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元春 《中国宗教》2014,(11):66-67
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在振微起衰的复兴征程中,始终伴随着保守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等的纠葛。不惟佛教界、学术界存在这样那样的观念或观点的争辩与冲突,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间。其中最为集中的论题,就是中国佛教面临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怎样做才能既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本怀、特色,又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达成双向互助、共生共荣的圆满善果。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学识的局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聚讼不已。而圣凯法师的新著《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一书,可以为这种局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间佛教是关于人本的佛教,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尊重人性和生命价值、净化心灵及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的人文宗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调和主体精神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当下,面临着其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受世俗化影响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和特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保持自身超越性和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等三个方面作了系统论述,明确指出在末法时期提倡人间佛教,绝不能片面地将这一契合现代性而发端的人间佛教,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一项革新举措,从而忽略佛教固有的化世导俗、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根本功能和超越世间的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佛教文化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重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决定着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当代走向。总体上看,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是深刻反思社会变革、文化变革与自我处境之后的智慧抉择,堪称佛教在中国的第三次重大转型,并与前两次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转型遥相呼应,共同铺就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受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佛教也同时经历着近现代化的改造过程。由于历史遗留的积弊,加上现实因素的压迫,近代中国佛教真可谓内忧外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2017年12月23日,"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什刹海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为主题,重点探讨"人间佛教"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智慧光芒,回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革新、挑战与机遇,以及利用智能技  相似文献   

9.
时至世纪之交 ,宗教与宗教学界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新世纪的宗教应该如何发展。其中 ,自然会涉及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发展 ,特别是佛教的改革问题与佛教的发展模式。有些学者亦曾著文对此加以论述 ,就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佛教传统及其发展模式的现代转换、佛教的存在形式如居士佛教、佛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关系等等 ,均在近现代佛教历史发展基础上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及展望式的解读。太虚大师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现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他的近现代佛教改革运动史云云 ,由此得到了当…  相似文献   

10.
吴容锡韩 《法音》2010,(9):32-32,33-36
<正>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创新着自己的形式与内容。佛教深知,如果它失去了创造之主体性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在中土扎下根来,更不可能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里,佛教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台湾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出现日益分化趋向,由此导致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寺院、教义和经济利益的分化。财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台湾佛教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不仅佛教在规模上的迅速膨胀与台湾社会的富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由于佛教拥有巨额的财富而使教内外对于经济利益与传统教义的矛盾提出了种种问题,这些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台湾佛教应答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台湾佛教逐步实现适应现代社会所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演至本世纪初,变化动荡乃是亘古未有。而经宋、元、明数朝而来的中国佛教,已是衰微不振,远远落后于不断前进的社会与时代。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佛教如果在救世济人方面重显其大机大用,更求在当时世界文化学术上重建其优越地位,这就不得不随缘顺变,转换传统,重建秩序。因此,将近两千年来中国佛教的古老传统,在变动急剧的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基本完成了自身富有时代特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周利平 《美与时代》2007,(2):119-120
我们正处在一个各种文化与思想激荡的教育变革时代,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碰撞,人文与科技结合,这使得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正>一、时代缘起回顾过去十五年历程,中国佛教走出了一条勇敢超越自我、努力传承创新的不平凡道路。经过时代浪潮的磨砺塑造,一个立足古老传统、面向广阔世界的现代佛教正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文明的时代。曾经在农业文明、礼制社会里找到自身定位的佛教,如何在今天的科技文明、法治社会里重新自我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都市佛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以道济为代表,传统都市佛教凸显空间性,即都市与山林作为对立范畴的独特意义;以太虚为代表,近代都市佛教凸显合法性,即佛教与时代变迁的相互应和;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来,都市中普遍出现的以商业诉求和旅游形态为主要表现的佛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都市佛教解决了自身的合法性问题,而第三阶段的都市佛教则全面介入了世俗生活。第四阶段的都市佛教应该超越前三个阶段,以对世俗生活的有限介入,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复兴宗教体验,形塑宗教记忆,从而起到缓解都市生活节奏的重要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与数字媒体时代中,佛教的现代转型应保持未完成态,从而显现出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
僧侣教育亦称僧伽教育或寺院教育,是指以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教学诉求的公共性育人行为或授课活动。不丹僧侣教育既是印度、中国西藏、不丹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也是不丹王国发展史的重要体现和见证。长期以来,佛教作为不丹的主流文化,不仅塑造了不丹宗教价值体系,而且逐渐演化为不丹社会情感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僧侣教育与佛教在不丹的传播和普及同步展开,深植于不丹国民的思想和文化之中,影响深远。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世俗教育的引入非但没有致使传统僧侣教育衰亡,反而促使其推陈出新、扬弃利弊、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稳步发展,至今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不丹僧侣教育与国家建构和民族认同同步,与“幸福教育”同频,成为不丹民众幸福的心理来源和国家确立其民族认同和身份政治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汉文佛教文献的学术价值,分析了传统古籍整理模式及其弊病,提出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佛教文献整理者提出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主张采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汉文佛教文献数字化总库。  相似文献   

18.
李海峰 《法音》2009,(3):44-47
传统的佛教以丛林清修为特色,而现代的佛教要适应当今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学者研究认为都市佛教的现代性包括以下诸要点:理性化、知识化、人文化[1]。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大转型,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移民城市,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正在逐渐  相似文献   

19.
林国良在《出入自在——佛教自由观》一书中探讨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谈到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是对其传统社会参与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社会形态有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呈现了崭新的面貌,佛教如不能参与这些领域,就将永远处于社会的边缘。为了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佛教团体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发展。这样的调整表现在各个层面上,并要求对佛教传统的一些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佛教要能适应社会,就要使其传统的社会功能有一种现代的发展。例如佛教的慈善公益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就很发达,佛教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当前师生关系所面对的时代挑战进了行实践观察和梳理,并从"师道尊严"本来的涵义出发,对师道尊严在现代的核心价值及其功用作出分析,尝试以现代思维赋予"师道尊严"新的时代涵义。认为,"师道尊严"体现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反映着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反映着中国自己的特色;在现代,重塑师道尊严,传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有助于明晰社会伦理秩序;优化尊师重教之社会风尚;为师生关系铺垫中国文化底色;内在契合教育教学规律;以人为本关照教师职业情感。在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对师道尊严的本质精神和合理内核,予以积极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