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86,(2)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法颖集。颖姓索,敦煌人,今甘肃敦煌县也,为法香弟子。朱元嘉末南至江左,孝武时为都邑僧正,后辞任。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建元四年卒,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所撰有《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此卷元、明藏及大正新修《大藏经》皆作法显集。然法显初居道场寺,译出《僧祗律》,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法颖居京师多宝寺,每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是故此卷题云长干寺沙门,正与传合。盖以字近误为显耳。所集儿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向彼悔,一百零六众学,七灭诤,共三百五十四戒,与《四分律》相较,初三篇相同;舍堕篇以下条文互有增损。若仅以数论,  相似文献   

2.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3.
正唐代高僧义净因"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于咸亨二年(671)十一月"附舶广州,举帆南海",历经二十五年,周游三十余国,求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归国后,义净先后在大福先寺、西明寺、福先寺、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义净西行求法,意在佛律,冀望通过整饬戒律,矫正时弊,因此,他"虽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然而,由于唐代戒律之学在道宣等人的倡导下,已形成"《四分》独尊"的局面,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并没能在中土得到弘持。在义净翻译的众多佛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有"诸经之王"之称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相似文献   

4.
晚明时期,佛法复兴。汉月法藏针对当时禅门法统混乱宗旨不清等状况著《五宗原》,创"圆相说",意图重新恢复禅宗五家各自宗旨,遭到师门批判。法藏弟子弘忍作《五宗救》维护其师之说。法藏之师圆悟作《辟妄救略说》回应,从圆相说、临济宗旨、传承法统等方面批判法藏师徒执著名相为实法。僧诤问题揭示出儒家宗法观念对于佛教丛林制度的浸染以及佛法嬗变过程中诠释创新能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七叶窟,又名刹帝山窟、七叶岩、车帝石室。"车帝"意为七叶树,为常绿乔木,因石室前有此树而得名。古为王舍城五山之一,为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之处。在佛典《五分律》、《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律》中均提到,释迦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为使正法永续,于是在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护持下,于此窟召集五百位罗汉,安居三月,结集三藏,成经律  相似文献   

6.
"律分五部"是南朝初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的僧人对早期戒律传承史的一种知识史建构。这种观点的出现受到西域佛教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将当时传译的几种律藏纳入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中。到隋唐之际,随着十八部论的兴起,义净"四种尼迦耶"的影响,五部说又被不断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五部说。  相似文献   

7.
上座部巴利文律藏注释书Samantapasadika是巴利语佛教注释家觉音所著,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汉译律论《善见律毗婆沙》与巴利Samantapasadika有很深渊源关系。由于《善见律毗婆沙》在汉译过程中插入了《四分律》的内容,因此在古代汉传佛教中一直被误认为是法藏部《四分律》的注释。这一误解出自唐代律宗相部律师定宾,后唐和宋代的景霄、允堪、元照均沿袭了定宾的误解,进而影响到日僧凝然对《善见律毗婆沙》与《四分律》关系的判定。1896年,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通过对勘研究巴利Samantapasadika和《善见律毗婆沙》,才澄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中辑录众多佚书,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大典本"。四库馆臣当时指出,大典本《周礼》文献残阙"地官"、"夏官"部分,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学界共识。到1980年代,程元敏先生在辑佚王安石《周礼新义》时,提出《大典》之中地夏二官不亡,纪昀等人"未遑深考,率尔出话言也"的观点。~(1)程先生率先反思共识,提出新说,可惜学界未予重视。笔  相似文献   

9.
方文昕 《法音》2019,(6):20-23
正《神僧传》是明成祖朱棣等撰录的一部僧人传记,介绍了自东汉至元代中外二百零八位高僧的神通事迹。永乐十五年正月《神僧传》成。上尝闻释氏书,采往昔名僧功行之卓越者,辑为一编,名《神僧传》,至是亲制序。~([1])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曾得道衍和尚辅佐,得帝位后故对佛教给予大力的扶持,并有《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法藏的身世,唐秘书少监阎朝隐《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及《宋高僧传·法藏传》等所言至略。十年前,因调查龙门碑刻资料,发现法藏造像四处,祖坟题刻一处,皆可补僧传之阙,兹介绍如下: 1.在魏字洞有小龛,造像记云:“法藏为父母、兄弟姊妹,又为胜蛮,敬造弥陀像一龛。乾封二年(667)四月十五日。” 2.在考龙窝上方有一唐初小洞,内题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7)
正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1]),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的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2]),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  相似文献   

