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本研究以难易程度不同的两个打洞操作作业 ,对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感知 动作技能进行了多种参数的测查。结果发现 :两类儿童在理解操作要点、操作速度、操作动作协调性以及操作正确性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通过比较 ,对弱智儿童感知 动作技能的特点 ,从外部肢体动作方式和内部智力动作方式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弱智儿童的感知 动作技能的教育与训练提出了建议 ,这对弱智学校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活动中,动作经验重新激活影响认知加工。本文综述了动作知识的组织和提取机制、动作经验影响认知活动的理论、动作知识对物体和词汇识别、空间知觉、记忆、注意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不同类型的动作知识对认知的影响、不同语言中动作词汇的认知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表象心理训练手段,对某大学女生三个自然教学班在艺术体操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表象心理训练班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质量优于对照班学生,p<0.05,达到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表象心理训练能加快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改正错误动作,巩固和提高所学动作技术,能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同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48(4):444-456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多年来, 由于研究伦理的限制, 研究恒河猴时使用的单细胞电极植入方式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而不能确定人类大脑皮层是否也存在着具有同样功能的神经细胞。但是通过脑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家确定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脑区, 称为“镜像神经系统”。文章对镜像神经元及其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考察操作表征(operational representation)在被试操作效应中的调节作用。选取结构性/功能性操作表征短语各160个,分析再认判断中的脑电差异。结果表明,动作编码比语词编码诱发更显著的P1、N2pb和N400;在500~700ms时间窗,相比于语词编码,对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表征短语进行动作编码均可显著诱发了中央区更负的平均波幅;在700~900ms时间窗,仅对于结构性操作表征短语,动作编码比语词编码诱发了前额叶更正的平均波幅。研究为动作编码的语义反馈加工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动作信息再激活与动作表征观点的整合提供解释方向。  相似文献   

6.
1引言体操运动员学习和完成体操动作,就其神经过程看,是体操运动员在学习或完成动作之前,从相应的地方获得动作信息,并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动作程序,即完成动作的肌肉和关节运动过程。然后再按这一预定程序进行动作。在动作的过程中,体操运动员还不断地根据动作过程反馈得到的信息进行动作调节,直至学会或完成动作。可见,按预定程序动作很可能是体操运动的特点之一。但是,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却很少发现紧密联系体操运动这一特点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体操运动员按预定程序活动有何特征?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另外,如果体操运…  相似文献   

