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一夜情"的伦理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一夜情"的三个观点,即"一夜情"纯粹是为了肉体快乐;"一夜情"并非道德堕落;"一夜情"是人的一种权利进行了评析,阐明了性关系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道德评价标准应该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性权利也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指出了"一夜情"的危害性,批判了"一夜情"的非道德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伦理研究在5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三次高潮,表现出以婚姻家庭研究为主,以道德实践的要求为动力的基本特征.中国性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马克思恩格斯对性道德问题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爱情、婚姻及家庭道德以及当代中国性伦理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现阶段,应当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性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加强对性权利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性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3.
“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的二分法人权理论模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属性,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保障造成了颇为负面的影响.从人权的现实出发,基于人权的不可分性,对二分法人权理论予以批判性的审视,有助于摆脱理论陷阱和观念误区,进一步澄清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属性.  相似文献   

4.
性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性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中占有重要位置。性道德主要回答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和什么样的性观念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这样两个问题。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和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性道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国目前评判性道德的原则标准主要有五条。 一、“自愿”原则。也就是说,发生性行为的双方,必须完全出于自愿。这是因为性行为的自主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自愿下的性行为是对他人权利的粗暴侵犯,它会给被侵犯一方带来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性伦理三问     
性伦理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性是否有关善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行为能否成为道德价值的客体。显然,我们认为人的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且具有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评判。其二,对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我们认为性行为不只是要受到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还要受到以"爱"和"忠贞"为基本内容的性道德的要求,这是基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需要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三,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我们认为,当性行为损害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法律当然可以强制实施性道德,但由于法律强制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所以动用法律强制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6.
试析性目的与性道德的三个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伦理的可能性存在于性生活的正当性中,但性生活的正当性并不等于性道德.性生活的目的就其主要方面可以是为着婚姻(爱情)、生育(生存)、快乐(生理),这也是性行为的主要功能.然而,以这样的目的或功能而来的性生活都不能等同于性道德.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产物,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亦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性欲即罪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封建性糟粕。主张对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严肃慎重态度;强调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女性珍视自己的贞操,则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道德精华。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优秀道德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要求郭学贤在现实生活中,“性”关系的混乱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进行性道德的探讨和教育,既是人们文明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发展的需要一、性道德教育的迫切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  相似文献   

10.
荀子"人性"包含本然性即自然属性和实然性即社会属性两个层面。二者并非静态并列的关系,而表现为从本然性到实然性的落实与发用的动态过程,依次展现为从人的内在生命机理显现为自然本能、从自然本能外化为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倾向的过程,此过程与人从出生开始的社会化过程相表里。荀子论"性",始于"性伪之分",此性为本然性;论善恶,终于"性伪之合",此性为实然性。善恶皆属于"性伪合",是性与不同之伪结合的结果。荀子言"恶",意在强调人要对社会化过程极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弊有高度的警醒和自觉意识,并通过礼义教化及时进行防范与补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