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彦 《学海》2011,(2):166-171
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哲学王"概念经过中世纪阿拉伯宗教哲学家如法拉比的讨论影响了迈蒙尼德的宗教哲学思想。迈蒙尼德在探索如何处理希腊哲学与犹太教传统之间的关系时,面临如何处理个人对终极幸福的追求与理想城邦的治理之间的张力问题。他指出尽管所谓"哲学王"在凭其智慧治理城邦时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具备至高无上地位的神圣律法才是维持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城邦社会中公平正义以及个人实现终极幸福的基础,同时迈蒙尼德也强调对犹太教律法所作的任何修订都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杨洁 《宗教学研究》2022,(1):275-280
复活是迈蒙尼德最受争议的神-哲学议题之一。在“评■”中,为反对人们出于自利而履行诫命、敬拜上帝,迈蒙尼德取消了复活的终极性,将复活视为达到终极目的来世的一种激励手段。在《论复活》中,迈蒙尼德进一步将复活还原为一种暂时的超自然神迹。尽管迈蒙尼德所说的复活的确是身体复活,也强调复活是犹太教的根基性原则之一,但他架空了传统赋予复活的内涵,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复活观表面相似、本质有别的新复活观。  相似文献   

4.
迈蒙尼德的十三条原则具有某种教条性,囊括了犹太教三大核心要素:上帝、《托拉》、以色列人,是他为犹太教所设立的理论根基。为清除谬见而导致的偶像崇拜、回应教内外对《托拉》的挑战、树立一种出于爱而敬拜上帝的理想信仰心态,并为建立一种理论与律法并重的真正律法学而奠定理论基础,迈蒙尼德设立了这些原则。这些原则虽具救赎意义,但并未取消律法,自觉自动地遵行律法是一个人完全理解并相信这些原则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透过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考察他在《迷途指津》最后两卷即卷三53-54章对"慈爱"(h·esed)、"正义"(s·edaqah)、"审判"(mishpat)及"智慧"(h·okhmah)的释义。本文力图阐明,迈蒙尼德将"慈爱""正义"和"审判"视为实践德性,将真正意义的"智慧"即哲学式智慧视为理智德性加以考察。对迈蒙尼德来说,人的终极完善在于理智的完善而非道德的完善,就此而言,人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认识上帝获得真正的智慧。与此同时,迈蒙尼德并没有忽略实践德性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取得理智完善的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应当"下降"到"行动"领域,着眼于"慈爱""正义""审判"等与他人打交道所需的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最大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着重阐述了他的宗教哲学名著《迷途指津》:该书的写作目的 ,篇章结构和内容梗概。第二部分则重点揭示了迈蒙尼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通过对《圣经》的隐寓性诠释调和犹太传统和希腊精神 ,“调和理性和信仰 ,既要使信仰的东西符合理性 ,又要使理性为信仰服务。”但是 ,迈蒙尼德并没有把“理智的信仰”原则贯彻到底 ,在他的体系中存在着许多先后不一和矛盾之处 ,而这与他在矛盾面前采取的“亦此亦彼”的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犹大学者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在其《迷途指津》这部巨著中,提出了独特的先知论,表明了神与人、信仰与理性、宗教与哲学的协调统一性。迈蒙尼德的先知论是一种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信仰主义学说,曾经在犹太宗教和思想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对迈蒙尼德的宗教批判是近代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事件。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理论前提和神学观念两个方面。从理论预设上看,斯宾诺莎强调理性自足,上帝理性与意志的统一,以及对犹太生活方式的疏离;迈蒙尼德则认为理性无力洞悉上帝的本质,上帝是眷顾人类的意志存在,以及对犹太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忠诚。在神学观念上,斯宾诺莎强调人法和神法的区隔,理性和想像力的对立以及对神迹的自然化理解;迈蒙尼德则强调神法的双重指向,理性推理和想像力在先知身上的有机统一,以及神迹和神佑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讲,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分别站在不同的理论前提上阐发各自的神学主张,由于缺乏共同的批判地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只具有修辞学的效力,并未真正击垮后者的神学大厦。重思这一典范性的理论事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透视古今双方不同的理论视点和精神偏好,为我们纠正现代性的弊端提供有益的源头思考和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萨比教,是中世纪穆斯林学者对亚伯拉罕传统之外的具有一定的一神论倾向的异教的称呼。