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子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的思考与回答,是当下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但现代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有可能和有必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社会文化。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子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作用,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繁衍不息,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关于文艺与文化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涉及到"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人审美追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立足文化的视野与高度来探求如何继承中华美学的精神品质与传统价值,如何再现和重塑中华美学的魅力,从而实现精神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中华美学精神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当下市场化的时代语境中,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就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而不能"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唯有如此,中华文化才可以真正影响、引领、矫正、提升人民的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新时代的中华文化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3.
宗教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源,有许多是具有历史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资源,这些资源首先必须继承和保护好,所以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应坚持在继承保护基础上进行开发,尤其是许多有形的独特资源更是如此。宗教文化资源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运用,使其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4.
自汉以后,三教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这反映在三教关系的研究上,集中体现于对三教之"教"内涵的如何把握。然而,三教之学及其关系的历史衍变绝不是纯粹地、单一地脱离社会环境的学术形态,相反它是应具体的时代环境而生,并且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从"学"的层面和从"教"的层面都有失片面,只有从内在精神的层面去把握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才  相似文献   

5.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社会的更替与发展。传统技艺是需要传承的,只有用心去对待它,去发扬它,才能感受它的魅力,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扬州传统漆器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该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扬州历史、中国历史的正视与传承。民族文化魅力源远流长,但是当今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却是阻力重重,我们只有不断突破,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其得以永恒。文章就以扬州漆器工艺为例,简要地说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原道》2015,(4)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复兴一直是一个让国人充满忧虑和希望的主题,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进行社会建设。民族复兴的主题为何以及如何在百余年来的历史时空中已经并且继续深入而广泛地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回望历史。20世纪初期,老大中国面临着民族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危机,国人希望通过社会革命与文化运动的方式纾解时难。"辛亥革命"确立共和体制是民族  相似文献   

7.
解释、解释的客观性与文化传统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文化传统的演变和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的解释和阐扬,然而,当我们考察文化传统的继承时,我们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客观性而忽略我们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对待文化传统整体时继承这一层面的传统因素,而否弃另一层面的传统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就其共同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言,就是力主“回归”传统、“回归”历史,试图从文化传统解释中寻找文化未来发展和重塑的方案。此中,则关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解释在何种程度上能达到客观性。经典解释学的讨…  相似文献   

8.
文化多元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多元之间的关系却是“热点”问题所在。虽然,我们有“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多元通和”的文化整合传统,但现代社会对文化群体的归类正在影响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宗教身份的社会归类处于社会诸结构的多个层面之中,宗教认同的自我归类则受到多元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影响。在现代与传统相交织、多种利益存在张力的中国,当我们去研究多元文化关系的时候,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的身份边界的建构,更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A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结合襄阳地域文化的涵义以及背景等因素,探讨了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襄阳的文化资源、自然历史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阐述了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探究城市视觉形象如何得到继承、应用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王雷 《天风》2009,(6):12-14
基督教会的社会服务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基督教社会作用的重要体现,如今在响应"宗教界人士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中国教会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社会服务事工?本期的话题就此展开,既有理论层面研讨,也有实践层面探索,希望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1.
"存天理,去人欲"是理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儒学道统论中"从道不从君"、仁义之道高于君主之位思想的继承发展。它主要针对统治者违背儒家纲常伦理,失德乱政,恣情纵欲而发。这一思想要求统治者以道制欲,遏止私欲,以德治国,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非禁止普通民众饮食男女的基本物质需求。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合理性,但亦存在自身的流弊和消极影响。自近现代以来,这一思想遭到了人们的激烈批判,这虽有其道理,但亦需要我们对"存天理,去人欲"思想提出的针对性、原因等作客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其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莲 《美与时代》2007,(2):51-52
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却是艰巨而又曲折的.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几千年的智慧和文明,这给我们挖掘、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提供了无尽的宝藏,因此,"寻根"是中国画发展的最好的途径.我们在寻根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吸收外来的养料.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对传统信仰做一个文化定位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在实践的层面做一个推进,才可能使传统信仰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和实生物”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文化基因看文化继承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和未来价值,我以为应首先廓清有关文化继承的理论问题。文化继承本是文化发展规律的一个方面。那种把文化全部看成是意识形态而简单化对待的作法,是与实际不符的。用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来解说文化继承,将为我们拓开一片新的视野。(一)各民族经过历史证明有效的思维方式,应当发掘、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令其光大,以求为本民族和人类发挥更大的作用。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代表一种思维原则、取向、形式。思维方式作为文化基因的主要部分,是有巨大生命力的。按照一定思维方式所获得的具体的思…  相似文献   

15.
王博 《现代哲学》2020,(1):147-153
王夫之深刻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通"之精神,并在其"通"论思想的具体展开过程中,表达了重视个体与殊异性等颇具现代性意义的思想内容。在天人关系中,王夫之阐明了天人相通相继但不同的道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他强调以"变通"之精神师法古人智慧,以应对当下社会具体问题;他继承和吸收了张载的"通"观念,在伦理学中强调在尊重他者的基础上以"尽己"和"推己"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平等思想,并在人性论中彰显了人性的丰富性及人性与物性相通的内容;在知行问题的阐述过程中,他从"诚明"与"知行"关系层面,深刻揭示了广义的知与行在人之成德、成性过程中所具有的相通性。王夫之的"通"论思想,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智慧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16.
建设先进文化 ,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一个发达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社会 ,不仅要有先进的生产力 ,还要有先进的文化。文化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的载体 ,是衡量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由积累和创造而成。今天 ,我们建设先进文化 ,必须在充分继承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不断创造出新的优秀文化成果 ,逐步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文化 ,是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的最重要…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3)
正扬州大明寺建寺迄今已有1550多年历史,集宗教、园林、文化、旅游于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重点开放寺院、国家AAAA级风景区、江苏省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这里人文荟萃,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是扬州的"文化高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明寺与全国很多名山大寺一样,也面临着如何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强佛教文化建设的课题。我们秉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坚持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保护;找准切合点,以贴近大众  相似文献   

18.
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启示与思考白奚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列国的学术文化中心,曾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意义却是超历史的。我们今天研究稷下学宫,不仅是为了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陈驯 《天风》2015,(2):28-29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们民族古代文化(包括道德)遗产,历来有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历史上的文化尽是糟粕,没有任何可取之处,要一古脑儿抛弃。这种观点看起来很革命,但它割断了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另一种是全盘肯定,认为历史上的文化都是科学珍宝,好得不得了,要统统继承下来。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民族感情,但却是一种国粹主义,复古主义。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