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反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卫生局(154600)张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相对是落伍了,对于这种严酷的现实,中医理论遭到了非难,甚至在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废医存药”的设想,以此来否定中医基础理论的科...  相似文献   

2.
如今有人仍延续“废医存药”的思想,片面强调药物的有效单体成分、成方以及个人的用药经验在治病中的作用,认为“效在于药”.医药一体化,但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重要性,医生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辨证论治水平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效在于医”.疗效主要在于医,这是中医的诊疗模式客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反思 2 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 ,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 (现代科学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 ,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 ,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 ,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 ,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 ,并“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 。医学一元主…  相似文献   

4.
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其内容着实不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见,以飨同道。在20世纪20年代,以余云岫、胡适、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等名医。1920年,主张废医的胡适  相似文献   

5.
1 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中医整体观是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化学说将大自然运动规律与人的相互联系 ,以高度的科学抽象类比方式 ,精辟地论述论证了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及顺应其规律———养生和战胜疾病的方式方法和法则。整体观念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医整体观是辩证唯物论具体与自然科学的应用范例。《内经》以“其言有证 ,验之事不忒” ,“至道至宗 ,奉生之始” ,证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和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以高科技实验性直观性向着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直观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医之道,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祖国医学历来重视“以情胜情”、“心病须用心药医”的观点,不但重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也重视心理及社会因素。近年来,笔者对中医心理学进行了理论跟踪和临床运用,现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辽宁省人民医院(110032)尚弘光一、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之间的矛盾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或中医治病的基本出发点主要在于中医重视并着眼于机体的反应──即“证”上。中医对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以出现临床证候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它的指导思想是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所以,古人提出的“上医医心,中医医形,下医医病”是符合治病求本原则的。一、怒胜忧思法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古代学术中的某一部分叫做"哲学",并按照冯友兰先生的主张,认为"科学的方法,即是哲学的方法"[1],然后循名责实地建构出一个"逻辑的、科学的"中国哲学,这条道路已将中国古学研究和使古学当代化的努力引入了困境.最近受到关注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讨论只是它的一种表现.这困境可比拟于用现代西医的方法来使中医"科学化"的情况.强迫实施"中西医结合"所导致的是中医思想源头的枯萎,被"废医存药"(其实"药"也在被现成化和胶囊化,或者被危险地"有效成分"化).于是,中医的本来面貌和它的当代活力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中医药曲折的发展史和今天中医现代化的呼声,留给中医药工作者极大启发。1现代中医的概念陈镜合认为[1]现代中医不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师。陆明等认为[2]现代中医可分为:传统中医,占中医的极少数;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科学争论的一种体现形式,中国近代以来产生的数次“中医废存之争”,为人们理解现代科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视角.从科学社会学视角对“中医废存之争”进行剖析,论述这种科学争论的历史演变、社会形态以及文化意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科学争论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1 中医特色说的演变特色或特点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的发现。中医特色必然是相对于西医而言。19世纪末 ,学者对中西医的评价是 :“中医失于虚 ,西医泥于实” ,中医长于内科 ,西医长于外科[1] 。到 2 0世纪初 ,这种评价升华为 :西医长于形迹 ,中医长于气化。最先提出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早期汇通医家唐容川。他说 :“问曰 :神农尝药 ,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脏六腑 ,审别性味 ,以治百病 ,可谓精且详矣。乃近出西洋医法全凭割视 ,谓中国古人未见脏腑 ,托开空配药不足为凭 ,然欤 ,否欤 ?答曰 :不然。西人初创医法 ,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  相似文献   

13.
萧汉明著,中国书店2 0 0 3年6月出版。全书17万字,313页。本书是朱伯主编“易学智慧丛书”之一。作者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全书共分六章。首章前有任继愈先生和朱伯先生为该丛书所撰写的总序和作者的引论。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作者从萌芽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后医《易》会通的历史进程做了系统回顾。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详细探讨了《易》对传统医学生理学的影响,指出深入发掘医《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医教育的重心在继承--再论现代科学环境中的中医教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主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医疗和保健问题的专门人才。但是 ,目前的状况非常不尽人意 ,其表现是我国大大小小的中医医院和中医科研部门中 ,中医毕业生不能主要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诊治疾病 ,使中医乏人乏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现在尚有少数老中医支撑着中医院的门面 ,再过几十年 ,真正信中医、懂中医、业中医的人就更少了。如果真的没有了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从事实践并创造效益的思维着的庞大群体 ,中医就只有其名 ,而无其实了 ,“中医”这个珍宝也只能像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以古籍的形式存入“宝…  相似文献   

15.
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中医未来观。  相似文献   

16.
回族的中医名流,多以疮疡外科见长,外科名医哈锐川便是疮疡外科领域中的佼佼者。 前人有言:“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曾出现过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金元四大家,寒凉派(也被称为“河问学派”)的创始人刘河间就诞生在河北省河问县。在这个飘满药香的地方,i891年,在一个回族家庭,诞生了一位日后享誉京城的著名疮疡外科大家——哈锐川。  相似文献   

17.
中医职业教育历史方位和教学品位山东省淄博第二卫生学校(255015)孙永波,张慧民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刘允辉中医职业医学教育是社会素质教育的体现,其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类型主要形成于医学教育的过程中。“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卫生宗旨和变化的社会医...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19.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最早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  相似文献   

20.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1 1 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相通性辨证论治至今仍是作为中医的临床特色之一在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与准则。无论是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还是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都是以“证”为主线 ,去搜寻资料 ,探其本源 ,直到揭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其对临床征候 (证据 )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当然 ,中医的“证”与循证医学的证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而循证医学的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证据”。但中医学上“证”的确立 ,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