其实质是产生于古代晚期的异教一神教的阿拉伯变种。生活于阿拉伯世界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运用当时流行的萨比文献,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萨比叙事,以此为亚伯拉罕一神教的诞生和摩西立法的缘由提供历史背景的解释。在评述萨比教神话、教义与仪式的过程中,迈蒙尼德发掘出萨比教潜在的一神论预设,并深入揭示萨比教由原始一神教蜕化为偶像崇拜的宗教认识论根源。而他对萨比教社群的分层处理,更折射出他在萨比教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问题上的微妙立场。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的犹太教思想家中,许多学者提出重新理解犹太教的现代性任务。马丁·布伯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位。他洞察到现代性危机中的犹太教处境,在此基础上,批评了先前几种犹太教复兴观念: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共同体理论和民族共同体理论。他努力挖掘犹太教精神传统,分析犹太教中的现代性观念:包括统一、行动、未来三种精神。他的阐释工作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必须以批评的和反思的眼光来面对西方的现代性,为现代性困境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也为犹太教展示出现代性的资源,拓展了犹太教在现代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犹太教是一种伦理一神教,这决定了它必然放弃对上帝的知识论态度,转而使用实践理性去确证上帝的存在。不是神性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人对上帝的虔诚回答成为犹太教的真正内容。所以,人在最内在的意义上发现自己与上帝的永恒联系并从中找到生活意义的神圣源泉。借助这种对人们的精神本质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道德确证,犹太人响应了上帝对他们的召唤:认识唯一种,相信它,印证它,在它那里寻找到一切的意义,在它那里得到庇护,这就是犹太伦理一神教所公示于世的真理。拜克的观点凸现了犹太教的实践理性品格,有利于实现犹太教的现代化转化生成,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5):92-99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相似文献   

16.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7.
犹太教的本质体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其律法的遵从。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只是被视为是犹太教的前提,犹太教一向不注重对上帝本质的论述,因此,对其律法的遵从便成为犹太教事实上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律法是犹太教有别于其他一神信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犹太人是否守教的主要标准。当今北美犹太人在践行犹太律法中表现出的"多样性"突出体现了犹太教这一"自由"解读律法以及在自身内容上添加新思维的传统。了解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新表现有助于认识犹太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515千字,495页,定价76元。在"引论"中介绍了什么是犹太教,共分十一章:"希伯来人与以色列宗教"、"《希伯来圣经》"、"拉比犹太教"、"《塔木德》与犹太教律法"、"基本信仰、生活及伦理"、"犹太教哲学"、"犹太教神秘主义"、"犹太教在中国"、"近现代犹太教思潮和运动"、"犹太教与现代民族国家"、"当代犹太教的教派发展","结语当代犹太教面临的挑战"。我国对犹太教本身的学术研究起步甚晚,实至20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3):183-19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频繁发生与犹太教相关的暴力活动,或有犹太宗教背景,或由极端的犹太教徒实施,通常与以色列的领土政策有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地。现代犹太宗教暴力,是犹太宗教观念在中东激烈的民族、宗教和领土冲突的背景下被重新诠释的结果,也受到世俗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暴力色彩的影响,并与本地区其他宗教的暴力活动互相作用。现代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性质、多党制、政教分离不彻底、以及对犹太教宽容的社会风气,都为犹太宗教暴力的兴起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20.
正犹太教是重灵性修行的宗教吗?无论是纯熟犹太教知识的研究者还是对犹太教有稍许主观了解的社会公众,一般都会给出否定答案。社会似乎早有共识,基督教是灵性修行的宗教、犹太教不主张灵性修行。笔者曾撰文分析社会公众对基督教与犹太教一扬一抑认知的原因。自保罗开始,基督教就因犹太教缺乏灵性修行而贬低犹太教、指责犹太教是身体高于灵性的宗教。对基督教的灵性修行,犹太教也不以为然,尤其是灵修中自戕自残的身体苦行与自我否定的贞烈绝育,在犹太教中更是违犯上帝诫命、违逆上帝造人意志的罪行。现代以来,犹太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