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之神"问题是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与时下的做法不同,本文并不急于对这一概念进行思想史上的追溯与评价,或将其与不同文化中的宗教观进行比较,而是试图从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难度入手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所说。理解的难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进路与概念术语系统所带来的难度,其次是神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存在史思想整体中的特殊难度,最后是来自事情本身的难度。最终我们将看到,一旦对海德格尔关于最后之神的论述中的难度有所理解,我们自身就来到这一难度面前。因而,最后之神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难度"本身。  相似文献   

2.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些海外学者最先提出,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内在超越"。这一说法也被很多大陆学者接受,以为是不刊之论。然而,本文在详细梳理"超越"这个源自西方思想的概念,在其语境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指出"内在超越"论不但根本误用了"超越"这个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而且本身也根本讲不通。"内在超越"论暴露出以西释中做法的根本缺陷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Citizemhip在1990年代之后复兴为西方学术界的关键概念,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汉语语境,但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译介存在严重混乱.Citizensllip是指一套涉及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规范,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大致分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范畴,而当代英语世界中的内涵界定主要有现代国家、观念史和多元主义这三种范畴.本文主张从个体-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框架来理解,并主要以"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两个汉语词汇来对应,但在具体语境中要考虑二者在汉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语》之"论"指的是纂集的条理性,但也许兼有言论本身富含条理、哲思的意味。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概念方面来看,孔子十分重视概念的名实关系,注重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其所使用的大量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对《论语》中的概念问题加以辨析考论,有助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也可为逻辑研究与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先生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之循环过程。本文笔者认为,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讲到篇章字句之关系,以"舞容回环"取譬,于此所谓"阐释循环"之概念便已初见端倪。中国传统中关于语言能否尽意、关于阐释之多元和读者之作用等等问题,均有诸多论述,可以为我们建立以中国话语为主干的现代阐释理论,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阐释学讨论语言、表达、理解和解释这类第一层次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以中国传统的丰富资源和古典论述为基础,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作出既有自己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认识中、西文化精神之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是一个老课题,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每一个痛苦阶段。或者主张整个地、彻底地向外学习, 模仿西方; 或者相反, 主张中国文化原本优越于西方文化, 故而要求一种彻底的回转———自近代以来, 中国思想与实践总是在这两极之间徘徊不定。今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 一个最后的抉择似乎正要到来。因此, 重新讨论若干最基本的问题, 又成为要务, 它迫使我们把注意力再度投向思想本身。一、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对思想本身的关注, 要求从关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再林 《学海》2014,(1):140-149
由法家学说所大力推出,并为历史上种种中国专制主义理论所阐发的"势"的概念,一如中国哲学中很多重要概念,实际上同样是通过一种中国式的"上下其行"的方式得以最终确立和证成的。也即它之上升为"天道"的形而上学化,同时又恰恰是"下学上达"地以回归我们形下之身为其路径。这使在中国语境中,无上的君主之"权势"实际上与优位的男性之"阳势"互为发明,并使中国思想史上,权势之升降与阴阳之消长无独有偶地理论对应。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导致了有别于西方式的"建构论"的一种中国式的"体现论"的权力理论的发现,也为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而步出"阳具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向一种更为全面的"阴阳和合"的人类生态政治提供了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德福之辩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课题。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福之辩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见解,并试图对德福相悖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由此形成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观。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对于道德与幸福的探究存在着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德福思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德福观。当代西方伦理学者也不断深入探究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面向,表现出一些现代性特征。虽然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但在德福问题上可以形成对话和商谈。  相似文献   

11.
《逻辑学》既不是单纯的思维工具,也不是哲学家神秘的观念游戏,而是西方哲学史上传之久远的"逻各斯"概念与"思有同一"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结晶。由于它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核心,又涉及西方形而上学史上许多艰深的问题,因而颇不易把握,在研读时须遵循一定的路径。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和《逻辑学》开篇的若干论述出发,探究《逻辑学》的起点;继而分别以"存在""反思"和"推论"三个范畴为切入点,通过对全书结构的梳理表明,该书在"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个层面上分别以越来越具有思辨性的三种不同方式,遵循了概念与事情本身两者同步进展的模式,尤其不可忽略"事情本身的自我展露"这条"暗线";最后简要讨论《逻辑学》与其他体系著作的关联问题,认为只有在充分尊重两类著作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双方良性的互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意识到,传统"普全式存在论"的指导原则即"最高普遍性"不适合展开对"存在本身之意义"的追问,因而他以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性"为原则来组建"基础存在论",并将其最终目标界定为"存在本身"如何展开的问题。在原初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基础存在论逐步将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者确定为绽出的时间性,并由此出发构建了"境域图型"的学说来尝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的方式。借此,基础存在论展示出一种比普全式存在论更名副其实的存在论特征。但原初统一性原则不能恰当地描述境域图型的统一性,这使得基础存在论最终依然无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庆 《管子学刊》2009,(3):55-64
“军事软实力”概念是上个世纪末才刚刚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在中国先秦时代,辉煌的华夏文明已为该思想的萌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得道多助”的义战德胜思想,“尚智重谋”的诡道用兵思想,“以治为胜”的治军练兵思想等皆堪称中华智慧之树结出的丰硕果实,对后世中国用兵智慧的发展、兵学理论的充实和积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要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或者说要指出的一个非常奇特的、充分显示中国文化的现代遇境的现象是:像李约瑟这样的中国文化的仰慕者,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发现与传播中国文明的巨大贡献与价值的学者,在思考方式上却带有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特征。李约瑟的问题是典型的西方化的、现代性的问题,体现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普遍化。说李约瑟体现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的思想特征,这无疑是使人难以置信的说法。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什么是西方中心论。很难给西方中心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除了19世纪短暂的时期以外,西方中心…  相似文献   

15.
梁栋 《哲学动态》2015,(3):96-103
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的关联问题是当代西方因果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难题。为走出休谟的"原因对结果时间先在性"的约定性困境,在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之间寻求"第三矢"已成为近四十年来因果哲学中的一个主要策略。反思多种视域下第三矢策略不同概念架构的发展逻辑,解析其关键特征与问题,可以说,迄今为止的"第三矢策略"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成为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和争论.有的学者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做比较,有的学者同中国古代的民本观做对照,有的学者结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进行阐释,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尽管也是吸取以往的思想资源和合理因素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崭新表述,所以只能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作为"政治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作为"学术"的以人为本进行区分,前者就是以人民为本,后者则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安延明 《世界哲学》2005,2(3):57-67
"诚"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例证资源,借助当代语言哲学手段,对该概念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还将它与西方思想中的Sincerity进行对照,以期在比较中揭示出这两个貌似对应的概念各自具有的范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把马克思道德理论解读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式的。总体上看,这些学者的论述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道德立场在何种意义上追问"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德性论的核心问题;二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概念是否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的"功能论证"以实现人性向道德的过渡;三是历史唯物主义以何种不同于亚氏德性论的方式来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有效辨析亚氏德性论与马克思道德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发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视阈中道德理论的实质内容,即以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的方式消除私有财产,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区别于亚氏德性论式的独特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9.
近日拜读了王月清、梁徐宁教授合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其观点之新颖、论述之严谨,令笔者受益匪浅。该书以无神论与佛学的思想关联为主线,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国无神论思想和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理解中国佛教的深度推进。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如下特色。一、规范的概念无神论、宗教、佛教这三个概念是该书的核心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8月21~23日,来自中、德两国的十余位哲学学者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以"通向自我之路"为主题,对中西方的自我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以在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Christian Krijnen)教授从黑格尔论伦理生活的"确实性"概念入手,论述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现实性"问题: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