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路径.探索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是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精神家园"路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与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体问题是哲学的根本导向性问题 ,如何看待和理解本体问题决定了以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来观察和思考世界 ,也决定了不同时代和不同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思想路向。因此 ,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 ,总是深深地渗透和蕴含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构造之中。一 本体论学说演变的理路2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判定出于其独特的存在学视域,具体而言即形而上学之"本质"与"实存"的二重性运作机制。就其"实事"而言,马克思哲学更应从实践学路向而非存在学路向得以衡定。马克思对发端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根本改造:以生产劳动替换了伦常-政治而成为核心实践。恰恰是这种替换,被施特劳斯诟病为虚无主义之征兆。  相似文献   

4.
在章太炎的哲学理论中,唯识学的"种子说"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以唯识学的"种子"与康德的"十二范畴"、庄子的"成心"等概念进行格义,从而对其作了独具特色的阐发。继而,章太炎在唯识学的引导下,基本接受了佛教非本体的本体论立场。章太炎非本体的哲学资源(即唯识学)不可避免地与其本体追求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构成了其哲学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正是导致章太炎哲学"夭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论本体诠释学的哲学路向李翔海面对中西文化的撞击,力图融合会通以创立整合中西的理论学说,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家的共同特色。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国际易经学会创始人、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就是其中颇有理论建树者之一。他“深入西...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说在中晚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谓该说否定了善恶的分际,有取消道德工夫的危险。的确,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无善无恶心之体"并未泯灭善恶的分判,相反,此说为经验世界善恶的确立、明觉与转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意念之发动,或为本心的感通,或为本心的阻滞,此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表明经验世界存在着善恶的分判;本心的感通或阻滞,良知自能感应明觉,此即"知善知恶是良知",表明良知能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只有破除私欲之阻隔,方能恢复本心的感通,此即"为善去恶是格物",表明道德践履工夫有其必要性。阳明承诺本体虚无而不碍价值生成之观点,实有助于对虚无主义症候的反思及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哲学的本体具有晦涩性,理解其本体的意蕴,首先要抓住熊氏以“觉”言“体”的意图在于凸显人作为主体敞亮世界的内在根据;“觉”表明主体之能往,在“觉”的基础上,“寂”则担保对象之能来,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主体内在本心既能给予世界光亮而世界也能如其所是那样进入此光亮;而“仁”则在于指明,主体内在地给予光亮与世界之进入光亮,是有色调和条理的,仁就是主体内在本心给予光明和世界进入光明的原则(道)。觉、寂、仁三者统一在一起,揭示出熊氏本体作为本心的基本内蕴。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是我国现代逻辑史和哲学史上较早地深入系统讨论"逻辑是什么"这一逻辑哲学根本问题的人之一。他在表述对逻辑学是什么、逻辑的研究对象、真理的二分、中国古代有无逻辑学等逻辑哲学问题的观点和主张时,均是沿接康德哲学的精神路向,对逻辑的根本问题作了理性主义和先验主义的解释,从而在其逻辑哲学问题上重开了"逻辑之门",也就为自己重开了"哲学之门"。理性之维是理解和进入牟宗三独具创发精神的逻辑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从而造成此岸现象世界和彼岸物自体世界的截然两分和不可通约,其追求的"道德律"也不得不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这"三大悬设"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却进一步使之沦为空虚。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人学意义的基础上,从"智的直觉"入手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证实由"本心仁体"发出的"智的直觉"具有贯通经验世界和道德本体世界的能动性和实在性,以建立实在的"践仁尽性"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