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奥古斯丁在对《创世记》的解释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基督教的宇宙目的论.受柏拉图《蒂迈欧篇》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主张宇宙的秩序根源于上帝对质料的赋形."赋形说"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的宇宙论仅仅是"外在主义"的:一方面,奥古斯丁理解的质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朝向形式的主动潜能;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种子理式"的...  相似文献   

2.
周伟驰所著的《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紧扣“认识人”与“认识上帝”的主题,凸显奥古斯丁“由外(物)而内(心)而上(帝)”的认识进路,不只从记忆的仓库寻找知识的来源,而且蒙受光照进入对上帝的认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早期哲学作品《论灵魂的广大》(De quantitate animae)所提出的"灵魂能力等级"的观念,认为这一观念是奥古斯丁对于普罗提诺所发展的灵魂上升观念的继承。不过,基于基督教传统,奥古斯丁在其中后期思想中逐渐提出了与古典看法不同的阻碍灵魂上升的原因,并指出基督救赎的必要性。奥古斯丁的新阐释中体现的基督教意识,也导致他将古典哲学中非时间性的灵魂上升论转换导向了基督教末世性的历史救赎论。  相似文献   

4.
法国《哲学文库》1962年第3—4期发表墨西哥哲学家、博士、教授、努埃沃莱昂大学哲学与文学院院长、西班牙美洲哲学协会主席奥古斯丁·巴撒惠·弗尔诺旦兹·德·瓦莱(Agustin Basave Fernandez del Valle)的文章《墨西哥哲学》,介绍墨西哥的两个著名哲学家何·瓦斯康塞洛斯与安·卡索。这篇文章节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真诚的忏悔     
导言 自从有圣经以来,在众多宗教书籍中,《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算是最多人阅读的一本书(或者只有《效法基督》一书是例外)。说真的,奥古斯丁可说是继圣保罗后,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思想家。他不只是在他自己的时代中最伟大的人物,其思想更笼罩了整个基督教神学有7个世纪之久。他的思想也奠定了后来的罗马天主教的神学。他也同样启  相似文献   

6.
《约翰福音》1∶1在基督论问题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两个表述:"道(logos)与神(theos)同在"和"道就是神"。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约翰福音》自身的希腊和希伯来双重文化传统所导致的。在教父时期可以发现两种典型的解决这一基督论矛盾的模式,一种是以奥利金为代表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通过理性,即寓意解经,调和矛盾;另外一种以奥古斯丁为代表,通过保留字面的张力体现信仰的超越性。这两种模式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分,一方面奥古斯丁对于奥利金的寓意解经有所继承,但是另一方面又用在先的信仰超越了理性调和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5,2(3):107-111
文章分析了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卷“偷梨”这一事件与其神学反思的联系。着重于指出其与《创世记》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一事的相似性,从而使这一事件在奥古斯丁神哲学整体中得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尚杰 《哲学研究》2012,(11):61-69,129
<正>一德里达2001年到2003年所开的课程《兽性与主权》(The beast and the sovereign)①,有厚厚的两卷,其中第二卷的大部分探讨与死有关的哲学——死亡哲学。开篇以思考一个"深渊句子"开始:"我孤独地与你在一起"(奥古斯丁这样的宗教思想家在《忏悔录》里使用"你",意味与作为绝对他者的神对话)。人与世界是一种孤独的关系。德里达延续着他独特而怪异的哲学思考方式,他将17  相似文献   

9.
吴飞 《世界哲学》2010,(1):32-46
奥古斯丁如何处理斯多葛哲学中的"前性情"问题,是理解古典哲学到中世纪哲学的过渡的重要关节点,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本文主要梳理了奥古斯丁在《论登山圣训》、《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旧约前七卷的问题》等著作中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指出,奥古斯丁非常认真地研究甚至接受了斯多葛学派的相关看法。不过,他从基督教的原罪观出发,认为前性情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绝对无辜的,而恰恰是原罪的一个后果,表明了人性的根本处境。这一说法对于西方哲学史上对性情的理解有巨大的影响,但既不能简单说成对斯多葛派的误解,也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十二卷和第十三卷中对原始质料的论述,被认为是基督教对原始质料的经典论述。通过分析、比较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相关文本,一方面揭示出奥古斯丁的原始质料在形质论的层面上延续了柏拉图的“载体”概念,由此确立形质论在基督教宇宙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表明奥古斯丁在创世论的层面上用无中造有的原始质料取代始终存在着的载体,由此塑造出基督教的创造宇宙论。  相似文献   

