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江 《世界哲学》2016,(5):13-19
在当代众多谈论事件的哲学家中,巴迪欧是唯一一位从数学本体论角度来谈论事件的哲学家。在巴迪欧看来,本体论需要数学上的数元来奠基,而其中的依据正是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体系中的奠基公理。在公理体系中,对集合的势的运算和作为集合及其幂集势的差出现的溢出是巴迪欧切入到事件哲学的关键。在巴迪欧看来,事件的数元就是在事件位上,对出现的作为事件痕迹的不可辨识之物,在更高阶的层面的命名,从而将原情势类性延展为一个包含了对事件命名的新情势,这个过程就是巴迪欧事件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蓝江 《现代哲学》2011,(5):10-17
巴迪欧将德勒兹既看成是他的最主要的理论对手之一,也将之看成是重要的伙伴和战友。巴迪欧通过解析出隐藏在德勒兹的多元性的表象之下的那个大写的一的本体论,从而一步步从多元性、真理程序、实在和潜在、永久轮回等方面揭示出德勒兹哲学中潜在的古典成分,巴迪欧坚信,德勒兹仍然是一个位于柏拉图主义之下的古典哲学家,而并非那种追求无拘无束的欲望的激进的革命性的分子。  相似文献   

3.
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代裹挟电子媒介而来的数码操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呈现出的统一性量化趋势,数学本体论还构成了对这一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映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夏莹 《世界哲学》2016,(5):5-12
巴迪欧的圣保罗研究不是学理性的,而是思想性的。巴迪欧面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即普遍主义对特殊性的吞并,试图以作为事件的基督复活以及作为事件主体的圣保罗为案例,表征一种以偶然性为奠基,保留特异性为基础的普世主义的可能性。本文一方面系统梳理了事件哲学的发展谱系,凸显了巴迪欧事件哲学所特有的主体性维度,另一方面,系统阐发了巴迪欧以信仰、忠诚与爱所构筑的主体理论的展开构成。最终提出了对事件主体的质疑:作为逻辑断裂的、不期而遇的事件与富有能动性、筹划性的主体之间存在着逻辑悖论。这一点在巴迪欧哲学当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从而表明了激进左派思想家普遍具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生于1937年,来自家庭的卓越数学和文学训练,历经"68"运动的洗礼,受业于阿尔都塞和拉康,由此说来,巴迪欧(Alain Badiou)的激进主义绝非空穴来风。随着其思想在英语  相似文献   

6.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瓦耶斯乃至法国科学哲学的自身诉求,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通常把“本体论”视作对“存在”的研究,因而也可理解为“存在论”。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古代哲学那种以抽象的、绝对的、一经确立便不再变动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已经为人类的思维进步所扬弃。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哲学再也没有新的形式的本体论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本体论,那就是“实践本体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就是加深对“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出发来把握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等等。那么,“实践本体论”是什么呢?它的革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提出的"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是否应被彻底抛弃呢?如果这一理念仍然值得追求的话,那么就值得反思胡塞尔在《大观念》中所规划的"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纲领是否还有启发意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学说与其早先的哲学路线关系相当重要,对于反思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在当代"体系哲学"重构中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家们围绕含混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有许多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和改进。这些理论相互竞争、彼此批评,我们却很难看出它们是否是关于相同现象的理论,而且坚守不同理论的哲学家实际上关于含混性问题有很少共识。本文借鉴苏珊·哈克的逻辑哲学思想,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含混性问题,分析各种含混性理论的动机、关切点和优劣,进而提供把握含混性问题及相关理论的一种整体视角。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1)三值理论和模糊理论通过发明新的非经典逻辑系统来处理含混性问题;(2)超赋值论和次赋值论通过发明新的赋值语义学来解决含混性问题;(3)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通过添加"辅助假设"来维护和保留经典逻辑及其语义学;(4)表征主义和本体论的含混性主要关心含混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含混性的逻辑。每种理论或多或少地包含逻辑、语言、认知和形而上学成分,分别强调含混性问题的不同方面。本文在最后指出自然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含混性的本性,并通过论证自然类的含混性来辩护本体论的含混性,主张含混性不仅仅是语言的和认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世界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哲学通论》确实实现了一次"本体论革命"。在这里,所谓的本体不是指世界的终极"本原",而是指隐匿于思想知识中的思想知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和标准。对于构成人类思想知识的前提的探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因而《哲学通论》也把对本体的反思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但问题是,在拒斥了绝对主义的实体本体论之后,或者说,思想的根据一旦不再是"绝对之绝对"之后,一切的本体论追求,因为都是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带上了历史性的相对性质。如何规避这样一种对本体论的历史性理解的相对主义困境,可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释那些在中国哲学中属于过去的人对人的纯思,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尽管学派不同,观点有异,但都试图以特定的方式建立某种关于人的本体论结构,提出了花样繁多、走向不一的哲学人类学思想。道德人类学人是一个道德存在,有无道德被看作人与非人的临界点,这是儒家哲学的基本信条,也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主导观念之一。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向来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阐释。事实上,他们已经把道德视为人的类本质,包含着对人的本体论纯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人…  相似文献   

14.
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5.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周齐 《周易研究》2016,(4):54-63
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型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型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型"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型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型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型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型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型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型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型法阐释,略窥所涉图型演进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安瑟尔谟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理论根据,对其证明的哲学批判及变革是在对于形式逻辑的超越之中不断地推向深入的。康德的先验逻辑拒斥作为理性概念的上帝,理念中包含的现实性并不等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现实性;黑格尔认为上帝本体论证明只有基于辩证逻辑,且在"正、反、合"的推理法则中才是可理解的,其合理性在于它以宗教的方式表达了"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不仅是该证明的理性完成,而且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方式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符号形式哲学》第3卷中提出的“符号性孕义”概念,历来被学界公认为理解卡西尔哲学整体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最多的一个概念。不过,对这一概念所作的系统性阐释,迄今还付之阙如。该著在对符号形式哲学理论基础予以澄清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的历史起源、哲学内涵,以及在整个卡西尔哲学体系中的有效性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精神作为的自由”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