7.
动作化学习(learningbyenacting)是一种在学习时执行与任务相关的身体动作或操作的学习方式,而一种典型的动作化学习就是操作教学模型。综述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有两方面的理论去解释动作化学习:其中具身认知理论和生成学习理论支持动作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而认知负荷理论为动作化学习的干扰作用提供了解释。通过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学习结果上,动作化学习促进学习结果具有中等效应,即动作化学习提升了学习者的保持成绩和迁移成绩。实物动作化学习与虚拟动作化学习在保持成绩与迁移成绩上没有差异。在主观体验方面,动作化学习促进学习兴趣具有小的促进效应。实物动作化学习比虚拟动作化学习更能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但在认知负荷上两种动作化学习差异比较微弱。未来研究需要在优化动作化学习、确定影响因素、整合及验证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动觉监督早期介入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动作技能项目和典型职业操作技能项目的训练活动,研究了动觉监督早期介入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进行动觉监督训练可以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动觉监督的作用,提高动作技能形成的成绩和效率。据此讨论了“视觉为主转化为动觉为主”监督机制观点的局限性,认为自觉的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活动无须遵循这一结论;提出了含有动觉训练的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9.
孙月  陈巍  丁峻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38-1146
人类日常动作有两种类型, 一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模式, 即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模式; 二是以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意图为基础, 由观念引导, 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执行特定的动作,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作模式, 即观念运动(ideomotor)模式。观念运动理论(ideomotor theory)所解释的就是以基于意图的动作。该理论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般动作执行与动作模仿领域内的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初步证实了观念运动的理论构想与主要机制:共同编码机制与镜像神经机制。观念运动理论在贯通感知觉与动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还产生了共享环路模型(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等新近观点。此外, 观念运动理论还强调了目标和预期的重要地位。未来还需加强对动作与意图之间的通路, 以及动作的本体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动作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样,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但和后两种思维形式相比,我们对动作思维的研究和认识显得太少了。然而从思维发生学的角度看,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动作思维的研究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动作记忆是伴随动作操作和意识卷入过程的一种记忆活动, 其强调意识卷入状态和操作情景对记忆活动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均采用SPT范式探讨动作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非策略加工、多通道加工、动作编码和情景整合理论以解释SPT效应, 但由于关注角度不同, 所提的理论模型不能全面揭示动作记忆的加工机制。部分研究试图从来源监控方面探究动作记忆的内在机制, 但研究仍然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叶渭渠1981年、1996年、2006年和2010年这四个《雪国》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汉语“了”的体态功能为例,对叶渭渠的四个《雪国》译本中的误译译文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汉语“了”与日语ヤスぺクト的对应规则。得出了以下结论:动态谓语的过去式,表示动作的完成,与“了1”对应。瞬间动词后续「へティル」,表示动作发生后的状态,与“了”不对应。持续动词后续「てぃ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汉语“着”对应。「V-てしまぅ」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如果并非强调动作的完成,而是强调整件事的完成时,与“了、”对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讨情绪正-负效价、唤醒度水平(高、中、低)以及有意识评价对推拉动作的影响。分3个实验进行, 收集反应时(RT)和手部动作指标等。实验1使用正-负效价下高、中、低唤醒水平的图片进行评价并执行推-拉动作任务; 实验2使用中性图片和灰色空白图片完成相同任务; 实验3在不进行效价评估情况下完成推-拉动作。结果表明(1)情绪效价对反应时, 运动时间和到达峰速时间等有显著影响:向上拖动图片时, 消极图片拖得更快; 向下拖动时, 则积极图片更快。(2)情绪唤醒度调节情绪效价对推-拉动作的作用:唤醒度越高, 情绪效价尤其是负性情绪对推-拉动作的作用越大; 反之, 则作用越小。(3)无评价条件下, 情绪效价对推-拉动作无显著影响; 即情绪对动作的影响需要有意识评价的参与。这些结果说明情绪对推拉动作影响可能发生在早期, 不仅影响动作计划, 而且影响到随后动作的执行, 而高唤醒度和有意识评价增强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4.
殷融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141-1155
语言进化是进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镜像系统假说、工具制造假说与传授假说从不同角度对手部动作与语言进化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三种假说都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手部动作经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手语与口语具有一致性特征、语言与手部动作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手势发展可以预测语言发展水平以及手势可以提高工具制造知识的传播效率, 这些研究为三种假说的具体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关注手势语与口语在进化中的发展关系, 以及人类语言进化与其他认知特征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驾驶员的动态反应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剑涛  何存道 《心理科学》1993,16(5):265-269
本研究应用DFY-1型动态反应时测试仪,以解放CA10B 型卡车为实验用车,结合日常运输任务,对三种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的30名驾驶员,在三种车速(静态,30公里/小时及50公里/小时)条件下的反应时、动作时及制动反应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车速对驾驶员的反应时及制动反应时有显著影响,而对动作时则无显著影响;驾驶员的年龄对反应时、动作时及制动反应时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控制车速提供了佐证。更高车速条件下驾驶员的反应时特点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历史运动心理学的基础在于运动学习和动作操作。1920年之前,就有少数人单独地进行一些零星分散的调查。这些调查推动了各种心理变量影响动作操作的研究。首先在美国发表的是观众对自行车比赛的影响。在1918年,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家C·R·格里菲斯对足球运动员和篮球运动员的反应时进行了比较,这仅仅为以后的研究播下了一些种子。在此期间,其它国家(苏联、德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研究。 1920—1940年间,有些人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发生了特殊的兴趣。美国的运动心理学之父 C·R·  相似文献   

17.
汉字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积家  陈新葵 《心理学报》2005,37(4):434-441
通过4个实验,探讨汉字义符在汉语动作动词意义认知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汉字义符对认知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会促进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不一致时,会抑制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实验2探讨汉字义符对认知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工具一致时,会促进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当义符与动作工具不一致或无关时,会抑制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实验3探讨汉字义符的作用是否随词频而变化。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高频词和低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时,对高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低频词快。实验4探讨汉字义符与动作器官是否一致对具体性不同的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意义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具体性高的词和具体性低的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时,对具体性高的词的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具体性低的词快。整个研究表明,汉语动词的结构特点影响对动作动词的动作器官或动作工具意义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动作-评价"效应是具身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支持性证据。早期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积极刺激做"拉"反应而对消极刺激做"推"反应,进而在效价评定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动作-评价"效应。而随后一系列研究发现该效应的表现模式并非固定,并且该效应的发生不仅限于"推拉"动作。相应的,研究者也对这些现象做出了多种观点解释。进一步研究需继续深入探索"动作-评价"效应的本质及该效应的局限范围,以统合各种观点。  相似文献   

19.
定量运动负荷和个性特征对动觉准确性和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石岩  阎守扶  申高禄 《心理学报》1996,29(2):131-138
目的在于了解个性特征和定量运动负荷与同射箭运动员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和手动作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性特征对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和手动作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定量运动负荷可以使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明显提高,而手动作稳定性变化不显著。本研究初步证明了韩国射箭训练中利用跑步等手段使运动员处于较高心率之下进行射准练习的方法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许尚侠 《心理学报》1995,28(4):379-385
对各种不同动作操作水平的被试,进行动作操作图式的操作实验。结果发现:1.经过系列动作的学习,可以形成动作原型。2.动作原型对于动作操作有影响作用,这种原型效应明显地表现在动作的创造性操作上。3.动作操作水平与动作原型效应有密切关系,动作原型效应,在操作水平高的人的动作操作上,表现最为明显。4.动作原型效应受背景条件所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