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教书刊是弘扬佛法的重要媒介,但目前许多寺庙由于佛事繁忙,往往忽视佛教法宝的流通工作。本期中《大众阅经台与佛教素餐》一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国家,然而近80年来,在华侨佛教和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建造寺庙,聘请著名法师当主持,开展多种多样的弘法活动,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菲律宾佛教呈现出兴盛景象。菲佛教界不仅传播佛教,而且宣扬中华文化。菲律宾佛教的发展,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容,加深了中菲两国和人民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东晋十六国时起,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并逐渐向广大的下层民众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佛教与北京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一些佛教的节日或纪念日,逐渐越出了佛教寺庙高高的院墙,悄然走进世俗生活,与民俗相结合,成为老北京积久成习的岁时风俗。一、佛诞日——舍缘豆(农历四月初八)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的日子,称为佛诞日,是佛教最大的节日。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之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为他浴身。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佛教寺院每年在佛诞日都要举行浴佛法会,故又将这一天叫作“浴佛节”。浴佛节的仪式是将佛像置于香…  相似文献   

4.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5.
佛教界应继续高举以戒为师的大旗,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佛教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寺庙陆续恢复重建,人才不断涌现,不少寺庙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佛教也面临着市场经济大潮的  相似文献   

6.
释本悟 《法音》2022,(7):61-64
<正>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崇俭戒奢的氛围。中国佛教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推进佛教中国化,切实解决佛教领域突出问题,制定完善重要教规制度,指导开展各项教务活动,推动佛教事业健康传承。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佛教界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消除商业化不良影响还须持续用力,个别寺庙还有借佛敛财、为商业活动站台等现象。教风建设力度不够,奢靡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违规建设寺庙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选取九华山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陕西法门寺和西安香积寺等4个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采用检索文献、访谈、拍照和问卷等方法进行解析,指出了各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的显著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为相关佛教寺庙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中印文化就双向交流,互相融合,从佛教经典、诗偈、传说故事,还有寺庙建筑、壁画、造像、雕刻等无不体现了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五代吴越国崇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吴越国在近百年的历史时期中,始终推行崇重佛教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佛教在吴越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表现在:大兴寺庙宝塔;统治者礼重僧侣,与僧侣关系密切;高僧辈出,大德云集,佛事活动频繁活跃。吴越国统治者重佛,其原因,一是佛教对吴越国君王及其政治的大力支持;二是借助寺庙追荐先人,祈求神佛赐福驱邪,以利国利民;三是佛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可弥补儒学之不是。佛教对吴越国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2009,(6):61-61
张泽洪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撰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道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道教、佛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各名山高道、高僧汇聚于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6)
昌明法师写的《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佛教优势》一文,谈了他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感想。文章着重说明发挥佛教优势及佛教的社会功能问题,关键在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对提高僧人素质,树立寺庙道风,切实办好僧伽教育、培养合格僧材等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享有崇高美誉度的深圳弘法寺为例,初步探索传统佛教寺庙管理是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下的今天有机融摄现代管理理念,从而"转化性创造"佛教固有的管理智慧以实现自身的"凤凰涅槃"。该研究一方面尝试对现代佛教寺庙管理的理论、经验乃至模式作一总结,另一方面以期对方兴未艾的充分发掘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和实践在当代的运用以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佛寺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正“人类本位主义”的思潮,可以从佛教中寻找答案。伟大的释迦尊者的佛学思想,为解救人类的危机,针治时弊,开有药方,有挽回劫难的智慧。从自然生态角度考虑,人们不仅仅停留在减少几吨垃圾,杜绝几处污染的简单认识上,有必要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审视自身。佛教的慈悲、缘起、平等、八正道、少欲、惜福的思想,对当今开展的“环保”工作有着重要启示性作用。如果从有形的佛寺文化角度认识自然生态,佛教传播的载体———寺院,无疑是环境保护的典范。寺院园林有一定的公共性。寺庙对广大的香客、游人、信徒开放,往往是朝山进香和风景…  相似文献   

15.
能超 《中国宗教》2018,(3):48-50
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2)
正倡人文,弘佛法,进一步推进佛教文化建设,于寺庙建设也有着重要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我所在的寺庙谈一谈寺庙文化建设上的一些认识。我们花了几年时间编辑一本名叫《五祖寺人文深呼吸》的书,最近即将出版。这是我提出"人文五祖"这个概念的实践。此外,历史悠久的五祖寺还留存着不少文物和古迹,寺内国家级的文物有30多处,省级的文物多达60多处,修缮、保护文物以及针对相关文化的宣传也为寺庙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光彩。围绕着"人文五祖"的概念,在寺院内展开了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5,(3)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缅族地区占百分之九十五。全国城乡寺庙林立,佛教融汇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每逢佛教节日,寺庙就成为群众的活动中心。平时,寺庙又是学校,僧侣为教师,佛经作课本。寺庙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很多著名作家和政界要人,均从佛门教育脱颖而出。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因此,在缅甸城乡,到处可见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有的城市被称为“千塔之城”、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5,(12)
<正>近年来,南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本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除了对佛教经典的弘扬和传播以外,我们也非常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不断思考佛教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眼下信息爆炸、社会浮躁、道德和信仰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凸显了佛教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贵性和独特性。如何发挥南传佛教的优势,服务民族文化建设、佛教文化建设,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河陇地区的佛教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在全国佛教中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且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它的研究,有许多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湘军是作为太平军的对立物而出现的。针对太平军毁佛寺等破坏中国传统宗教行为,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声称要"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湘军在和太平军的斗争过程中及取得胜利之后,举起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采取多种手段恢复传统文化及相应设施,在客观上也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创造了某些条件。这些条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近代佛教复兴的两个关键人物,即俗界的杨文会居士和教界的敬安法师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二是捐资修建佛教寺庙和刻印佛经,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创造了一定物质和文化条件:曾国荃倡修的南京毗卢寺,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活动的重要中心,而他和曾纪泽支持和资助的长沙刻经处则是近代中国刻印佛经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