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相似文献   

2.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期刊社: 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两幅禅照,漫天红霞之下,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如处定中,妙乐融融,法喜充满,溢于颜表。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我接触南老先生大作始于1991年。因为我在1988年以后,曾一度醉心于禅,在无师临炉指点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弟子规》初名《训蒙文》。是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训蒙文》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新绛人,出身于富家豪门,是清代的“国学”生员。他将《童蒙须知》改编为《训蒙文》。以后,清代儒生山西平阳人贾存仁(字木斋)又对《训蒙文》进行修订,始改名《弟子规》。《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7,(11):54-55
他是举人,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旧学到新学,再到基督教,再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重估中国文化价值的过程。他也是基督徒,主编《青年进步》,著有《我的新耶稣观》(1929)、《青年国学的需要》(1933)等著作。他就是范子美(1866-1939)。范子美,又名范祎,号葩诲。1866年生于苏州,5岁随父迁居上海。13岁参加科考童试,即获得秀才资格。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11)
正保罗是新约教会历史中大有作为的人,旅行布道、建造教会,将福音传到外邦,等等,完成这些事工的其实并不是只有保罗一个人,他也有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我们熟悉的人物如路加、马可、提摩太等,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腓立比书》中就有提及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以巴弗提。圣经中记载以巴弗提的笔墨极少,只在《腓立比书》2章和4章提及,但是区区几笔,就足以看到他的不同之处。保罗写《腓立比书》时,正身处罗马监狱。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9.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风度是令人敏感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有的潇洒,有的持重,有的敏捷,有的文静,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文质彬彬。人们都称之为风度。 的确,风度是令人敏感的。鲁迅早在一九二七年就作过论魏晋风度的演说,事实上,中国人用“风度”一词大概是从魏晋开始的。从《辞海》、《辞源》、《辞通》及各种版本的辞书中查“风度”这一词条及近义的诸如:风采、风致、风气、风格、风神、民韻、风范、风姿等十几条,绝大部分词条出自《晋书》。虽然各类版本辞书对风度的释义各  相似文献   

11.
简论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白坚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也是辛亥革命前后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本文拟就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南社研究现状作概括论述,愿方家教正。从宗旨、雅集、丛刻和成员活动看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南社的筹备始于1907年,这年7月29日陈...  相似文献   

12.
論孔子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貴旅,大約在孔子的前几世就失掉了貴族身份。《史記》称“孔子贫且賤”,孔手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以下引《論语》只注篇名)。据说他年青的时候,做过季氏的家臣,当过管仓库的会計,管牛羊的小吏。他生活的时代是所谓“文化下移”的时代,他一生的活动,大半是从事教育事业,据说他的门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据说他晚年还曾集中精力整理过古典文献。但是,他更很热心政治。据《論語》所記,他急于用世的心情是非常强烈的,尤  相似文献   

13.
一、分析与解释当奥尔巴赫在《模仿:西方文学的现实表现》中写到,尽管荷马可以被分析,但不能被解释时,他是在提醒读者注意,并非所有的口头陈述都体现解释的结构。他还告诉读者,有的陈述为了被看懂,就必须加以解释,例如圣经及其继承者们的陈述。尽管《模仿》一书早已出名,但是它的读者没有充分注意到,使奥尔巴赫能够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学的恰恰是他严格地区别分析和解释、缺乏或忽视解释和有意识地进行解释。假定不懂得奥尔巴赫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个人的一生就象一条大河,有的河风平浪静,有的河水流湍急、沿路布满暗礁,但不管怎样,最终河流入海。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挥出的一杆鱼线,有收获抑或没有收获,收获是大或小,不用介意,永远都不要预见什么。每个人都是一条河,从各自的生命中流过"。电影《大河恋》犹如一篇抒情散文,叙述了一个家族两兄弟的故事。狂放不羁的弟弟是个天生的艺术家,可他沉湎赌博,终被仇家杀害。稳重的哥哥成了大学教授。暮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6.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17.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时隔一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说”栏目发表了署名文章《久违了,“国学”》。此后,由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国学”成了传统文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似乎有一股“国学热”。近年来对于“国学”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