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对"存在"的阐述容易引起争论,因为他的论证似乎不太一致.但是,若仔细分析他的"良知"说,就会化解疑虑.因此,我们从分析他的良知说展开我们的讨论.首先看他说明良知的几段文字:  相似文献   

2.
勒住舌头     
《天风》2017,(12)
<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舌头"的解释是:"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也就是说,舌头一方面具有感受味觉和辅助进食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还是言语的重要器官。人许多的过失都和言语有关,或者说人许多的过失都是因说话而引起的。《雅各书》的作者雅各深知人性的软弱和人的罪性,所以他特别告诫我们要勒住舌头(参雅3:1-12)。因为,只有勒住了舌头,人才能够真正谨慎,犯错的几  相似文献   

3.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组"音乐流派的代表,其作品深受法国通俗音乐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手法集合了从古典到20世纪的音乐风格.《纳泽尔的夜晚》是一首能够代表他创作风格的经典作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轻松、机智、风趣、诙谐的巴黎通俗音乐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4.
冯颜利 《哲学动态》2005,31(9):33-37
著名的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Andre Gorz)把"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后工业社会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政治生态学"、"后工业社会"等理论,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活动领域.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休闲观对西方休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国内很少对其进行探讨,希望本文的讨论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15年里,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学术运动,类似现在如此明显地影响着法国公众舆论的"新左翼".这一运动的各种观点是一场智能和科学革命的前奏,其意义之重大,对于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前途来说,几乎应该和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不相上下.这一运动以进一步加深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为出发点,严格说来还没有一个名称.即使在美国,也还没有全面论述这一运动的著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新自由派",但也可以称之为"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代,当时出现了一系有创见性的著作,扩大了经济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关于不公平待遇的解说(加  相似文献   

6.
于海澄 《天风》2004,(9):39-39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镜子,谁不知道!" 我的朋友却说:"这就是生活!"举座皆惊!他看了看大家惊疑的目光,面带微笑地说:"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  相似文献   

7.
S.罗森  成官泯 《世界哲学》2005,(2):43-57,F003
本文译自《难以描述的日常性:哲学的可能性之研究》(The elusiveness of the ordinary:Studies in the possibility of philosophy,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第三章:"康德和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先验替换".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及其后继者非常关心幸福或至福,把它当作人类努力的最高实现,康德在这点上与亚里士多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管他以配享幸福来代替幸福.但是,虽然他承认幸福是人类努力的一个基本目标,他对幸福论的攻击则为19世纪突显的诸如以满足(黑格尔)与工作(尼采)来替代古典的幸福观作了准备.我们可以满足于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以配享幸福,即便我们不能肯定因而也不是真正幸福的.满足无疑低于幸福,而工作则意味着在无尽劳作这有限意义上的满足.在20世纪,幸福被代之以焦虑(克尔凯郭尔已经讨论过并把它从属于宗教的拯救或永福)与本真性(海德格尔).作者认为,幸福观的这种没落史与实践哲学的持续败坏,和它在现代数学与经验科学图景下的转型有关,而加速其没落的,则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兴盛,更不用说行为理论与更时髦的人工智能哲学了.在这一章中,作者让亚里士多德分别与康德和海德格尔这两位现代大哲对质,意在让我们看到完全免于先验论或本体论意图的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如何不同于先验论或本体论意图的理解.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对质点在于从日常或前理论生活中形成出德性的方式不同,而另一对质的要点则在于把日常生活变形为本体论,伦理与政治于是从对"日常性"的考虑中被清除掉了.译者认为,作者所努力的方向,即把现代大师放在更广大的背景特别是古典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对于我们如何以适当方式继承自康德以来的现代哲学传统,意义重大.本文所翻译的是这一章的前半部分,题目是译者所拟.  相似文献   

8.
亚克色罗斯也是在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哲学流行风气下一个颇露头角的人物。他自命是马克思学者(Marxioloque)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以存在主义的观点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等。他们拚命搜罗马克思早期著作,摭拾拚凑,来歪曲马克思。往往在大段引证马克思原文并加以大体重述之余,用存在主义的意义,去解释引文中“存在”、“意识”、“本质”等名词,弄得面目圣非。这一手法在今日法国已经成为时髦了。著者虽然大言不惭,认为对马克思热情赞颂和放肆讦的两个极端盛行,而真正了解马克思的很少,其实他自己更是无知。他自己的意思总起来说,不过是:(1)马克思要以实践来解决思想和实在的二元性,而仍然处理不了思想;(2)共产主义运动既以思想、意识为出发点,又归结于思想、意识;(3)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扬弃的运动,但本身也要被扬弃;(4)共产主义运动现实的前提,是世界经济以全球性的技术为基础。但他的旁征博引,主耍是想用“异化”——范畴来说明人的意识是使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意识的绝对否定性则是人的本质。这种虚无主义的“人道主义”,本是存在主义的滥调,不过亚克色罗斯利用它来向马克思提问题,更十足表现其对马克思一窍不通罢了。本文选自作者所著《马克思,技术的思想家》(巴黎,1961年出版)一书第六篇第二章。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构成了黑格尔思想发生和形成的一个主要思想背景和语境。按照黑格尔的第一个传记作者罗森克朗茨的说法,黑格尔的教育结合了启蒙的原则和古典研究。(Rosenkranz,S.19-21)黑格尔著作的编纂者霍夫麦斯特也指出,启蒙运动的整个传统构成了黑格尔教育的背景。启蒙对黑格尔成熟的思想有更微妙的影响:“18世纪的思想不仅是他体系的原材料、主题———它是他继承的思想财产。”(Hoffmeister,S.ⅷ)这些说法当然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证据。启蒙运动还应区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但黑格尔却是对这…  相似文献   

