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2.
吴明 《法音》1990,(10)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如今丛  相似文献   

3.
戒体指受戒者纳受戒法于心中而生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在性质上有色法、心法及非色非心法之区分。戒体论完成于中国佛教律宗,南山律宗道宣以戒体诸义作为其判教的依据,归戒体为唯识学中的“种子”。在对种子戒体的形成、所依、功用等论述中,道宣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摄小归大”律学思想,以种子戒体作为会通小乘戒律与大乘思想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5)
正第二章南山律宗之教一、什么是南山律宗(一)释名南山律宗是由曾居终南山的唐朝道宣律师基于"四分律",融摄其他小乘律部和大乘教理而契合汉地机缘开显创立,以戒律作为主要诠解内容,以持戒作为主要修行方式,而兼行进修定慧六度以得解脱成佛的佛教宗派。"南山",是终南山(地处陕西省秦岭)的简称。因道宣律师在此撰写著作,研弘戒律,后人便尊称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5)
最早的菩萨戒法梵网经,据说是因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其王子千人,受菩萨戒法而来。这是最早的菩萨受戒法。我们人间有此戒本,是由舍那菩萨修行此戒而成佛之后,在莲花胎藏世界之中,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自己把  相似文献   

6.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陀灭后,以戒为师。作为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必须受戒、学戒、持戒,以戒为师,才能自度度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为帮助初学佛者认识学习戒律、依戒修行的重要性,特从台湾圣严法师所著《戒律学纲要》一书中节录若干章节,编成《戒学讲座》,陆续在本刊发表,以资提倡。  相似文献   

7.
普仁 《法音》2010,(7):42-46
<正>佛陀在入灭时强调,佛灭度后,要以戒为师。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正是在"以戒为师"精神的指引下,才得以绵延传承,发扬光大。佛教在中国形成的八大宗派,有很多修行法门,就律宗而言,虽然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9.
心皓 《法音》2007,(5):15-27
佛教的学修次第不出戒定慧、闻思修和信解行证,僧人通过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凡性,完善自我到成佛,“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极圣”就是佛,佛是天台智者一生极力鼓励、教化众生去追寻成就的人格模式。禅观实践,是培养完美人格、僧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这种内发的自觉正如定共戒、道共戒[1]的获得一样,无需教条律制来施予任何压力限制,自觉地达到僧团自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1):1-1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心作分限,饶益有情引发净戒,是诸菩萨所起净戒不胜二乘无漏净戒,不名净戒波罗蜜多;然诸菩萨心无分限,普为度脱无量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菩萨所起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又满慈子!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萤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又…  相似文献   

11.
受戒是佛教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必要仪式.将受戒仪式依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受戒文.历代的大藏经中没有流传下此类经典,学界对受戒仪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其所收录的戒仪与戒经类佛经,比如<出家人受菩萨戒法>、<佛说八关斋戒经>、<三归五戒正范>等.但是,它们对具体的受戒仪程的记载则远比不上受戒文.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13.
释慧彻 《法音》2007,(7):18-27
受戒、学戒、持戒是出家僧尼进修的正当次第,而犯戒、忏悔、清净则极为可能在进修过程中发生。依此二次第而行即是佛陀所说的两种智人:一专精不犯,二犯而能忏。但有些僧尼存在不敢谈犯戒、犯戒不敢忏悔的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14.
戒牒     
《法音》1984,(4)
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本会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乃于一九年月日在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  相似文献   

15.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6)
<正>三、实法宗的无作戒观一切有部认为,无作戒同作戒一样,可归入色法。但是无作戒不是普通的色法,具有相当独特的性质。以下从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一)以有为、无为分类,无作戒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故属于有为法。[244](二)在色法、心法和心不相应行法三聚之中,无作戒应属色法。南山律总结了如下三个理由:1.戒体具有损益的性质。例如持守善戒,则恶法减少而善法增加,戒体得到肥充;违犯善戒,则  相似文献   

17.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18.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19.
释慧彻 《法音》2007,(7):18-27
受戒、学戒、持戒是出家僧尼进修的正当次第,而犯戒、忏悔、清净则极为可能在进修过程中发生。依此二次第而行即是佛陀所说的两种智人:一专精不犯,二犯而能忏。但有些僧尼存在不敢谈犯戒、犯戒不敢忏悔的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