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慧远(523-592),因长居长安净影寺,故称净影慧远。他将心识活动的三种基本特征视为论述修行的理论框架,以此会通了毗昙、成实、《起信论》的心数理论,进而归纳了三种基本的禅义关系,作为其论述修行法门与经论思想的理论基础。净影慧远所述禅义思想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2.
敦煌慧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远,为南朝刘宋时人,在佛教史上,没有多少影响。至于本文要谈及的汝煌慧远,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正因如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然因庐山慧远在中  相似文献   

3.
净影慧远生平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影)慧远,是隋代著名义学高僧。考证慧远的出家年代、受戒之师以及其住持初建的寺庙,对于研究《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来藏是存在论或修行论的概念,缘起则是生成论的概念,两者本没有直接联系。但如来藏思想传到中国之后,其内涵发生了很多变化。如来藏与缘起的结合在净影寺慧远与智俨那里已初露端倪,待至法藏集于大成。不仅如此,法藏还将"如来藏缘起宗"作为其"四宗判教"的最高一宗。因此,通过考察法藏的"如来藏缘起"思想,不仅能把握这一思想的特质,还有助于定位其在如来藏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信众基础最广泛、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净土宗人一般推东晋慧远(334——416)为其始祖,然真正形成为一个宗派则经过不少高僧,如昙鸾(476—542)、灵裕(518—605)、净影寺慧远(523—592)、智顗(538—597)、吉藏(549——623)等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发挥,至唐代道绰(562—645)、善导(613—681)时才成立。至五代宋初禅宗法眼宗高僧永明延寿等积极倡导禅净双修,之后又经各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如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著名高僧(艹氵禺)益智旭等,禅净双  相似文献   

6.
五月八日,江西庐山东林寺为重建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墓塔举行了开光典礼。东林寺方丈果一法师拈香说法,四众弟子虔诚诵经,祈愿国泰民安,法轮常转。日本佛教界组成以净正寺住持多贺谷崇峰、欢名寺住持铃木信光为首的庐山慧远法师奉赞会代表团一行八人,前来参加了开光仪式。  相似文献   

7.
<正>9月25-29日,"首届原平·慧远故里文化节"在山西原平举行。活动期间,原平娄烦寺举行了"溯本逐源·不忘初心"纪念慧远大师法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慧远故里文化名片,彰显魅力原平人文精  相似文献   

8.
东晋义熙八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筑佛影台,第二年又撰写了《佛影铭》。慧远有这样的举动,是他读佛经,得知西域的那伽诃罗国有"佛影窟",窟中有"佛影",而后"罽宾禅师"和"南国律学道士"来到庐山,告诉他更多的情况。"罽宾禅师"是从印度来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但"南国律学道士"是谁,颇费猜疑。本文根据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南国律学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求法归来不久的法显。相关的考证不仅可以增加对法显回国后行踪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慧远此举背后的动机,这些都与当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禅修以及佛前观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据说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创东林寺,有泉水环绕寺墙,流入虎溪。慧远深居简出,概不送客。一次,住在栗里的儒生大诗人陶渊明和山南的道士陆修静不约而同去拜望慧远,谈论契合。慧远送二位出寺,说话间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溪下老虎一声巨吼,三人才回  相似文献   

10.
杨凤芹 《法音》2019,(6):69-74
正2019年6月3日至5日,"东亚大视野下的佛教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五台山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竹林寺举行。此次会议由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办。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各自专精的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依托,围绕佛教与教育的主题展开了  相似文献   

11.
净影慧远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出佛三身说的中国学僧。他运用体、相、用三概念来规定法、报、应(化)三身,肯定佛身的妙有实存,这既反映在他从以法性为法身到真心为法身的转变中,也反映在他对法身有色说的论述中,还将佛身与佛性相联系来论述佛身的成因问题。这些方面均可看出其佛身理论与《大乘起信论》思想有共通之处。慧远佛身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三身说渐成中国佛教论述佛身理论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他早年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其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  相似文献   

13.
净影慧远     
净影慧远(523~592)天纵殊朗,仪止冲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慧远福慧俱足,年止三岁,心乐出家,每见沙门,爱重崇敬;七岁在学,功常逾百;二十岁受具足戒,以法上为和上,顺都为阇梨,慧光十大弟子皆为其证明师.既而从昙隐学《四分律》五年,后专以法上为师,随侍七年,深究奥旨,研讨至理.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7月23日至24日,"中国伊斯兰教传承与发展——先贤刘智及金陵学派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净觉寺召开。一、会议概况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纪念先贤刘智,弘扬伊斯兰教中正思想,传承金陵学派伊斯兰教中国化传统,展现当代爱国爱教精神",会议由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和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主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中出现一些以"五门十地"为标题的写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的关联,是北朝佛教"变疏为论"的特殊现象。"变疏为论"现象是受到印度佛教释经论传统的影响,受到北魏时代大量释经论译出的典范效应,继承了两晋佛教以来"实相论"的传统,以"五门十地"的结构对印度佛教经论进行创造性解释,体现了地论学派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我们推论:"转疏为论"现象出现在"慧光-法上"时代,但是衰落于净影慧远时代,其衰落原因则是受到"末法"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2000年5月24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系、河南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武汉、天津、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及日本的16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40篇论文。会议代表围绕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的关系和开发宗教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实事求是地说,天台宗的建立过程是:发祥于河南光山大苏山,光山净居寺是天台宗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以后再经过湖北当阳和湖南南岳的演进,最后终成于天台…  相似文献   

18.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佛学思想丰富而复杂,从而构成了自身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无"与"神我"、"性空"与"法性"、"禅修"与"净土"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慧远佛学思想内在矛盾与展开的分析,力图理清慧远思想的特质,从而从一个侧面,窥测中国佛学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20.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