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盖伦·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对休谟的因果理论提出了一种怀疑主义实在论的解读,形成了所谓"新休谟争论"。本文通过梳理和评估新休谟争论,对因果的本体论以及模态论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提出并辩护一种因果的怀疑主义规则性理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休谟哲学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大多数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评价休谟的怀疑论及其社会意义,普遍忽视了从休谟本来的意义上考察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念联想理论,因而也就忽视了这个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经验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的重大影响。对休谟的观念联想理论现在还存有某些误解,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观念联想理论在休谟哲学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以为只是为了论证因果性理论才提出来的;第二,误以为休谟是在解决了本体论问题,即确定了对外部世界本体存在的不可知论以后,才依据这种  相似文献   

4.
一般公认为休谟区分了两种因果性:一、两个"对象"的"相继性关联";二、两个"对象"的"必然性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6.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7.
人们习以为常的因果问题其实并没有很严格的论证。对此康德深有体会 ,休谟使他从独断休谟问题组和浑沌理论@刘华杰  相似文献   

8.
休谟认为,道德评价的依据不能是理性,而是道德感;同情原则是道德感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休谟忽视了理性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其道德感理论存在着理论困难,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是休谟不能理解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以及他没有意识到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对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刘隽 《哲学动态》2008,(3):74-77
一直以来,休谟"是一应当"问题都是伦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休谟问题的提出与休谟的道德哲学是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休谟本人在<人性论>中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与伦理学家们所阐释的休谟问题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修订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指出,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其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从事实判断推导出价值判断是绝不可能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普物南的实在论立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从内在实在论转向自然实在论。这是普特南追问"哲学大问题"时作出的哲学选择。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为了推翻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内在实在论是因果指称理论发展的产物。自然实在论是试图铲除横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无法填平的认识论"鸿沟",认为心灵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的能力,心灵与世界是相互构筑的,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因此,主张通过"二次天真"重返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整个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趣味(taste)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Of the Standard of Taste,1757)一文入手,分析休谟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经验主义美学之间的渊源和异同,以及休谟如何借助趣味标准这一理论对  相似文献   

13.
最近20年来,可以看到有关因果性的问题、分析和理论在迅猛地复兴。实际上,象其他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一样,因果性问题也包括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1.)因果的本体论问题,即什么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什么东西的关系(事物、性质、状态、事件、精神客体);因果联系的特征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因果联系是真实的;是否存在因果律;因果性与随机性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等等。2.)因果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因果联系的标志以及标准是什么:我们怎样认识因果的链条,又  相似文献   

14.
宋斌 《现代哲学》2006,(2):72-77
与常识的和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相比,由詹姆士第一次明确阐述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以及体现在这些特点中的不同的哲学内涵。这些特点和内涵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在认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其根源?该文拟通过联系休谟的经验主义,尤其是他的因果理论,来追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史上的古老问题,而且是一个当代哲学仍然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我将以当代哲学家霍赫伯格(Herbert Hochberg)对休谟问题的诠释为切入点,在仔细把握休谟哲学立场的基础上,从层次思维的角度重新讨论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霍赫伯格希望通  相似文献   

16.
休谟在其伦理学中声称,道德判断不是来自个人情境式的或基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情感,而是来自人际间某些稳定的和通用的观点,即共识。这就引起两个问题:第一,道德判断似乎成为对过去经验归纳的因果理性活动,这与其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主张相矛盾;第二,休谟认为人类一切情感都是自足的,却又矛盾地认为由同情而来的共识优越于情境式情感。对休谟同情理论的重新分析使得以上两个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首先,共识实质是对社会公益的同情,这一根本规定决定了道德判断最终是一种情感而非理性活动;其次,建立在普遍而稳定的同情的基础上的共识是道德感的唯一来源,其优于其他情感之处就在于共识中内含着对个人和社会长远利益的反思以及对道德考察对象效用(苦乐感)的合理预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心灵因果排除的哲学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上向因果性和下向因果性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上向因果性与下向因果性对于人类的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心灵因果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广泛争议的课题之一。我国学者钟磊近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上向因果性以及下向因果性是否存在依赖于具体的因果理论。本文检验并批评了钟磊给出的相关论证,并争辩说在所有三种不同的因果理论框架下,上向因果性都存在,而下向因果性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因果排除问题及其平行主义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20.
休谟的正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互利原则",把功利视为正义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主张"同情原则",认为同情是正义感的来源,正义来自人们对公益的关心.休谟正义理论中的这个矛盾,表明正义本身所包含的两层要素:正义既具有有利于当事双方的互利性,又要求当事双方有着互相认同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