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后现代文化理念的叙事心理治疗,其主要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体现在:问题外化的治疗手段顺应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更适合具有关系自我观的中国人;关注差异的治疗模式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不谋而合;重视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可充分发挥中国人善于自律和反思的特长.  相似文献   

2.
陈永涛 《天风》2017,(8):27-27
林荣洪所说的第三种模式是基督成全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倡者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成全而不是废弃。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基督徒知识分子都是采取这个立场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耶稣曾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同样,使用此种模式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督徒相信。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活动。它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必然联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它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具有表征、构建、指导、唤起功能; 对心理健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构建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儒家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观念、理论及实践操作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喆  宋开之 《学海》2006,(6):135-139
中国文化中的自我设计,是建立在人情主义基础之上的。这不仅因为中国文化具有着浓厚的人情主义味道,还在于人情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影响着自我设计和认同。这种自我设计也是对个体伦理道德关系及等级秩序的构造和确认,从而使个体成为自我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关系不是法权性的,而是人与人的情感倾向和好恶对应的人情主义关系,从而也构成“己群”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7.
赵秋芬 《天风》2018,(9):21-22
借"崇拜""探访"和"小组"把人带到神面前,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在互动关系中,生命得以成长,关系得以再生。一位刚去加拿大留学的朋友跟笔者聊起,中国有些教会在与新人或会友建立关系方面做得不够,如留新人电话、帮助新人安排小组团契、回访会众等。中国人对群体关系有强烈的依附感,"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关系的程度决定了人们彼此互动的方式,笔者试从"关系"的角度探讨教会牧养模式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8,(6):26-26
前面提及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存异或求同。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基督引领人离开文化的现世性和多元性,奔向上帝,这是基督教的超越性向度;而文化则因关心保存过去的诸多价值,常容易拒绝那位叫人只靠恩典生存的基督,这是文化的现世性关怀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陈永涛 《天风》2017,(9):27-27
前文对林荣洪所归纳的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五种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尽管实际的情形可能更为复杂,但这种类型式的归纳倒也不失简便,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所具有的不同取向。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金勇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8,21(5):465-466
1我国传统文化涉及到心理健康及其相关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各派系的观点虽然颇有差异,但关于理想的健康心理的宗旨则大多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字。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对于人生的直观在整体上把关系与和谐作为健康心理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要求从个人身心阴阳的平衡、形神统一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升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这个标准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这个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理论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策略,内在地要求它与常识心理学划界以谋求自然科学分支的学科地位,其代价是对人类心理之情感与意义维度的隔离。在移植西方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心理学的争议也内含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中,同时还附加了学术边陲地区特有的学科追赶焦虑。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应突破科学至上的观念束缚,致力于发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人文主义导向的心理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并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2.
Reviewed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for pediatric populations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pharmacotherapy or psychotherapy or either treatment employed alone. The literature revealed a dearth of psychotherapy and pharmacotherapy outcome stud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investigations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sues pertaining to design, including sample selection, treatment integrity and comparability, and placebo controls also are reviewed. A potpourri of other issues are noted including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medication versus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patient/provider relationship. For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DHD, the use of stimulant medication appears to be superior to psychotherapy employed alone in managing the behavior of these children as well as their classroom function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multimodal trials that examine the combined and individual use of pharmacotherapies and psychotherapies for various development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at occur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Future studies also need to address the durable effects of these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3.
心理科普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钧 《心理科学》2006,29(5):1254-1257
本文对中国心理科普教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指出了忽视自育、心育特殊性等问题;根据十六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心理科普教育与自育结合的多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学报》2012,44(2):276-284
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它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心不分而非两分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身体不仅仅是一具生理躯体, 还具有气、阴阳、五行等本土概念所体现的弥合物质与精神、联结生理与心理的模糊性与开放性。人们在表达疾病感觉时通常不分生理与心理, 任何一方面出现不适感觉即可认为自己生病, 在面对心理医生时也倾向于同时报告躯体状况与心理感觉, 从而使得临床报告出现较高的躯体化报告率。这正是文化心理影响疾病表达的体现。这也使得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医学不仅需要生理知识, 也需要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6.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Look into the Chinese Folk Psych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qualitative study using a folk psychology approach explored what Chinese people think about happiness. One hundred and forty-tw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rote free-format essays in response to a simple open-ended question, “What is happiness?”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four main themes were found. (1) Happiness can be defined in terms of (a) a mental state of satisfaction and contentment; (b) positive feelings/emotions; (c) a harmonious homeostasis; (d) achievement and hope; and (e) freedom from ill-being. (2) Happiness is a harmonious state of existence,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 the individual is satisfied or content; (b) the individual is the agent of his own happiness; (c) spiritual enrichment is emphasized more than material satisfaction; and (d) the individual maintains a positiv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is dialectical. These two distinct entities are locked in a never-ending relationship of interdependence: each depends on the other for contrast and meaning. Moreover,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pposites is also dynamic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4) Happiness can be achieved, provided that one has the following abilities: (a) the wisdom of discovery; (b) the wisdom of contentment and gratitude; (c) the wisdom of giving; and (d)the wisdom of self-cultivation. These them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s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folk views of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7.
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考察了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接着从我国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我回学校心理服务现状两方面分析了建立我国学校心理学的条件。最后,对如何建立建设我国学校心理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在香港和内地文化背景下 ,进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介绍凯利的思想时 ,中国学生通常倾向于借助具体的术语来理解理论 ,用定量化的方法来看待数据。这种情况似乎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精神相背离。但是 ,这种情况也表现出一些改变的迹象 ,更广义地讲 ,这是普通心理学主流的一部分 ,即定性的方法是富有吸引力的。作者认为 ,更多地考虑凯利理论的哲学假设和定性思想的价值 ,将能赢得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该理论在广为不同的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前景。当然 ,凯利的理论中有一些术语还存在着翻译的问题 ,但这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实证主义问题是影响我国心理学全局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内涵、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等3个方面,对我国心理学界20余年有关实证主义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概括,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谈了作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