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们通常把亨普尔看作是维也纳学派柏林小组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覆盖律”是当代科学解释问题注意的中心之一。当他把“覆盖律”运用于历史解释时,引起了更大范围的争论,这一争论延续了几十年。鉴于我国学术界对亨普尔的哲学思想研究不够和对科学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不甚了解,我们将亨普尔的著名论文《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全文译出。这篇文章集中地反映出亨普尔是如何把“覆盖律”贯彻于历史领域的。本文选自亨普尔的论文集《科学解释面面观》。译文删去了关系不大的原注。  相似文献   

2.
亨普尔(C·G·Hemple,1905— ),德裔美籍人,维也纳柏林学派的重要成员。亨普尔的一生主要侧重于科学哲学研究,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现代科学哲学领域内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现代西方历史哲学领域里新实证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他把科学解释中的“覆盖律”(Covering Law)模型运用于历史解释,引起了历史哲学内部长达数十年的争论,直到60年代,历史哲学争论的中心仍然是“覆盖律”问题。代表亨普尔历史哲学主要观点的是他于1942年发表的《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1942)一文,其中,他提出了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律”这一问题。后来,又在《历史解释中的理性和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几十年中,发展心理学家正在寻求证实和确定皮亚杰提出的各个认知阶段,并进行着大量的争论。在描述认知阶段形成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观点强调有机体的内生特性与不断朝高级认知阶段发展着的机体结构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注重于对“自发的”或由主体出发的发现、学习和发明与“其他的”学习(如学校中的学习)进行对比。他说:  相似文献   

4.
作为科学争论的一种体现形式,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数次“中医废存之争”,为人们理解现代科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视角.从科学社会学视角对“中医废存之争”进行剖析,论述这种科学争论的历史演变、社会形态以及文化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科学争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这本来是十多年前的一场争论。说它是争论,其实并不确切。因为问题提出并开展讨论不久,就变成了对于“合二而一”这一提法及其提出者的一场批判和围剿。后来成为林彪、“四人帮”的顾问的那个所谓“理论权威”以及陈伯达等人,就是这场围剿中的“英雄”。对于“合二而一”,当时是从政治上当作敌我矛盾批判的,到文化大革命中,加在它头上的罪名更加大得可怕。在那种气氛下,当然很难谈得上什么学术上的探讨。本来,“合二而一”的提法以及主  相似文献   

6.
分歧继续存在着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三期上发表的文章,是两年多前开始的争论的继续。但是这篇文章本身也表明,那次争论不是没有成果的,至少弄清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同一性的论点是错误的。本来于世诚同志在他的第二篇讨论文章里似乎也想改正他这个论点,但是提得比较含混,而且声明这只是“个别提法”。现在他明白地承认了错误,并且也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医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座谈会,于2007年3月18日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礼堂会议室举行。包括中医、西医、医学史、科技史、哲学、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20多人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健康报、人民网等全国21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杜治政在座谈会开始时,就组织这次座谈会的原由和目的做了说明,表示希望与会学者以学者的风范、心平气和地展开争论;协和医大出版社社长、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钟为会议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玉平在致辞中表示支持中医不同意见的争论,认为这种讨论有益于中医的发展;《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明杰就近几个月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论拉卡托斯的数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他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以其著名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拟经验论,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和争论。美国数学家R.赫斯(Hersh)说:“拉卡托斯写了一部漂亮的著作《证明与反驳》,……它是近几十年间数学哲学方  相似文献   

9.
不穷的理由     
一个不甘心自己命运的年轻乞丐,总想有一天能够发达起来。可好几年过去了,他还是穷困潦倒。最后,他心灰意冷,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位未卜先知的智者身上。于是,他带上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笔钱,找到了那位智者。“尊敬的先生,请你指点一下吧!我十余年后会不会还像现在这么穷?”智者稍稍抬头看了一眼乞丐,说:“年轻人,我说出来你不要不高兴,十年之后,你还是像现在这么穷。”乞丐听了非常难过,于是掏出一些钱递给他,恳求智者:“老先生,你再看看我二十年后还有没有希望?”智者有些感动了,认真地看了看他说:“你二十年后还会这么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讨论老子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这是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了。断定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人们,其主要理由是:(1)老子的“道”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是“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2)“道”又是“微小的物质分子”,是“物质性的实体”,大致就是古代的“原子论”,或者就是“精气”,  相似文献   

11.
次里士多德博士是松拉图教授先前的学生,还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他就常常跟老师争论问题。因为师生学术观点不一致的现象在今日大学校园里太难发生了,所以每次师生之争都在校园里引起一段时间的谈论。据传,每次争论前,次里士多德总要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所说的话:“吾尊吾师,吾更重真理”;而每次争论到山穷水复的时候,他也会说上这一句,然后停止争论。  相似文献   

12.
心身关系层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系统复习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近代十余种心身观的基础上,深究了蕴含在气功修炼操作中关于心身关系的朦胧认识,并结合现代有关心脑研究进展,提出了心身关系层次论。认为心身关系大致可区分出三个层次来,一是本能类活动,中医称作“欲神”;二是内脏和情绪及相应的生命调控中枢,后者中医称作“元神”;三是脑和意识思维等,中医称作“识神”。三者中,体现着不同的心身关系。前两者主要是“身”与“身”;后者层次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13.
至于在何处聚会礼拜会得救这问题,可说是老生常谈了。但问题与争论并无减少。 常有人和我们辩论,说我们到大教会礼拜不会得救,理由是“属政府管的”、“不属灵”、“大教会信仰有问题”等。更有甚者,说我们不守“安息日”等等。于是把许多人拉出原来堂点,就有了所谓小教会。 圣经上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耶稣又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  相似文献   

