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法音》2012,(10):22-24
佛教是富有慈悲与智慧精神的宗教,佛教徒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切实践行着佛陀悲智双运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尤其是六祖慧能大师以他对佛法独到的理解和一生的行持,继承和发扬了佛教慈悲与智慧的普世价值,为中国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广东是六祖禅宗文化的发源  相似文献   

2.
程群 《法音》1998,(12)
佛教的慈悲观、布施观与福田观智慧与慈悲是佛法的两大基本精神,佛陀在以佛眼之智洞彻诸法实相的同时,慈愍三界火宅众生,甚于父母念子。“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大无量寿经》)慈者,与一切众生乐;悲者,拔一切众...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法音》1994,(7)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佛教的人生观,更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根本点。“诸佛世尊,以大悲为体故”.“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慈悲的流露,一切作为,都以慈悲为动力,以“大悲为上首”。离了慈悲,没有佛,也可以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是从慈悲而发挥出来的。本期《愿爱心之光遍照人间》一文,回顾了由赵利、初居士等八位老人倡议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的历程及其成就。倡议成立福利基金会这一善举,开辟了一方“广种福田”,“多做功德”的园地,也为我什l提供了“如法供养”,“长养菩提…  相似文献   

4.
人们平时谈佛教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何人,但是一说到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那真是达到了童叟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且一至认为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之风范应该极力提倡,我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看,菩萨所具有的那种慈悲喜舍、济世度人的大无畏精神,恰好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之风、以德报怨的圣贤之道相融会,使得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从佛法的角度讲,具备并圆满了菩萨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所以,论佛也罢、修佛也好,那就必须要说到菩萨的慈悲本怀及利益众生的无尽大愿。菩萨,全称为菩提…  相似文献   

5.
《法音》2002,(10)
法轮功邪教盗我佛教“法轮”以为其名号,窃我佛祖诞辰以作李洪志“生日”,篡我佛教术语名相以充其邪说,诬我佛教而自称“最高佛法”,恶紫夺朱,欺骗、蒙蔽了无数的海内外民众,祸国、祸教、祸民,其罪业、其危害罄竹难书,一时世人因谈“法轮”而色变,佛子因言“佛法”而蒙羞。这真是佛教亘古未有的大耻辱,天地不容之大邪恶。众所周知,佛教义理博大精深,二千五百多年来,以其不朽的智慧、慈悲的精神、和平传教的方式,弘传于五洲四海,形成了巴利语、汉语、藏语三大语系佛教。她传入中国二千多年来,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乘的佛法逐渐成为中原佛教的主流。中国都市佛教遵循的原则就是大乘的入世佛法。其核心是:不异世间而出世,慈悲才是成佛的根本,将目光放在有情众生的需要和现实苦难上,由利他之行而圆成修持的功德。正是根据大乘的入世佛法,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人间佛教”,提出“建立人间佛教,庄严人间净土”的理念。人间佛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指南。  一、都市佛教将成为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1996年起,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移居城…  相似文献   

7.
文摘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方立天在《文史哲》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认为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首先,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观——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的。其次,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祓苦”的践行和作用。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中国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第三,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  相似文献   

8.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9.
佛教徒投身于慈善事业,不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更是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具体实践。它也是佛教对社会的关爱,佛教徒对社会肩负的使命。从理论上来讲,这一使命从大乘佛教的般若解脱、不舍世间以及慈悲济世的教义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实践上来看,佛教界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安宁、富乐、进步所做的种种奉献便是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三、赵朴初对“人间佛教”理论的解释及其运作赵朴初(1907—)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就读时,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经关之介绍,进入中国佛教会工作,由从事佛教社会公益事业而开始实践佛法根本之一的慈悲。在上海,他结识了太虚法师,并受到器重。赵朴初...  相似文献   

11.
西方自悯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慈悲观, 后者体现为在困境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知维度, 慈悲意味着客观认识自己以及自他关系; 在自我体验维度, 慈悲意味着以慈悲喜舍等积极情绪应对不利情况; 在自我调控维度, 慈悲意味着通过行为的自我约束及觉知力实践训练建立稳定健康的心理功能。西方自悯因其自身的哲学思维限制没有触及佛教慈悲观核心理论, 而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梳理有助于拓展、完善西方自我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慈悲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的象征,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行是菩萨成佛的重要实践,因此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他们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自于一颗愍念众生的菩提心。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由于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模式之一。起点较薄弱的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有待在制度管理上予以加强,在慈善内涵上加以提升,除了施贫济穷以外,更应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成办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3.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值此金秋时节,我很荣幸参加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觉悟在人间"。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当下,我们倡导佛教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的理念,弘扬观音精神,践行观音信仰,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甘露,化解人类生存与道德信仰的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谓责无旁贷,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15.
<阿含经>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其中包含了大量释迦对商人的说法,从中可看出释迦商业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因缘果报为中心,既重视经济发达,又提倡超越财利;既崇尚积累财富,又要勤俭节用;虽提倡自己勤俭又号召不吝惜地布施众生、慈悲利他.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8,(1)
正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唁电中国佛教协会:惊悉一诚长老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一诚长老一生潜心佛学,信仰坚定,修行严谨,清正平和,慈悲济世,是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爱国爱教的典范。长老在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期间,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积极推动佛教团体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佛教人才,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推动当代佛教健康发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智慧的贡献日益凸现.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相似文献   

18.
石小英 《法音》2019,(8):44-47
正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过传播和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信众日益增多,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女性群体尼僧。这些尼僧中有很多杰出名尼,她们不但深信佛法、游心经律、精勤苦修、禅律俱精,而且积极弘扬践行佛法、讲经说法、修寺造像、慈悲济世,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僧俗关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佛教的主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已故真禅大和尚乃是其中倡导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最为积极有力者之一,贡献很大,影响广泛。这与他亲近现代高僧大德,广学多闻,对佛法有深刻领会相关;这也关系到现代佛教发展的大势和真禅长老身处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并作为上海佛教重要领袖相关。真禅长老的许多著作都关注了佛教与人生的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凡夫众生应该藉假修真,因此必须爱惜寿命,积累福德而学佛证道,又要不离世法大作利生事业。真禅法师把佛法、养生和人间事业冶为一炉,主张出家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人间乐土,出家禅僧要坚持“农禅并重”;在自身精进不已的同时,又要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贯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真禅法师最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实践着这这一最有意义的事业——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