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6,(5)
正第二章南山律宗之教一、什么是南山律宗(一)释名南山律宗是由曾居终南山的唐朝道宣律师基于"四分律",融摄其他小乘律部和大乘教理而契合汉地机缘开显创立,以戒律作为主要诠解内容,以持戒作为主要修行方式,而兼行进修定慧六度以得解脱成佛的佛教宗派。"南山",是终南山(地处陕西省秦岭)的简称。因道宣律师在此撰写著作,研弘戒律,后人便尊称  相似文献   

2.
湛如 《中国宗教》2020,(2):78-80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较早成立的宗派,主张止观双运、教观总持,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有效尝试,而长安西明寺是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居住过的重要道场。西明寺与天台宗的谱系传承及相互关联,是了解中古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有益路径。一、西明寺律学传承西明寺律宗之传承,始自道宣,为《四分律》无疑,但其后继之人模糊不清。道宣之后,多有人前来学习瞻仰遗迹。道宣同时代的律师,在西明寺中还有数位,道世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道宣(596—66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弘传戒律,世称南山律师。《清凉山志·高僧懿行》为其立传,云:“律师尝游清凉。《广清凉传》卷下亦载道宣至五台山,曾在中台弘律传戒,下山后亲自宣传五台山灵迹,对整顿五台山宗风,使五台山原有律学转为律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次后,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戒坛。道宣,作为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08,(10):29-32,33-44
七、南山之后清规兴,敬守戒律三品持 南山道宣律祖(596—667)之后,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众生的根机等又逐渐有所变化,一些新的人事状况需要特别应对,一些戒条在现实社会中更加难以实行,但没人敢自比道宣律师那样的盛德而针对律典进行删补取舍,于是有的高僧大德便另外制定清规以补充或替代戒律。清规的制定比较灵活,因而适应性很强,较好地使僧团稳定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5.
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  相似文献   

6.
一、缘起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时至今日,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挽回世道人心,续佛命脉,令正法久住,  相似文献   

7.
黄凯 《法音》2023,(9):18-21
<正>释僧晃,俗姓冯氏,绵州涪城南昌人。“形长八尺,颜貌都伟,威容整肃,动中规矩。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声气雄亮,志略宏远,纲维法任,有柱石焉。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这段文字出自唐代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兴福篇·释僧晃传》。传主是周隋之际的僧晃,他年轻时就学识渊博,立志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专攻《十诵律》。北周保定后期,僧晃来到长安开始学习《僧祇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11.
正唐代高僧义净因"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于咸亨二年(671)十一月"附舶广州,举帆南海",历经二十五年,周游三十余国,求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归国后,义净先后在大福先寺、西明寺、福先寺、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义净西行求法,意在佛律,冀望通过整饬戒律,矫正时弊,因此,他"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然而,由于唐代戒律之学在道宣等人的倡导下,已形成"《四分》独尊"的局面,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并没能在中土得到弘持。在义净翻译的众多佛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有"诸经之王"之称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相似文献   

12.
本相 《法音》2000,(1):28-30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以其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净、密、律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大多在福建流行过,唐道宣律师所创的南山律宗就是其中之一。现将律宗在福建的弘扬,分三个时期略作介绍。一、兴盛时期律宗从中原向南传播而进入福建后,在沿海一带得到迅速流行和发展,并逐步向闽北、闽西内地渗透,一直延续至宋,尤以唐代最为鼎盛。弘律名僧辈出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在唐代,象宣一、志彦、弘则等律师就赫赫有名。据志书载,宣一律师不但精通《四分律》,而且躬履力行。…  相似文献   

13.
1819年,一位20岁的法国青年进入法学院攻读法律。对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来说,毕业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师,无疑是与其家庭的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但这位青年却立志要成为文学家。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家人,家人震惊不已,感到匪夷所思。父亲不无嘲讽地说:"我的孩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的寺、僧依所属宗派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自唐宋以来"禅"、"讲"、"律"三分天下寺院,乃为定式。所谓"禅",指禅寺、禅僧,由禅僧住持,代表禅僧宗尚虚寂;所谓"讲",指讲寺(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诸宗寺院之通称)、教僧,由教僧住持,代表教僧精研释典;所谓"律",指律寺、律僧,由律师住持,专门学习和弘扬戒律,代表律僧严行戒律,此  相似文献   

15.
释妙丰  赵映诚 《法音》2022,(9):47-53
<正>广长律院位于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青林山上,濒临美丽的莲花湖。广长律院是明代三昧寂光律师于1626年所鼎建,是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三大律院”之一,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三昧寂光律师是明末清初“律学中兴”之关键人物,也是律宗“千华系”的开创祖师。广长律院是三昧寂光律师在中兴律学过程中最早创建的寺院之一,并住持寺院达十余年之久,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律宗“祖庭”。  相似文献   

16.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也是中国佛教律宗的祖庭。早期律学传播过程中贡献最著者应首推北魏时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律师。《四分律》于姚秦弘始十年(408年)译出后一直未曾广弘,从北魏道覆律师继承法聪,作科文式的《律疏》四卷以后,才打开研习  相似文献   

17.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8.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鉴真在岭南     
鉴真在岭南的道迹贤踪 鉴真(688—763),在日本被尊为“唐大和尚”(“尚”或作“上”字),圆寂后谥“过海大师”。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鉴真十四岁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鉴真十八岁,从道岸律师(654—717)受菩萨戒。前后经历六次东渡,遭遇五次失败,期间不幸双目失明,最后终于到达日本,向僧众授戒传律,创立日本律宗,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2)
<正>五、唐代《观经》之注释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续高僧传》说其: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口诵阿弥陀佛号。对其与《观经》之初接触,《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其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55]之记述,回心净土教并拜访道绰。33岁之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城内的光明寺、实际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