14.
田智忠 《哲学研究》2022,(4):46-53+128-129
学界围绕朱子“道统论”的争论集中在两点上:第一点争论是“道统”内容上的“传什么”之争。朱子提出“道统论”的目的在于凝定儒学主题,他区分了前贤对于“传什么”的“创立者”与“传述者”之不同,认为“创立者”决定“传什么”的内涵,而“传述者”则在“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而传播之。“传什么”的创立遵循“继天立极”原则,“传什么”则紧扣理学的主题。第二点争论是“道统”的传承谱系之争,焦点在于周敦颐是否可入道统谱系。“道统论”这两点争论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概言之,朱子有意将周敦颐纳入道统谱系,但缺少强有力的证据来坐实其主张。  相似文献   

15.
苏联哲学界近年来围绕唯物辩证法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凯德洛夫这篇文章就是这场争论的产物,也是他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篇。苏共中央在1967年8月14日作出的有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议中,把“探讨唯物辩证法”规定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任务。1975年9月19日《真理报》发表的编辑部文章《苏联哲学家的崇高职责》,再次重申:“当前哲学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辩证法理论”。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67年8月决议发表之后,即着手研究辩证法理论,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写作组,其成员有米丁、奥伊则尔曼等人。1973年,凯德洛夫担任该所所长之后,又成立了以他为首并有他原来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人员参加的另一个写作组。米丁写作组的计划是写四卷(第1卷: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第2卷: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第3卷:科学认识的辩证法;第4卷: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写作组计划写一本,包括两个部分:①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总结,即辩证法的发展史;②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即有关辩证法的结构。在苏联,研究辩证法理论,形成了几个中心:莫斯科、列宁格勒、阿拉木图、基辅等。在如何理解、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方面,则有三种不同观点,或曰三派。凯德洛夫派强调辩证法就是逻辑和认识论,坚决反对把“本体论”作为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出发点。凯德洛夫派被指责为“认识论主义”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面。和凯德洛夫派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格勒的一批哲学家(罗任、斯维捷尔斯基等)。他们认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总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本体论又是逻辑和认识论。罗任派被凯德洛夫派指责为“本体论主义”和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方面,处于两派之间的是米丁派,认为既没有“纯本体论”也没有“纯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本体论,既包括本体论又包括认识论。凯德洛夫用“折衷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尖刻词句指责和他观点不同的两派。米丁写作组和凯德洛夫写作组,“磨擦”不断,分歧严重,以致于从1967年到1975年这八年中间都没有能够按苏共中央的要求写出有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著作来,为此遭到1975年9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代表苏共中央的观点)的点名“批评”,文章指责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辩证法理论的著作“好多年来老是处于准备阶段”,“过去一个时期,哲学家更多地把辩证法问题当作逻辑学和认识论的问题来研究,很少研究客观现实各个领域的辩证法”。文章还提出要反对“个人垄断野心”和“宗派主义的表现”。然而,从1975年9月到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辩证法理论著作不仅仍然难产,而且凯德洛夫再次发表文章更加系统更加激烈的指责对方。这场争论的实质及其背景,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凯德洛夫的文章很长,《哲学问题》杂志在今年第一、二期上予以连载。这里仅从他发表在该杂志第一期上的文章中摘译了主要部分。凯德洛夫在第二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理论的观点,具体地说明了应当怎样理解他提出的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叙述辩证法的问题。凯德洛夫的其他有关文章,以及代表列宁格勒、阿拉木图等地哲学家观点的文章,本刊将选其要者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6.
妇女能授任神职吗?段琦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妇女授任神职问题西方教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这场争论更趋白热化,争论的双方采取了更为不妥协的方法。”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1994年5月22日发表《祝圣圣职》的宗座牧函,其结论以完全不容讨论的、十...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四期,集中发表了一组关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医的文章,就中医的方方面面做了讨论,其中包括张功耀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期引起中医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医的关切。和我们预料的一样,这组关于中医的文章,特别是“告别中医药”一文,引发一场热烈而广泛的争论,中医又一次面临是不是科学的,其前途和命运如何的考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反科学主义”、“科学传播”的争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此类争论。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有关争论,也许不无裨益。 一、历史上关于科学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人瞩目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向中国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就在“科学”刚开始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反弹。  相似文献   

19.
L.劳丹最新的著作集中讨论了科学中的争论以及这样的争论是如何解决的。简单地说,劳丹认为科学中存在的争论很多,不是象逻辑经验论者,赖兴巴赫、亨普耳、波普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象默顿这样的科学社会学家)所给出的科学变革的说明所能应付得了的;而这样的争论“经常地”、“完完全全地”被化解的事实又与新近库恩等人所持的“整体论”或“大图象”的观点不相容。由此,劳丹着手阐发他自己关于科学变革的解释模型,使之既可以用来解释范围的(以及合理的)争论的可能性,又可以解释这样的争论如何可能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