87-88
侯孝贤导演作为华人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著称。尝试从其代表作中的视听语言、人物形象、主题选择和阶段创作为切入点,对他进行创作心理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更进一步走进侯孝贤,把握其电影作品的内涵和文化。  相似文献   

2.
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号。元代在北京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政治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北京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四重关系的裂变使得底层劳作人民成为"城市游牧人",社群、空间、生活方式、文化身份共同解构世俗的乡土文化,其内部结构开始瓦解以致重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正是这种文化状态下生产出来的电影文本,其文化价值在此意义上超越了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影片文本背后的乡土文化的解读,试图挖掘出导演的潜在的叙事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肖永明 《法音》2009,(8):52-56
《法音》刊行三百期了!三百期《法音》蔚为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作为“法”的“声音”,理所应当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而这种超越意义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也就理所应当是经过了一番特殊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就应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式的注释,而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刘福泉 《美与时代》2004,(10):68-70
画面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本身是没有固定意义的,它只是构成影片的"原材料",就像是作家笔下的字词,它本身只是进行作者思维再现的材料.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的张艺谋,是摄影师出身,历来注重电影画面的空间构图、色彩、造型等叙事元素的独特运用;注重于画面形式感的追求,并赋予它们浓郁的象征意味.象征将现象改造成导演自己的一种观念,将观念通过画面变成意象,传达给观众.在影片中象征所揭示的深刻含义是由影片本身的画面和造型直接传达给观众的.画面本身在银幕上传达给观赏者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外在物理现象,而是在他们大脑中唤起了某种共鸣的现象,从而在那个视觉形象中感受到无形的普遍性意义.画面的象征意义成了举足轻重的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6.
电影《天堂的颜色》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一部电影,曾获得2000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导演用聆听营造感人的氛围与情感张力,对盲童的怜爱和关注在生活化的情节结构和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中娓娓道来,使影片既耐人寻味又颇具吸引力。这部影片在特写与音响的运用上十分称道,较好地凸显了影片的视听特色。  相似文献   

7.
张瑛 《世界哲学》2017,(3):81-87
不少语言哲学家希望通过分析说者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来获得对于意义、语言与交流的深层理解。其中,格赖斯和斯特劳森确立了意图乃至复杂意图在说者意义中的核心地位。路易斯则认为语言通过约定来获得意义,说者意义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期望。托马森指出由于人们具有顺应的能力,因而可以在识别对方会话计划的基础上掌握说者意义。那么,从意图到约定,从约定到顺应,说者意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进程?该进程究竟应当被看作是前进式的还是回归式的?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印象派"一称始见于艺评家路易·勒罗瓦的艺评文章,长久以来,人们通常会以"印象派之父","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等诸如此类的头衔彰显克劳德·莫奈的杰出成就及其在西方绘画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外光派绘画不允许画家在较长时间跨度下完成一幅画作以及在完成后多次修改的行为。此外,画布上笔触的大量堆叠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画家对于教堂结构与形态的细致描绘,而这个母题既是莫奈绘画意图的体现,也是莫奈对于艺术创作本质的冥思,更是莫奈对自身印象派血统的一次坚定偏移。"鲁昂大教堂"组画是莫奈绘画风格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莫奈企图通过创作出超越永恒或者说脱离于时间与空间的绘画,以超越呈现瞬间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孙冠臣 《世界哲学》2007,56(3):47-55
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研究将揭示出新康德主义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影响和批判的关系在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对康德的不同阅读和解释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本文将主要依据海德格尔的文本,以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斯克、李凯尔特、科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一种现代传播媒介,而其中最能体现影片艺术特征的便是导演技巧,导演的身影在电影中处处可见,他诠释剧本、指导演员、启发摄影师、与剪辑师合作,这样就能把最初的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导演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技巧就是如何实现将剧本文字转化为镜头语言的过程.从电影《午夜狂奔》中可以看出马丁·布莱斯特导演语法之工整、严谨、细致,镜头语汇之丰富、敏感,很有创新点.  相似文献   

