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合隼雄是享誉世界的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其临床心理学思想中弥漫着浓厚的东亚佛教文化特征,主要散在于其两部主要著作《心理治疗之路》及《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中。对这两部著作的佛学思想分析整理发现:河合隼雄意识结构理论受到唯识宗的影响;河合隼雄心理治疗理论则受到禅宗和华严宗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无我心理治疗的观点;在继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曼陀罗佛教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箱庭疗法的禅宗佛学观及心理治疗技法具有类似宗教(如佛教)的仪式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般若为梵语“智慧”的音译,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它通过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破解,引领众生了悟世间诸法实相,以此成就自在无碍的生命.文章将般若智慧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从其治疗的病理学依据、目标取向和基本方法等三方面探讨了该修心思想的心理治疗意蕴,指出当事人的心理困扰皆因无明妄执所致,因而藉由般若智慧对世事的如实观照,破除个体的妄想执著,使其回归当下的现实生活,承担起本有的责任,则为心理治疗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念禅修在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念禅修渊源于南传佛教中的毗婆舍那禅修传统,指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后,其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其中最为突出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行为治疗(MBCT)、辩证行为治疗(DBT),以及正念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综述了正念疗法在医疗保健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邪教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是一种独特的“成瘾”现象,有学者指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具有精神病样症状,但是治疗这种情况有其独特性,针对邪教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治疗,同时社会支持系统对邪教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便是"慈悲心"。文章由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概念引发出对"恶"的临床水平意义上的探讨。总结并发展了"恶"的心理学含义,阐述了对"恶"的理解和认识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佛教中的"菩提心"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阐明了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对待"恶"的态度及方法。"阴影"与"恶"是人类内心及人性中无法被忽略或否认的部分,需要以"慈悲"的态度去面对和抱持,这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家庭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治疗理念正引起心理治疗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兴趣和关注。它着眼于家庭和家庭内部关系,把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引入了心理治疗领域。在介绍家庭心理治疗基本问题和国内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论述其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可能性,旨在为我国家庭心理治疗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行为主义的治疗流派中 ,先后有两种最具典型意义 ,分别代表了科学主义立场和人文主义立场的两极 ,即激进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行为疗法和哲学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表演疗法。在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看来 ,所谓心理治疗实际上就是行为治疗。而行为治疗的实质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凡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都需要进行治疗。“心理治疗机构就是一种行为控制机构”。[1] 作为社会力量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精神警察的角色。行为疗法发展于本世纪 50年代末 6 0年代初 ,以斯金纳 (B .F .Skinne…  相似文献   

8.
家庭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治疗理念正引起心理治疗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兴趣和关注.它着眼于家庭和家庭内部关系,把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引入了心理治疗领域.在介绍家庭心理治疗基本问题和国内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论述其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及可能性,旨在为我国家庭心理治疗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导言 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是信仰理念展现和发挥的枢纽,是修行实践和社会教化的基地;是反映佛教面貌的一面镜子,是了解佛教精神的一个窗口,是佛教荣辱兴衰的一种象征。因此,寺院的社会价值不应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壮美,而主要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崇高,在于其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所以,寺院不但是佛教活动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是佛教信仰的精神实体,其信仰建设才是根本。 寺院主要由出家僧众住持,因此,信仰建设首先应从出家僧众开始。更重要的,他们(她们)是在家信众的领路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格楷模。对一般信仰者来说…  相似文献   

10.
<正>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由伯恩(Eric Berne)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是可观察的精神动力学人格与治疗理论。它是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完形心理治疗、萨提亚模式等同时代的理论模型,曾因为《人间游戏》一书而呈现给全世界的大众。这股风潮延续了十多年,倒逼很多专业人士学习和接受,是二十世纪心理治疗领域的奇异之花。1970年伯恩去世后,TA理论由伯恩发起的"周  相似文献   

11.
心智觉知(又称正念)源于佛教心理学,古典心智觉知的含义是觉知、注意和记住。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其含义中加入了不评价和接纳。心智觉知可以通过心智觉知训练培养。基于心智觉知和接纳治疗取向的治疗师帮助病人改变与其自身经验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挑战病人的非适应性的思维、感觉或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义治疗是奥地利著名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医生弗兰克尔所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分析了意义治疗理论的基本命题、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以及意义治疗的核心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我认识是多学科、多领域探索的主题;认识自我是心理学的根本命题,也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焦点所在。对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传统心理治疗、后现代叙事疗法及正念疗法的自我观进行梳理,揭示出心理治疗自我观从传统心理治疗流派的实体自我到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关系自我,再到正念疗法无常无我的演变轨迹,发现东方佛教与西方心理学自我观走向融合的趋势,心理治疗各流派的理论和技术也日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4.
人际心理治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时间限制、基于操作手册和生活事件、诊断指向的实证性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主要被用于重型抑郁成年患者的门诊治疗,现已被用于治疗多种心理障碍。人际心理治疗过程变化包括:是否还赋予患者“病人”角色、人际关系问题领域的变化、如何处理结束和安排时间等。不过,有关治疗过程的研究还很少。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要,它与其他心理治疗成分进行了整合及其自身的简化。文章最后讨论了人际心理治疗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间佛教是关于人本的佛教,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尊重人性和生命价值、净化心灵及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的人文宗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调和主体精神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当下,面临着其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受世俗化影响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和特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保持自身超越性和主体精神的重要性等三个方面作了系统论述,明确指出在末法时期提倡人间佛教,绝不能片面地将这一契合现代性而发端的人间佛教,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一项革新举措,从而忽略佛教固有的化世导俗、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根本功能和超越世间的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心智觉知(又称正念)源于佛教心理学,古典心智觉知的含义是觉知、注意和记住.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其含义中加入了不评价和接纳.心智觉知可以通过心智觉知训练培养.基于心智觉知和接纳治疗取向的治疗师帮助病人改变与其自身经验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挑战病人的非适应性的思维、感觉或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艺术治疗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治疗技术,它以艺术创作活动为媒介,来实现调节情绪、改变行为问题、整合人格的作用。艺术治疗的概念同当代艺术一样起源于二战之后,当代艺术追求精神自由与心理治疗中缓解情绪的首要目的相同。当然,当代艺术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极力去追求艺术美,实现艺术的典型性、形象性、主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早年曾受教于阿德勒,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深受阿德勒的影响。阿德勒心理治疗强调人格统一性、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文化属性,重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注重探讨人的潜能、价值和发展问题,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在心理治疗理念上,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坚持自我整合观,重视内在价值诉求,倡导积极人性观。在治疗实践中,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治疗关系的建立,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以及共情列为心理治疗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心理治疗适宜性关注的是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心理治疗,以及适合接受何种心理治疗方法的问题。对患者治疗适宜性的评估一是为患者选择药物或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预测患者接受某种心理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治疗师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计划,最终增进治疗效果;三是有利于促进心理治疗中单个流派"包治百病"到各个流派"专病专治"的规范化转变。本文对心理动力学流派治疗适宜性的研究概况、主要结果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为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