13.
正佛教的寺、僧依所属宗派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自唐宋以来"禅"、"讲"、"律"三分天下寺院,乃为定式。所谓"禅",指禅寺、禅僧,由禅僧住持,代表禅僧宗尚虚寂;所谓"讲",指讲寺(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诸宗寺院之通称)、教僧,由教僧住持,代表教僧精研释典;所谓"律",指律寺、律僧,由律师住持,专门学习和弘扬戒律,代表律僧严行戒律,此  相似文献   

14.
王小明 《法音》2000,(2):18-24
《比丘尼传》,凡四卷,为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宝唱,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岑。生卒年不详。少投建初寺僧 出家,遍学经律。后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取精理。天监四年(505)入京,奉敕住新安寺,参与僧 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僧朗之《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之述作。又列席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以下十一部经。改订安乐寺僧绍之《华林佛殿众经目录》(世称"宝唱录")。帝嘉赏之,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师博学能文,名冠当世,著作颇多,另有《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众经忏悔罪方法》三卷、《法集》一百四十…  相似文献   

15.
东晋义熙八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筑佛影台,第二年又撰写了《佛影铭》。慧远有这样的举动,是他读佛经,得知西域的那伽诃罗国有"佛影窟",窟中有"佛影",而后"罽宾禅师"和"南国律学道士"来到庐山,告诉他更多的情况。"罽宾禅师"是从印度来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但"南国律学道士"是谁,颇费猜疑。本文根据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南国律学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求法归来不久的法显。相关的考证不仅可以增加对法显回国后行踪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慧远此举背后的动机,这些都与当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禅修以及佛前观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7)
正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法显从恒河口的多摩梨帝登船,经14日抵楞伽岛,登岸即狮子国。此国时值大名王(Mahanama,406-428在位)统治。《佛国记》对于这个国家的地理方位、气候植被及历史发展都有简要介绍~([1]):"其国本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地理)、"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气候植被),"其国本无人民,止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人共市易,市易时鬼神不自现身,但出宝物,题其价直,商人则依价置直取物。因商人来、往、住故,诸国人闻其土乐,  相似文献   

17.
鞠彩萍 《法音》2012,(2):36-41
禅宗语录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称谓:《碧岩录》卷五,第四十二则:"直饶是碧眼胡僧也难辨别。碧眼胡僧尚难辨别,更教山僧说个什么?"(T48,p180a)《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十:"名言并奇句,情想乱穿凿。撞着黑..面老.,未免遭贬剥。"(X72,p361,a)  相似文献   

18.
“藏”古文作匨,《说文》:“匿也”,故藏字一般都指储放东西的地方而言。但佛教中的藏除同样含此意义外,还有佛籍经典亦称藏,《善见律毗婆沙》云:“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盖佛经最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道家经典也同此称做道藏,如《宋史·王钦若传》说:“明年为景灵使,阅道藏”例。本录所说之佛藏,则专指佛教寺院堂塔中的仓房言,一般计有药藏、经藏和轮藏之分,试溯其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是沟通中斯两国佛教文化和传播友谊的伟大使者。为搜集“汉土所无”之佛教典籍,他以六十五岁高龄西行求法,遍访南亚诸国,公元410年到达斯咀兰卡(当时称为狮子国),在王都阿努拉特普罗城的无畏山寺等处修学两年,干公元412年绕道爪哇回国。带回《弥沙塞部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  相似文献   

20.
律宗是研习与传持佛教戒律的宗派。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律典(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也相继在中国翻译流传,这些律典都属于小乘律。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以大乘教义来阐释小乘律的律学研究潮流,到了隋唐时代蔚为大观,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律宗。律宗形成以后,向全国传布,福建也不例外,现试阐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