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青 《佛教文化》2009,(2):37-39
中国数千年的辉煌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56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实际,真切地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特征,充分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后继乏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加快制定;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急需完善;等等。因此,抢救、保护和有效利用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振兴地域传统工艺产业等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佛教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生态资源。加强对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保护人类民问文化生态的活性基因,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其宗教特性。二是要积极拓展传承的方法。三是要提升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宗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有颇重的比例: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无形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的概念。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化表现形式,即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12)
<正>本刊讯11月18日,金陵刻经处代表应邀参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揭牌仪式,并接受校外实训基地授牌。当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校。灵活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技艺课程,相信其未来会真正实现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南京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  相似文献   

8.
南京绒花与扬州绒花的真假风波,让扬州绒花饱受争议,其实二者皆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的成果。如何提高扬州绒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扬州绒花的关注度,找到扬州绒花的创新生成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魅力,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绒花,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鱼皮画这个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是赫哲族宝贵的遗存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我国传统赫哲族鱼皮画材料技法的继承,是为了推动赫哲族鱼皮画材料技术在当代中国的更好发展,继承并不是保守的,而是遵循固定模式,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是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为了有效保护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1月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并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和加强国际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名列榜首;2003年11月7日,在第二批28个代表作名单中,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入选第三批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代表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诉求。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艺术魅力,并且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抢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整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方式,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保护,即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保护。文化生态建设应立足于当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文化生态环境得到科学的改善和优化,使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整体,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性保护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建设了一批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村等,至2014年底,文化部已相继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文化生态区"的建立,对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契机,对于创意产业也将提供无限的思想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保护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武 《管子学刊》2009,(1):114-119
虽然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相关的立法,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和各国立法理念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以至于出现了跨国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象。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收集、保护的传统,同样面临着不断被外国组织或团体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现状。我国应当借鉴他国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期集中刊发了一批关于我国传统设计艺术与今天借鉴传统而创新的论文。全球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唤起了我国艺术界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创造的重新审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也许本栏目可以助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与记录,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宗教文化相关的项目,占有颇重的比例。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承于宗教团体内部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主体和传承内容以宗教文化为主,主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传承,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历史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数不胜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地方戏曲川剧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去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在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