11.
吴淑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5):95-98,124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释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拉康对自恋的见解,指出精神分析实践过程本身就可能带有自恋倾向,但恰当地处理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移情关系则是对自恋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纪念性景观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而营造的综合的复合式立体空间环境场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因素。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其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充分展示舞台灯光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江 《美与时代》2004,(12):65-66
在现代舞台美术的整体艺术中,灯光以它特殊的以光色为笔的无声之言,运用光强、光色、光比来塑造人物思想、表现内心活动,充分展示了舞台灯光的艺术魅力,在有限的三度空间中表现出了艺术上所需的无限空间,创造出了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美形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舞台灯光中的艺术魅力:一、舞台灯光的形成与发展;二、利用灯光具有的可控、可变的特性,在空间中做时间性的视觉移动,帮助演员进入规定的情境,用虚实不同的空间层次来展现舞台;三、光的意境创造是舞台光的升华、夸张,从外部视觉直感方面和内心世界所要求的借光传情方面,寻求舞台光的表现力;四、理解剧本和剧本的导演,以便塑造人物心理精神空间,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阙真 《学海》2001,(4):158-16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从类型文学的角度来说,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是严肃文学、纯文学、精英文学,有后现代小说文本的特质,具有独创性,也就是充分的反类型化;但其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塑造、美学风格等方面则有类型化的因子。从本体意义上来说,王小波小说就是在类型化和反类型化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一方面,其小说题材的趣味和刺激性、故事情结的戏剧性、人物塑的模式化,在显性的层面上难逃俗趣;另一方面,其小说通过运用影射与戏仿、开放叙事空间的构筑以及文体的杂糅等手段,在隐性层面上具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怎样正确理解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其一,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劳动包含了作为自然生命和类本质相统一的劳动双重性;其二,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是在谋生手段的意义上理解的;其三,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生活目的论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电影的美术造型是为影片进行设计和制作的重要创作。美术师首先以剧本和导演创作为依据,充分应用形状、色彩、光影、线条等造型因素,创造并构成景物、人物、道具之间的造型关系。他是影片创作中第一个将剧本中的抽象文字和导演的意念化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并且与导演、摄影等创作人员共同完成最终银幕空间形象化的影象。可以说没有美术造型的工作,就没有电影的影象。电影画面中95%的地方都可以有电影美术造型设计的介入。如果没有美术造型设计,导演会失去了场面调度的依据,摄影则会失去了构成影象的根本,演员也将失去展示…  相似文献   

18.
在胡塞尔关于时间性的研究里,客观时间及其结构的问题在现象学还原的意义上被置于内时间意识分析的领域中。然而这些研究尚未能充分解释客观时间本身为何具有一维的、线性的形态。日本现象学家村田宪郎试图从内时间意识的角度解释客观时间的线性结构,但他的研究反映了内时间分析进路的不足。从纯粹内在主观性层次到真正的客观性层次的过渡不是连贯的,两者的时间序列形态完全不同。客观时间具有超越的特征,对其形态的现象学构造只能在交互主体性层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视听时间整合是指个体对一定时间间隔内输入的视听刺激进行表征的过程,是视听整合的重要机制。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视听时间整合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视听时间整合窗口较正常个体更宽、更对称;快速视听时间再校准能力不足;听觉时间线索对其视觉搜索促进作用弱;言语刺激的视听时序知觉敏感性低。目前使用的研究任务多样,如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和"pip-pop"任务从内隐角度探究视听整合中的时间机制,同时性判断、时序判断和优先注视任务主要用于跨通道时序知觉的研究。相关理论从神经加工异常、先验经验不足和视听通道的相互作用等角度解释了其缺陷。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态效度,整合理论解释,精确量化诊断指标,同时开发有实效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计文 《天风》2018,(8):1-1
去看《我不是药神》,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影片简介中说故事里有一个牧师人物,笔者身为牧师自然十分关心其形象是否正面。进影院前心里还嘀咕,这次导演将如何"恶搞"呢?直到走出影院,才稍松一口气,甚至还暗自佩服剧创人员的拿捏水平。国产片能从十分平常心的角度来阐释牧师一角实属难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