10.
朱刚 《哲学动态》2004,(4):24-29
一西方形而上学中的本原问题与德里达"文字学"的哲学意义 说到德里达的"文字学",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对西方传统语言学的解构:它颠覆了传统语言学中言语与文字的等级关系,解构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也解构了在场形而上学.[1]这当然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德里达的文字学与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间更深刻的关系,即它本质上乃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本原(origin,arche)问题的解构.它对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显示出其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是一位较不被大众所知的法国印派画家,然而却是塞尚所大为尊敬的一位画家.塞尚曾说:"毕沙罗是最接近自然的画家之一":又说"谦虚而出众的"毕沙罗就像是他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汤士文 《天风》2022,(10):23-25
诗篇中大部分内容是诗人向上帝发出的祷告.正如教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诗篇为基督徒提供了祷告、灵修的范本.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曾说:"理解诗篇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膝盖跪下来,全体会众尽力用诗篇的语言来祷告."四世纪的基督教领袖亚他那修(Athanasius)认为我们应该用诗篇来祷告,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境遇,总会有一首诗篇适合我们的需要.祷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赞美、感谢、认罪、奉献、祈求和代求等.本文先来谈谈赞美.因为诗篇首先是教导我们如何赞美上帝的.  相似文献   

13.
正第十个论题:真主是独一的我们说:真主是独一的。因为,他的独一性可以还原为肯定他的本体,否定其他,(1)所以,它不属于对增添在本体上的属性的研究,应该在本章加以讨论。"独一"有时用于指不可分割,即,没有数,没有组成部分,没有量。真主是独一的,意为从它上否定使分割得以可能的数,因为,他不可分割,分割只在数中可能。"分割"是指通过分离和缩小而作用于数,没有数者不可设想可分。有时用于指没有等级上的等同者,比如,你  相似文献   

14.
鹰与蜂鸟     
正布封,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和作家,他的巨著《自然史》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以科学的态度,又掺入真挚的情感写了不少动物,其中《鹰》和《蜂鸟》是非常杰出的两篇。先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述鹰的:"就体魄和精神而言,鹰与狮子颇有几处相似:首先,它强有力,如同狮子威震其他野兽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丁介仁摄影房赢报道):2012年7月19日至20日,中国基督教网站、《天风》举办由通讯员和部分作者参加的培训会,特邀香港资深文字工作者吴思源先生作"在文字中寻见上帝"的演讲。  相似文献   

16.
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后迁居美国,1940年起任明尼苏答大学哲学教授。此文是1954年他在科学的哲学国际大会上的一篇演说的修正和扩大稿。载《明尼苏答科学的哲学研究》第一卷(明尼苏答大学出版社,1956)。他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以及它在当前的三大趋向。然后着重讨论了科学的哲学运动中三个主要争论:第一个争论是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是否必要的问题,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区别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基础;第二个争论是关于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问题;第三个争论是关于科学是否需要形而上学前提的问题。讨论是极其烦琐的,但从讨论中也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验的证实,否认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等等。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些特点:更加逻辑的、更加肯定的、更加经验的。  相似文献   

17.
旅途三人行     
君冈 《佛教文化》2011,(6):114-115
甲:二位来了. 乙、丙:上次我们谈到"执着"二字,你说过下次再说的. 甲:(笑)是的.我们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等着和你们讨论呢. 乙:我们也有过争执讨论,不能确定这个词语究竟是贬义还是褒义. 甲:这个词的意思要认真具体地分析."执"在佛教中不是一个正面的观念,因为生命中的烦恼,基本由"执"引起,是将本来缘起性空的事物当...  相似文献   

18.
正第八个论题:真主不可能居住在阿尔史之上我们说:不能说真主居住在阿尔史之上。因为,所有居住或稳定在物体上的东西必定是有量的。(1)因为,它要么比它居住其上的那个物体大,要么比它小,要么大小相同,这些都以具有量为前提。因为,假如一个物体可以从这个方向接触他,那么,必定可以从其他各个方向接触他,然  相似文献   

19.
刘美纯 《天风》2016,(11):33-34
正《以弗所书》2章14节,保罗说:"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和合本修订版)"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希腊原文是αυτο(?)γαρεστιυηειρηυηημωυ,《和合本》译为"因他使我们和睦"(有小字或脚注说明: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  相似文献   

20.
应当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历史比它更为久远的一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赋予这场运动以充分的含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理念无论就其范围还是就其内容而言,都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减少了它对既存政权和特权的威胁.相反,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大大地扩展民主的范围.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是十九世纪缺乏热情的民主预言家.在他为1835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写的序言中,托克维尔说,他使之与他认为匕在美国发现的“身分平等”相等同的民主,在欧洲也在迅速发展起来.他这样写道:“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们中间进行.谁都看到了它,但看法却不相同.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现象,出于偶然,尚有望遏止;而一些人断定,这是一场不可抗拒的革命,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历史上已知的最经常的、最古老的和最持久的现象.”而且,在1848年他为该书第十二版写的序言中,他也曾这样问题道:“认为已经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国王的民主会在资产者和有钱人面前退却,岂非痴心妄想?”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之中,统治阶级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竭力纂改和歪曲托克维尔的预言,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社会主义就是为实现民主而斗争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