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代的巫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医学、音乐、天文、占卜等许多文化领域.商代存在着巫、官合一的现象,亦官亦巫是商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而商代社会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进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因此,商代巫文化是与乐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邓晓 《宗教学研究》2012,(1):243-248
巫文化是宗教的前身,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是我国巫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巫巴山地远古的巫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色,即以“巫”名地,以“巫”立国,“巫”源深厚,“巫”风遍传。在上述方面,它们明显地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的巫文化。文章即围绕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由此,文章认为,巫巴山地的远古巫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巫文化,且在世界巫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邓晓,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3.
《列仙传》中作为神仙的黄帝,其原型是"巫君"。论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以下几方面探究黄帝的原型:早期社会"巫君合一"现象,巫"能事无形"的特性,巫掌控天气的职能以及焚巫暴巫的习俗。  相似文献   

4.
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经络研究中,走过了一条十分壮观而曲折的道路.张先琳先生将这段历史归类为四个阶段[1],即寻找经络解剖结构、探讨循经感传、对已知"结构"未知"功能"的经络现象进行现代生理学研究、电磁驻波耗散结构与经络现象对应性研究.张先生的这一历史归类,是从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提出来的.早在15年前,郭义先生就撰文探讨"经络研究四十年"[2,3],郭先生亦将40年经络研究里程归类为"四个区间",即经络形态学研究、经络生物电研究、循经感传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本文重点讨论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庞世伟 《美与时代》2007,(11):42-45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民族自强和"门户开放"的呼声中最终爆发了以高举"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民族文化之前途问题的大辩论,而"文人画之价值"问题正是这场辩论的焦点之一.针对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西化"派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的全面否定,陈师曾撰写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积极的辩护.该文对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历史研究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辩论及其后来近百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今天的中国画仍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6.
周兵 《现代哲学》2008,(2):67-75
一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在十年"文革"期间被广泛宣传,曾写入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还写入了四届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宪法,影响十分巨大.它在提出时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而历经十余年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对它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认为它是"左倾"错误论点.应该"坚决纠正".本文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共"九大"、华国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坐标,对其历史命运进行追踪和考察.  相似文献   

7.
就三代文化而言,夏、商、周的文化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却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连续性乃是由三代文化共同的源头——巫文化所决定的。在三代之际,巫文化范式的转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由祭祀发展而来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延续了巫文化的宗教信仰成分,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人的自主性,这套制度使得巫文化的重心由天道向人事靠拢,由事天向治人转化。第二,以卜筮尤其是《周易》为代表的术数文化,以"数"与"象"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对神明也起制约作用的宇宙法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为人类从宗教迷信走向理性思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林桂榛 《周易研究》2005,19(2):52-57
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乃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学术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大规模分离.而汉以来"独尊儒术"的实现,<易>作为儒家主要经籍以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宏大叙事与终极关怀,影响了经学时代中国学者的学术兴趣,导致他们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以史学为主的"人事"中而非自然事物的研究对象与形而下的研究路径.两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进程与历史体系或无何可比性: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只有在产生近代科学的欧洲自我历史进程与历史体系中才能得到解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亦复如此.至于将中国科学落后的原由单一性地归结于<易>或儒家经学,这未必符合历史的因果真相与思维的有效推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举国上下的"书法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书法艺术的繁荣,然而,它也给当代书坛带来某些困惑和危机.要摆脱这些困惑和危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从加强书家自身修养入手,认真解决"三个缺失"问题,即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文化修养的缺失,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二、从提高创作的内在质量入手,重点解决"两个不适应"问题,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不适应;三、从研究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入手,进一步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流书风与非主流书风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颜青山 《哲学动态》2002,6(10):29-32
<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曾推出"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的笔谈,其核心词汇是"技术转向".正如李河先生对该词汇所做的有限的质疑一样,"技术转向"缺乏某种历史的底蕴.然而,如同吴国盛先生所强调的,即使如此,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口号来"唤起"人们对一种发展趋势的关注.李河还指出,"技术转向"同样缺乏逻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韩思艺 《天风》2022,(5):31-33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重含义:当代性、历史性与内在且超越性.其当代含义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其历史含义是,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处境化发展.其内在且超越性的基础是"道成肉身":超越的上帝在时空中显现,在历史中生活,将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结合于一身,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突破几千年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束缚,将罗马帝国对于耶稣基督及其犹太民族的暴力统治转化为基督教普世化的契机,并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不断地实现其本土化和现代化."道成肉身"的基督教在与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郑易平 《学海》2001,(1):136-139
本文对"东亚式民主"的内涵、利弊及前景作了分析,作者认为"东亚式民主"只是个历史名词,指的是在东亚诸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的某些基本的共同点;"东亚式民主"只是具有某些民主形式的政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东亚式民主"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在经济的起步阶段,有可能较快地推动经济发展,过了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会向反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孟振华 《学海》2008,6(3):37-44
参巴拉和多比雅是<圣经>后期的历史书卷<尼希米记>描写的两个"外邦人",对他们的描述反映出掌握话语权的社团领袖对外邦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文学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解读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与尼希米等人的矛盾冲突,了解后者为何把他们描写为"外邦人",加以排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犹太教成型时期关于身份问题的争执及其前因后果,乃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美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审美经验"的探讨取代"美本质"的追问成为主流话语."审美经验"是个含义宽泛而又含混的概念,内涵缺乏严格限定,外延又极为模糊.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经历了建构、发展、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嬗变,愈益从抽象化→具体化→多元化;由分离式的有距离的静观→介入式的积极参与;由自律、非功利、狭义、限定→他律、多元、实用、日常.审美经验的研究也逐步超越艺术问题,而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南宋学者吕本中撰过<官箴>一文,倡导"为官不接异色人",这一"戒巫"官德,析来是颇有意味的.<官箴>直言: "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相似文献   

17.
武冈历史文化古城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境西南部,南面云山,自古被称为"黔巫要塞",是湘西南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高,但现如今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的发展略显疲态。为了重现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的辉煌,并运用其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章对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武冈历史文化古城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生于100多年前以重阳扶阳为主要思想、喜用姜桂附等温阳药物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从中医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析:(1)"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挟阳学派"也是为纠正温病学派用药寒凉阴柔的时弊而从阳立论的;(2)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医呈现"异化"、"退化"、"西化"等现象,"扶阳学派"是在中医回归自身发展,以传统理论应对"-3今疾病的思潮下应时复兴的;(3)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希望扶阳学派复兴不要蹈其旧辙,形成滥用温补的新时弊;(4)经典是各学派共同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永恒的法宝,不能离开中医经典之道.而径效扶阳之术.  相似文献   

20.
吴国璋  桑明 《学海》2001,(5):83-8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