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巧婷  张晶  温特 《心理科学》2019,(3):550-555
本研究通过成语匹配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flanker任务中考察了自动情绪调节启动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表现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情绪调节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性、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分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自动情绪调节可以有效地减弱被试的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了奖赏预期对人类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线索-目标范式, 分别记录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以及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进行情绪辨别任务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 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ERPs数据显示, 奖赏线索比无奖赏线索诱发了更正的P1、P2和P300成分。目标刺激诱发的P1、N170波幅以及N300均受到奖赏预期的调节, 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目标诱发了更正的ERPs。P1、N170、VPP等成分没有受到面孔情绪的影响, 而额中央位置的N300波幅显示情绪(正性与负性)面孔与中性面孔加工的差异。重要的是, N300波幅出现奖赏预期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正、负情绪加工效应以及负性偏向效应受奖赏预期的差异性影响。正性情绪加工效应不受奖赏预期的影响, 而负性情绪加工效应和负性偏向效应在奖赏预期条件下显著大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这些结果说明,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对面孔情绪的加工, 且不同加工进程中奖赏对情绪加工的调节作用不同。动机性信息调节注意资源的分配, 促进了个体在加工面孔情绪时的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3.
华艳  李明霞  王巧婷  冯彩霞  张晶 《心理学报》2020,52(9):1048-1056
前人研究表明自动情绪调节能够自上而下地影响情绪及情绪性注意过程。近来有研究提示自动情绪调节与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左侧OFC的激活影响负性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 考察阈下启动情绪控制目标条件下, 抑制左侧眶额皮层兴奋性是否影响负性注意偏向。结果发现, 使用阴极刺激抑制左侧OFC活动可以加快被试对与恐惧刺激位置一致的探测点的反应。该结果提示左侧眶额皮层是自动情绪调节下情绪性注意选择相关的重要脑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自尊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娟  李海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2,35(4):793-798
研究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负性信息表现出高度的警觉和关注,而高自尊个体相对来说注意积极地方面,但并未表现明显偏向。为了精确记录注意选择神经加工时间进程,进一步从电生理学角度对低自尊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进行探讨,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不同自尊个体在点-探测任务过程中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实验一以12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以大学生面孔情绪图片(高兴、悲伤和中性)作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高低自尊个体之间没有出现注意偏向的差异。实验二以实验一筛选出的30名高低自尊个体作为被试,选择了更具负性情绪唤醒的愤怒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高兴、愤怒和中性),行为数据结果发现,两组被试都没有出现注意偏向,相反,无论是在高兴面孔条件下还是在愤怒面孔条件下,低自尊个体的反应时都快于高自尊个体;电生理学数据结果发现,在低自尊个体中,在两种情绪面孔条件下,有效线索的P1峰值显著高于无效线索,而无效线索的N2pc峰值显著高于有效线索。电生理学数据表明,无论是负性的还是正性的情绪性的信息都能引起低自尊个体的更多注意,表明低自尊个体更容易受到情绪性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使用情绪负启动技术,在情绪评价任务中考察了抑郁个体和正常被试对正、负情绪词分心抑制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控制条件下相比,非抑郁控制组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对探测显示中正、负性靶子词的反应时间更长;抑郁个体只表现在对探测显示中正性靶子词反应时的延长,负性靶子词未出现负启动效应。结果说明,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抑制机制障碍,对负性信息的偏向与选择性注意中的维持成分有关。这提示心理治疗家应该注重训练抑郁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抑制能力,预防抑郁复发的目标应集中在注意持续的控制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情境性认知的视角,探索教学情境在教师自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创设教学与生活情境,通过面孔识别任务和点探测任务比较教学和生活情境下教师自动情绪调节效果。结果发现,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更高,但反应时更长;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词汇信息无显著的注意偏向;自动情绪调节下教师的面孔识别速率更高。该结果表明教师由于长期的职业训练,教学情境能作为一种情境线索诱发更良好的自动情绪调节效果,保持更稳定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更准确、谨慎的面孔识别特征和无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本研究结果为教师自动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修改后的分离式Stroop任务,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在双线索竞争条件下的前注意加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信息获取型被试,在中性线索与负性情绪线索匹配条件下,人际情感型被试对负性情绪线索表现出显著的前注意加工偏向,但在中性线索和情感满足线索匹配条件下,该类被试对情感满足线索未表现出前注意加工偏向。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的情绪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白学军  岳鹏飞 《心理学报》2013,45(7):715-724
在情绪标注的研究中,存在着情绪标注是增强还是抑制负性情绪以及非情绪标注能否抑制负性情绪的争论。研究选择负性情绪面孔和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了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其完成任务时皮电、指温和指脉率上的变化。实验1以负性情绪面孔为材料,采用经典范式试图验证以往研究结果。实验2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为材料,探讨了情绪标注和非情绪标注对负性情绪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1)在情绪标注条件下被试的指脉率比情绪匹配条件下的更低;性别标注(即非情绪标注)条件下被试的指脉率与性别匹配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2)在情绪标注条件下被试的指温比自然或人工标注条件(即非情绪标注)下的更高。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标注可以抑制负性情绪,而非情绪标注则不能抑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0.
