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中医教学及其未来模式的探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孔炳耀一、以现代中医管理理论指导教学中医药高等教学模式,除医史文献专业外,其它学科大多参照西医院校的学科设置方式来确定中医学科,用西医的模式来要求和规范中医,造成学生习惯于西医学的...  相似文献   

2.
1 中医特色说的演变特色或特点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的发现。中医特色必然是相对于西医而言。19世纪末 ,学者对中西医的评价是 :“中医失于虚 ,西医泥于实” ,中医长于内科 ,西医长于外科[1] 。到 2 0世纪初 ,这种评价升华为 :西医长于形迹 ,中医长于气化。最先提出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早期汇通医家唐容川。他说 :“问曰 :神农尝药 ,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 ,审别性味 ,以治百病 ,可谓精且详矣。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割视 ,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 ,托开空配药不足为凭 ,然欤 ,否欤 ?答曰 :不然。西人初创医法 ,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  相似文献   

3.
中医人类学不同于惯常的人类学将目光投向"异域"医疗体系与疾病文化的理解,而是借用人类学的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同时接纳中医文化中看待、感受、体悟事物的习惯及方式,以此为基点再去看待其他医学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包括所谓"主流"的西医。同时,中医人类学为现代生物医学的话语霸权、中医现代化的取向提供反思性引导;以中医视角批判生物医学的研究,为"中西之争"提供建设性话题,为中医药走出去开辟蹊径;并尝试以中医视角对其他医学体系进行研究,为传统医疗体系的发展开拓多元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如何走出瓶颈--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我国中医学科的现存形式和状态1 1 省、市、(县 )、独立的中医医院1 1 1 门诊规范。各科门诊大多以中药或中医方法为主 ,具有明显的传统中医特色 :或把脉、开方、抓药 ;或针灸、拔罐、药浴、熏蒸或外敷膏药等等。1 1 2 病房。多数的中小中医院内只有内科和骨伤科有病房 ,其他科室一般只有门诊。在骨伤科和内科病房中 ,所有中医院都中西医并用 ,中医中药的使用大多处于辅助地位。1 1 3 急诊。或者没有急诊 ,或者完全相同于西医院的急诊设置。1 2 西医医院中的中医科1 2 1 中医会诊中心。自己科室内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以杂症为主 ,没…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考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融入现代科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归宿1.1 中医现代化是个过程 ,有两个不同范畴[1] 。其一 ,主要指中医学自身的现代发展 ,是“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其在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上的完善和进步……”其二 ,主要是指中医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的是体现了生产、社会、哲学等因素对一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时代发展对中医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而其仍基本上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 ,孤独跛行。究其根本 ,不能不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思想和方法的自洽性所致。1.2 导致中医理论自洽性的原因 ,多归结为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医困境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在中国应用了几千年,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疗效已经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实.但在近代,中医却开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医东渐的巨大冲击;日本废止汉方医的示范效应;西方科学技术的大举输入,特别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中西文化论争对中西医学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数年来,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讨论一波接一波,一浪跟一浪。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体系,不能完全套用还原论的方法研究中医学[1];也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不存在有别于西医学发展道路的另一道路,发出中医现代化能够走多远的疑问[2];有的则认为中医现代化构成一个悖论:中医现代化要实行科学化,就是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又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3]。如何走出这个怪圈?笔者认为:古往今来,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全人类的文明正是由每个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才成为丰富多采的。当今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  相似文献   

8.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反思 2 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 ,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 (现代科学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 ,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 ,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 ,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 ,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 ,并“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 。医学一元主…  相似文献   

