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济马,字务平、子明,号东武,朝鲜咸镜道咸兴人,李朝末期的哲学家兼医学家,著有《东医寿世保元》、《格致藁》等著作.李济马学习了汉医及《东医宝鉴》等书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被认为是朝鲜民族医药学的代表.李氏"天、人、性、命"学说和四象医学的提出及养生学说均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援引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借助八卦之名并根据"《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原理,李济马以《周易》为基础,阐释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受《周易》四象说的影响,李济马论著中多有四元结构和"四维之四象"的形态构造。他以"太极生四象"为基础,打造了"四象"思维的基本框架,又通过"事物心身""天人性命""礼仁义智"等建构了四象思维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管子·内业》篇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子》中的《内业》篇与《心术》(上、下)、《白心》一起被多数学者视为重要的哲学论文,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着力探讨这四篇的医学思想。(李似珍:《<管子>的哲学与医学思想》,《自然辨证法通讯》,1986年,第1期)甚至有人提出《内业》篇的“内业”“也就是今天众所周知的‘气功’”。(马非百:《<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管子学刊》1988年,第4期)笔者认为,在《内业》等四篇中,《内业》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以养生学为主题的医学专论之一。  相似文献   

4.
“太极”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易传》在《老子》道论“道”、“一”、“无极”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抽象而又最形象的宇宙变化图式,表明了事物产生、发展、变化、衰亡的全过程中的阴阳消长情况。它导源于后汉魏伯阳所著的被人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由五代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养生家陈抟创画,用以代表其哲学思想和养生理论,陈自称为“无极图”,后经种放、周敦颐、二程尤其是朱熹《周易本义》的一再宣扬和鼓吹,其哲学意义遂盛于世,成为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对颇有争议的先天八卦及《洛书·河图》的产生和最初含义进行了探讨。首次发现,伏羲氏是在甘肃天水龙马山,观变于隔河对岸卦台山的阴阳变化而画卦的。天水卦台山“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即四季,八卦即八节。四象八卦阳顺法编序,便是象序1、2、3、4,象数6、7、8、9和卦序(失传)卦数(洛书)。《洛书》是反映八节二十四气哲理的节气图。同时意外发现,《河图》是阴阳闭合周期图。说明伏羲八卦系列及其数日《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研制历法的一项纯学术思维系统工程,包括六个单项成果,互不可分。只有用我国农用节气历法,才能全面系统的通解先天八卦系列及其数图《河图》和《洛书》。  相似文献   

6.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7.
清代,朝鲜奉行"以小事大"的外交政策,每年定期派遣燕行使团出使中国。《燕行录全集》即为朝鲜燕行使记录在中国所见所闻所感的一部"百科全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医学史料,其中涉及到中朝医学交流的内容包括:人员交流、药材交流以及书籍交流。受朝鲜"小中华意识"的影响,朝鲜燕行使对于历史的记录和表述带有明显的朝鲜中心主义倾向性,当代学人在运用《燕行录全集》中的中朝医学交流史料时需要理智清醒地判断,鉴别性地加以分析利用。  相似文献   

8.
公元8世纪,阿维森纳及其医学名著《医典》走进了医学发展的历史画卷.《医典》传承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学说并使之条理化、精致化,是一部编撰性质的文集,良莠并存,传承性有余创新性不足;其核心理论“体液配属理论”属于准科学性质;《医典》的巨大影响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合理的成分、被选作大学教材以及学术界的误导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传入日本与释奠之礼孔子的学说成为儒教以后,传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在安南、朝鲜、日本等亚洲地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在十七世纪以后,又通过耶稣教教士广泛地介绍到欧洲。在这里,关于孔子学说在日本的传播,做一点简单的叙述。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百济之王仁(和迩吉师)来日本,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这是汉籍传入日本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所著《鼓胀论》把《易经》卦象理论与《内经》脏象、气血津液学说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体中“阴升阳降”的阴阳气化论与“鼓胀病病机、治法重在脾脏”两大理论。他的这一宝贵的治疗鼓胀病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的认识路玉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和理论特征是与整个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虽然五行学说在《周易》中并未进行明确阐述,《周易》也没有对医学问题运用五行学说进行具体分析,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基,《周易...  相似文献   

12.
这篇论文打算探讨道教神统谱对于太极图形成之相关可能性。《易系辞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正义,乃是太极图思想原型之真正意义所在,由于继承了这一生成论,从而形成了太极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一般认为,太极图之符号序列表达了《系辞传》中自上而下的万物生成过程“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然而从六朝时代的道教经典中发现的一些资料不由得使人想到,在将生成论符号化之际,会不会受到由道教徒完成的宇宙结构图之启发,从而制成了太极图呢?道教的宇宙观认为,人体这一小宇宙之中也具备着…  相似文献   

13.
《周易》把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成发展的基础。阴阳交感而万物化成,气化凝聚而为万物。为此,《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涵盖极广的哲学命题。世界万物奖不起于一阴一阳的合二而一,任何事物都按照一阴一阳的规律发展。基于阴阳概念具有包揽一切的普遍意义,《周易》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统统纳入由阴阳两天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万物,世界是一个“生生之谓易”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的范围内,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先否后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医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家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汲取了天文学、物候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方法;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辩证学说、预防学说、治则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及医学心理学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胎教与成才     
胎教,最早发源于中国,比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提出的胎教学说还要早1千多年。据我国史书记载,周朝的周文王、周成王,都是接受过胎教的。后来历代的医学家、思想家在其著作中,都有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论述和记载。例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十金要方》中就有关于“养胎”的论述。隋唐时代著名医生巢元芳、孙思邈、徐之才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明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使胎教学说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易传》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其“天”“人”概念的意涵不一;即便是出自一人之口或一人之手的篇目,由于语境等方面的原因,其含义也不是单一的.《易传》对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有明确的划界,“天人之分”是其天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合德”的“天人合一”说,是《易传》所预设的一种理想的天人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膝文公上》,下引《孟》、《荀》只注篇名)荀子则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孟、荀的人性学说既对立又互补,对儒学的发展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孟、荀的人性学说以及二者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的透视、质疑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3期载赵晓山、贾钰华、张曦倩《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 ,颇感其内容、观点、语言、语气 ,甚至标点符号都似曾相识相闻。经认真学习 ,反复研究 ,为了澄清一些事实和认识问题 ,仅简要透视与质疑如下 ,并与该文作者共商。透视一 抄袭行为严重1 该文“1 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混乱”一段 ,从“但是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 ,……”直到“于是种种各行其事、随心所欲的机构 (笔者注 :《医学与哲学》载文误印为“结构”)、组织、团体、学说都冠以中西医结合的旗帜竞相而出 (笔者注 :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除《伤寒杂病论》自身的学术特点以及历代医家的整理与继承,与其学说在宋代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医界迅速传播密不可分。宋代国内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家层面对医学的关注、发达的科技与文化等,不仅为仲景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强有力地推动了仲景学说的传播。仲景学说之所以在宋代成为显学,并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正是由于宋代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仲景学说的显学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赵汸是元末明初理学界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针对元儒学术之弊,提出了求“实理”的治经主张,深刻影响了当时乃至清初新安学术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和会朱陆”,其中所提出的朱、陆“始异而终同”等一系列的观点,成为元末明初“和会朱陆”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汸在学术上的另一项主要成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春秋》学说,其中包括求索《春秋》笔削之旨的“属辞比事法”、“先考鲁史遗法,再求圣人之法”的治学途径以及关于《春秋》中具体问题的看法等。赵氏的《春秋》学说,是我们今天研究《春秋》学史不可忽略的一派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