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6,(7)
正南京金陵刻经处由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所创立,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校勘、刻印、流通佛教经典,并办有癨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教教育之先河。另外,他还首倡建立佛学研究会,其思想主张,与时俱进,深具世界性眼光,给当时的佛教界、文化界以深刻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正因如此,金陵刻经处成为了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策源地、中国佛教教育  相似文献   

2.
杨仁山与近代佛教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仁山与近代佛教振兴张华本文通过杨仁山居士佛教振兴的理念四大方面的分析和叙述,充分展示杨仁山开创近代佛教新风的先师地位,及其拓展佛教复兴局面的宏大气魄,并可给当代佛教革新提供借鉴。也谨以此纪念杨仁山居士诞辰160周年及金陵刻经处创办130周年。一、引...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创办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欧阳竟无、吕澂等佛学大师薪火相传,传承发展至今,已有150年历史。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发源地、佛教法宝流通中心,也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7月5日,中国佛教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  相似文献   

5.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6.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7)
正(2016年7月5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出席今天纪念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一个半世纪前,杨仁山居士联合佛教界有识之士发起刻印《净土四经》。这一今天看来普通的经典刻印行动,就如一缕希望的曙光,刺破民族危机与佛教衰颓的暗夜,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成立,揭开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序幕。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策源  相似文献   

8.
晚清之际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佛教,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阴影之中,救亡图存成为许多爱国爱教人士的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刻经弘法、办学育人、振兴义学,成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奠基人。本文详细回顾了金陵刻经处创办150年以来的曲折历程与卓异成果,展现了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欧阳竟无、赵朴初居士等著名佛教人士为全面复兴中国佛教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清晰梳理了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典翻译及义学研究的嬗变脉络,尤为翔实地阐述了金陵刻经处对近现代佛教义学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金陵刻经处从出版、教育、研究到统一佛教组织、创办佛教刊物,从博搜广弘大乘经典、重兴义学研究热潮到启迪社会革新思想,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坚守到世界弘法的国际视野等多方面历史贡献,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世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8)
正一个半世纪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国力衰弱、列强入侵、国内战争、社会动荡的内忧外患之中,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第一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佛教文化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刻经演教,育才研究,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弘法利生的光辉历程,直接推动了中国佛教的近代复兴,同时也为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宝贵的精神资源,被公认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  相似文献   

10.
金陵刻经处创办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吕建福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刻印流通经籍之场所,金陵刻经处曾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  相似文献   

11.
杨文会的两篇《支那佛教振兴策》反映了他后期的弘法理念,一则筹款兴学,二则全球传教。《振兴策二》以"美洲阿尔格尔"(Henry Olcott,1832-1907)为中心人物,但在汉语文献却鲜为人知。这位美国上校,1875年9月曾在纽约创立"神智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1880年5月抵达锡兰以后,成为最早的白人佛教徒,致力于亚洲佛教的复兴。学界大多注意杨文会与日本学者的交谊,本文则以"阿尔格尔"为由头,重点考察他与欧美人士以及达摩波罗(Dharmap仭la,1864-1933)的交往,说明清末民初的"新佛教"与杨文会的国际视野密切相关,是亚洲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触了锡兰达摩波罗以后,杨文会的弘法实践,从早年专注"刻经",转而投身于"僧学",创建祇洹精舍,办佛学研究会,培养佛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肖永明 《法音》2008,(9):25-29
时至近现代.以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印经、讲学、弘法为机枢,中国佛教一改明清以来衰敝不振的状况,全面复兴。其波推浪涌、波澜壮阔之势,运承隋唐中国佛教之盛.而有别于隋唐佛教的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乃至社会政治领域中.大放异彩.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的天台宗研究本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自杨仁山、欧阳竟无等倡导的“居士佛教”兴起后,近代佛教思潮的主体一变而为法相唯识学的推进。天台宗哲学体系本身,受到了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一系佛教学者的强烈批判。而在新儒学领域,天台宗哲学却得到了近代以来新儒家们的重视,其代表者如牟宗三推崇天台圆教哲学为“佛说之极致”。本文以欧阳竟无与牟宗三对待天台宗义理颇具代表性的相反价值取向为视角进行剖析和反恩。  相似文献   

14.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梁启超曾称近代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此"伏流"的引领者,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杨仁山居士。佛教界将居家修道、信佛学佛之人称为居士,杨仁山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大居士。他以居士身广弘佛法,促进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被尊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奋起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沈曾植《杨仁山居士塔铭》)居士起晚清中国佛教之衰,肇现代中国佛教之兴,其于中国佛教之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复中国佛教之前的“序分缘起”,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只有引起我们更多的疑情──造就一代大师的一方水土的本地风光到底如何?徜徉在花木扶疏的金陵刻经处内、深柳堂前、杨仁山墓塔下,我们时时涌动着拂之不去的愿望:去杨…  相似文献   

17.
清末,佛教随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衰朽而老迈不堪。面临列强的宰割、西方科技文明的强力冲撞,爱国志士纷纷谋求自强之道,在一批贤达力倡教育救国的同时,佛教界也提出了办学兴教的口号,有感于“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的状况,曾游观欧亚,颇具近代世界眼光的杨仁山居士,受基督教和日本佛教开办宗教院校的启发,呼吁中国佛教“欲求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伴随着采西方教育体制的新学堂的遍地开办,取新学堂体制的佛教学堂,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与一些长老们为对付庙产兴学风潮而开办僧学不同,杨仁山居士于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举办…  相似文献   

18.
佛学研究,实为近百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种新风气。自从杨仁山居士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印第一部书《净土四经》,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于伦敦结识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托其在日本寻回我国久佚的隋唐古德注疏,回国刻经说法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直接的传承者有欧阳渐、吕澂等;同时受其影响的,如宋平子、章太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以及汪康年、夏曾佑等,都是一班主张革新的人士,那种勇猛精进、大雄无畏的精神,不少是从佛家思想学说中得来;就是他们治学方法的精严,也可说是得力于法相、唯识、因明学的研习。这些都和杨仁山的佛教学术活动开风气之先,创有利的条件有关。所以杨仁山不仅在佛教中重振义学之风,也对我国民主维新运  相似文献   

19.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20.
<正>金陵本是采用手工进行刷印:先用"帚子"将水墨均匀涂刷在经版上,然后以宣纸覆在上面,再用"擦子"上下来回刷,揭纸之后,就是一张印好的书页。1866年,有感于在中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上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的杨仁山,在江苏南京自家宅院里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这个中国近现代第一家由佛教学者创设的集编校、刻印、流通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