11.
<正>第二,加尔文从圣灵的描述来证明圣灵的神性说到圣灵神性的直接证据,加尔文说,《圣经》在论到圣灵时毫不犹豫地用"上帝"这称号称呼他。保罗之所以说我们是上帝的殿,是根据圣灵居住在我们里面(林前3:16-17,6:19;林后6:16)。"我们不要轻看这事实,上帝在《旧约》中多次预言信徒将作他的殿,而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就是这预言的应验"。奥古斯丁清楚地论到:"假设上帝吩咐我们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明清两朝奥古斯丁传记的东渐史,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部分。天主教的奥古斯丁传记受圣人传(Hagiography)文体影响,一般将奥古斯丁作为圣人来纪念,作为教会圣师来阅读。新教的奥古斯丁接近于现代人物传记,但亦受撰译者传教立场的影响,侧重于其传教的目的和语境,在译介何种内容时选择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赵鑫 《天风》2014,(12):46-47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北非城市希波(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在基督教历史上有举世瞩目的重要地位,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拉丁传统教会。一生著作等身,为人熟知的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论异端》等。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是绝对的善,他不可能在世界上创造出恶,那么,世界上存在着恶应该怎么解释呢?奥古斯丁的答案是,恶就是善的匮乏,就是非存在.善是模仿统一的秩序.作者以此为起点,梳理了奥古斯丁的一些思想,包括上帝、绝对真理(Veritas,Truth)、真理(verum,truth)、善、恶、理性、感官、本性、秩序和无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作者也澄清了一些学者对奥古斯丁善恶形而上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在古典拉丁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承认、认罪”,在教会的术语中它转为对神的“确认和歌颂”。奥古斯丁(公元354年至430年)使用它时,包括了这两层含义。这部自传体作品,写成于公元400年左右(约395年或396年至401年之间),是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名著。自奥氏起,“忏悔录”成为欧洲文坛上自传的别名,屡为人采用,其中较著名的有十八世纪卢梭的同名作品。  相似文献   

16.
1《吕氏春秋》中的中医学治则思想《吕氏春秋》作为杂家名著兼采先秦诸子各家之说,有些学术观点与《内经》很接近,如其反对用宗教迷信方法抵御疾病,说:“今世上(尚)卜筮祷词,故疾病愈来”(《季春纪第三·尽数》)。《素问·五藏别论》则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吕氏春秋》蕴含有许多中医治则思想,在《内经》中亦有所体现,如《季春纪第三·尽数》曰:“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孝行览第二·孝行》又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养生治国须“知本”“求本”,治病亦须“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  相似文献   

17.
希波的奥古斯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罪与自由意志这是奥古斯丁最著名,也是最具影响的理论。所谓影响,并不仅指接受或继承,更多地指,在建构不同理论时,某一先行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此后成为不可或阙的思维视野。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对本问题进行了集中系统的讨论。此外,在以下诸书中亦有较完备的阐释:《论基督的恩典与原罪》(DeGratiaChristietpeccato originali)、《论恩典与自由意志致瓦伦提努》(DeGratiaetliberoarbitrioadValentinum)、《论堕落与恩典》(Decorrept…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周炽成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出版。周炽成的《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乃针对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而作。李说丧家,周说回家(回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与逐句解释《论语》的书不同,本书是对《论语》的通解。上篇《论语》古今谈叙说它在中国和海外的影响,讨论它成为经的时间,并对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认识到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并且不朽.与普罗提诺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不具有神圣本性,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对灵魂本质认识的转变,使其灵魂思想乃至其个人的信仰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20.
王芃 《天风》2016,(11)
正《基督教史——初期教会到宗教改革前夕》(胡斯托·冈萨雷斯著,赵城艺译)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的古代教父金口约翰和他的母亲安苏莎,一改我们以往对古代教父的刻板印象,读来亲切有趣。安苏莎(Anthusa)没有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那么出名,但也是教会历史上一位敬虔的母亲。"金口约翰"(约347年-407年)的本名是John Chrysostom(约翰·克利索斯图,或译"屈梭多模"),生于安提阿,父亲是政府官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安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