9.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10.
循证求证辨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循证医学 (EBM )的兴起 ,证据成了关注热点。但何为证据 ?从一般意义讲 ,临床医学应具备 :(1)临床性 ,即不是来自实验室动物 ,“EBM强调证据必须来源于临床试验及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1] 。 (2 )凭借性 ,即能够证明其患病的依据和临床医疗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理论、经验。具体到中西医学 ,证据的内涵和形成、运用迥然不同 ,有人却断言 :“有了西医作为技术支持 ,我们才能明确了解我们治的是什么病 ,才能进一步确定中医方药的准确疗效 ,才有利于总结中医学丰富的遗产。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 ,使我们能够逐步把握某种疾病的证候变化规律 ,进…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科学化是指在坚持中医主体地位和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内在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完善、发展中医的过程.科学化是中医自我完善和现代发展的需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科学化的两大实践,促进了中医在现代的发展.中医的科学化要在保持中医主体地位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医卒中单元之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单元是目前最有效的卒中治疗方法。在卒中单元基础上,加入中医防治中风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中医卒中单元,具备坚实的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临床积淀。中医卒中单元是中国引进、发展和完善卒中单元,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按“优化人力资源、发挥中医优势,实现卒中疗效最大化”原则,对中医卒中小组进行重组、优化。按中医与西医结合、急救与康复结合、针灸与药物结合、循证医疗与个体化医疗结合、饮食与心理调护结合、治疗与预防结合等原则,优化治疗方案。开展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中医药治疗卒中资料库,可为中医卒中单元提供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中医传统阴阳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并客观分析了局限性产生的原因,结合现代哲学和相关科学知识大胆地提出了现代中医阴阳理论的新认识——地球生态系统阴阳观,并就其内涵及应用意义进行简要阐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药研究、教学、临床等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以期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中医传统阴阳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并客观分析了局限性产生的原因,结合现代哲学和相关科学知识大胆地提出了现代中医阴阳理论的新认识--地球生态系统阴阳观,并就其内涵及应用意义进行简要阐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药研究、教学、临床等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以期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生存危机主要在于市场经济,价格弱势是制约中医发展的根本原因,要发展中医,需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需要党的政策与财政的扶持。其根本原因是简便廉验中的“廉”,这“廉”是制约中医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廉”违反了市场机制,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发展观。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县属中医院人均每人次门诊的医疗费用为73元,不到综合性医院的1/2,每人次的住院费用为2300元,仅是综合性医院的1/3左右,无论门诊还是住院病人的费用,中医药都明显低于西医药,表面看这是中医的竞争优势,也为百姓提供了优质价廉的服务,而实际上更体现了中医院…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传教士最早将西医引入豫北地区。其方式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医疗活动:建立现代化医院,构建医疗卫生网,引进现代护理制度,开展社会化卫生知识宣传等。这些活动促进了近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话语权在民众中的进退变革,表现为:近代豫北西医群兴起,民众医疗观念改变,“拜医”与“看病”话语变更,对护理职业态度转换,及中医向科学化发展。民众医学话语权的进退,是西医走进民众、实现传播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由于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协同作用的特色,因此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以单一成分为主的西药。但是这一特点也增加了对其治疗机理进行研究的难度,从而影响到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世界。本文认为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是中医复方研究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和思路,不能拘泥于西药药用植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期转载了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年第 5期发表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何裕民针对此文发表后所引起的争议而撰写的文章。此类文章本刊也曾发表过 ,如孙学刚的“科学划界与中医”等。旨在通过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 ,以活跃学术气氛 ,促进中医学科建设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拓宽中医生存的空间。欢迎大家参加讨论中国传统医学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 ,西方医学开始以如潮之势涌入中国 ,中医学在与西方医学交流中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劣势 ,很快从主…  相似文献   

20.
中医教育的重心在继承--再论现代科学环境中的中医教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主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医疗和保健问题的专门人才。但是 ,目前的状况非常不尽人意 ,其表现是我国大大小小的中医医院和中医科研部门中 ,中医毕业生不能主要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诊治疾病 ,使中医乏人乏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现在尚有少数老中医支撑着中医院的门面 ,再过几十年 ,真正信中医、懂中医、业中医的人就更少了。如果真的没有了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从事实践并创造效益的思维着的庞大群体 ,中医就只有其名 ,而无其实了 ,“中医”这个珍宝也只能像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以古籍的形式存入“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