在匹配了情绪刺激的效价和唤醒度后,检验了情绪的动机程度对注意范围的影响。研究采用Navon字母任务,通过被试对整体字母和局部字母的反应考察了注意范围的变化。结果显示,被试在中性状态下出现整体加工偏向;在低动机程度的正性和负性情绪下偏向加强,注意范围扩大;在高动机程度的正性和负性情绪下偏向减弱,注意范围缩小。因此,在同一效价内动机程度的不同仍会影响注意加工,高动机程度窄化注意范围,低动机程度反之。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沈德立  陶云 《心理科学》2001,24(4):385-388
本研究使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4200R型眼动仪,采用2×2的二因素混合设计,对3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有无插图且难易不同的课文的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初中生阅读有无插图课文的成绩、时间和速度等阅读理解指标,插图课文显著优于无图课文,插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而且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插图课文亦显著优于无图课文.(2)初中生阅读易课文的成绩、时间和速度等阅读理解指标不仅显著优于难课文,而且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易课文亦显著优于难课文.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3):593-596,562
选择33名视力正常的二年级大学生,用眼动仪记录他们阅读不同难度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时的眼动过程。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呈现方式文章的阅读,从阅读指标看:彩色插图组显著优于无插图组;从眼动指标看: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彩色插图组的注视次数明显低于无插图组,而眼跳距离小于无插图组。2、材料难度对大学生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注视次数、回视次数有显著差异,阅读指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都是易材料组优于难材料组。3、无论阅读指标还是眼动指标,在本研究中黑白插图的效果都不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3200型眼动记录仪,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各30名视力正常的学生为被试,记录了他们在有一定阅读任务要求下的眼睛注视方式。结果发现:阅读速度随年级升高而加快,且小学五年级组和初中一年级组、高中一年级组和大学生组之间差异显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各年级学生使用两种类型的国视和四种注视课文的方式;回视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且句间回视次数显著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各年级学生读课文时以使用直接和往复注视方式为主,以使用问题和不规则方式为辅。  相似文献   

14.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对20名大学生阅读不同颜色中、英文材料时的眼动特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颜色对中、英文阅读成绩影响趋势一致,红色成绩最好,黄色最差;(2)颜色对被试阅读眼动指标影响差异显著:注视次数上,红色和黑色最多;注视时间上,红色最短;眼跳距离上,黄色最长;注视频率上,黄色最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ASL—4200R型眼动仪,对2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成绩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图文课文化于文字课文;(2)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频率、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存在显著差异,图文课文显著少于或低于文字课文,而注视点持续时间则相反;(3)不同难度课文的眼动指标,文字课文只有注视次数一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而图文课文有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二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其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聋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29名小学高年级聋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颜色交替词标记形式对小学高年级聋生篇章阅读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眼动指标的整体分析还是局部分析,均支持颜色交替词标记文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语篇阅读效率。本研究结果对于训练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阅读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其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聋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29名小学高年级聋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颜色交替词标记形式对小学高年级聋生篇章阅读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眼动指标的整体分析还是局部分析,均支持颜色交替词标记文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语篇阅读效率。本研究结果对于训练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阅读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对22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和24名大学生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和主要眼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小学生分类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2)被试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与其兴趣区数目、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在相应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emotions on eye movements, head motion, and iPad motion during reading. Thirty-one participants read neutral, emotionally negative texts and emotionally positive texts on a digital tablet and both participants’ eye movements and body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using respectively eye-tracking glasses and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ly positive texts were read faster than neutral texts, and that readers’ movements decreased when reading emotional texts regardless of valence polarity. Recent studies suggested that postural movements may reflect cognitive engagement and especially the engagement in the task to be done. Our findings seem to validate this hypothesis of a bodily engagement in reading emotional contents.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ovel methodology of eye and postural movement recordings is informative in studying the readers’ embodied engagement during reading emotional materials.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afoveal letter and space information in eye movement guidance during reading was investigated in 2 experiments. Contingent upon the reader's fixation, the type of parafoveal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e right of fixation was varied by (a) space information only, (b) space information with letter information added at some delay, or (c) letter and space in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In addition, the onset of the relevant parafoveal information was delayed between 0 and 250 ms into the fixation. The time course of processing the 2 types of information (letters or spaces) differed, as did the nature of their impact on the eye movement record. Although both letter and space information influenced saccade length and initial landing positions within words, only letter information had an effect on fixation duration. In addition, fixation duration was affected only by information entering within the first 50 ms of the fixation, whereas saccade length was affected by information arriving at any time during the fixation.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in which 2 independent processes are operating in tandem to determine when and where to move the eyes during 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