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讯2017年12月23日,"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什刹海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为主题,重点探讨"人间佛教"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智慧光芒,回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革新、挑战与机遇,以及利用智能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就是近现代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佛教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发挥人间佛教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由香港佛光道场赞助,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当代中国佛教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及其实践过程中,中国佛教界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建设及社会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本文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三位佛教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为中心,梳理并讨论"人间佛教"理论中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观念,探讨20世纪"人间佛教"思想中有益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资源,最终体现"人间佛教"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或"社会资本"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7.
僧俗关系的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即对"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不同强调、戒律的不同理解等;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一、住持佛教的重任,二、修行解脱的优先性。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所有教法以出家为教导核心,确立"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同时亦有部派提出"胜义僧"、"在家阿罗汉"等引起冲击。大乘佛教以"广度众生"为实践目标,在"僧俗平等"为基本模式,但是不同经典系统亦有"尊僧"与"抑僧"的立场差别。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社会适应性,是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前提。不能适应社会,就不能存在于社会,这是一般形式逻辑的常识。但是,具体谈到佛教的社会适应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能够穿越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一个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能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制度中同时存在?为什么产生于生产力极为落后、科学极不发达时代的佛教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 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无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触及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伦理体系入手,初步建构印顺佛化道德概念在人间佛教的不同维度中所形成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纵向的差序层级、横向的规范原则及其佛化伦理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印顺以众生性、人性和佛性的不同区分出人间佛教伦理道德的境界序列,又以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为背景提出佛陀人间化的伦理前提、智慈合一的实践理念、集团生活的时代倾向与救世之仁的实践意义作为人间佛教伦理观的原则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家、出家两种殊途同归的佛化道德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11.
正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领袖和改革家之一,他继承融汇中国佛教传统,志在革除佛教在封建时代所附着的尘垢和弊端,力图引导其能契理、契机地适应新的时代,走向现实人生,化导社会、人心,被誉为"近代佛教的马丁·路德"。太虚大师还是继杨仁山居士之后,具有世界佛教视野的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组织创办了"世界佛学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这一传统社会组织如何禀承契机契理之原则,因应时代之机,创设新的佛教制度,使其契合新的社会体制与文化空间,成为关涉中国佛教再生与发展根本命脉的时代任务。本文梳理了1949年至1993年间中国佛教界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韩国、中国、日本三国的佛教代表团于佛历2558(2014)年11月18日至19日在韩国举办"第十七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大会以"佛教思想的和平实践"为主题举行国际学术演讲会,是以各国的和平思想和实践事例为中心,彰显祖师大德智慧,确认实践和平共存重要性的盛会。今天,韩国、中国、日本的佛弟子在佛前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共同祈愿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世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国家大数据"的伟大战略应运而生。佛教如何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怎样践行"国家大数据"战略,已然是整个中国佛教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江苏宗教局带领省内佛教界直面挑战,及时成立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为迎接信息化时代,践行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  相似文献   

15.
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将中韩日佛教交流比喻为三国间友好关系的“黄金纽带”。倘若仅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则中韩佛教交流便是这条纽带中关键的一环。2005年11月,法门寺佛指舍利被恭迎往韩国供养是中韩佛教交流的新篇章。温故而知新,回顾一下中韩佛教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体会这次迎奉供养舍利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一、中国佛教初传朝鲜半岛佛教传播至朝鲜半岛,始于公元4世纪70年代。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看,高句丽最高,百济次之,新罗最落后。从与中国交通方面看,高句丽与中国毗邻,百济越西海(即黄海)…  相似文献   

16.
陈星桥 《法音》2003,(9):20-22
十、僧人与养生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知识或认识问题,最重要且更困难的是能否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由于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因而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也就很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其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佛教的养生之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它由一类特殊的社会成员———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在实践佛教的教理教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探讨佛教徒———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养生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佛教…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10)
正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教育伴随着救亡图存、振微起衰的时代浪潮,风雨兼程,艰难行进。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从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立至今,经行在传统与现代的教育版图中,依然面临着时代的机遇与社会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佛教教育只有敢于接受挑战,才可能抓着机遇,焕发出勃勃生机。首先,我们来看机遇:第一,"中国梦"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态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佛教教育的振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2)
正太虚面对近代社会危机及佛教自身的危机,提出了新的判教体系,并展开了"人生佛教"的新佛化运动。"人生佛教"是以他对佛法的判摄和对时机的判断为基础的,从判教思想契入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教理基础,也更能理解"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一清末至民国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碰撞之下,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在民国佛教判教活动中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后最初在上层社会流布。显然汉代的皇帝和宗室接受佛教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确凿的材料显示南北朝时代的后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僧官制度。其实还要早一些,即在北魏时代皇帝就已经委任了管理佛教僧人的官员。法果就曾受命为"道人统"。僧官的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